:::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全球劇場巡禮

馬戲世界的香格里拉—加拿大蒙特婁La TOHU

從垃圾掩埋場變身為世界新馬戲的創發中心,位於加拿大東岸蒙特婁市的西北地區,由加拿大國家馬戲藝術協會、國家馬戲學校、太陽馬戲團共同創立的La TOHU,自二○○四年六月開幕迄今,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馬戲藝術訓練、創意發展、製作及表演中心。它不僅以匪夷所思的專業設施聞名於世,也因太陽馬戲團無遠弗屆的影響及推波助瀾,使得加拿大已經與「新馬戲」畫上等號,La TOHU也成為馬戲世界的神秘香格里拉。

從垃圾掩埋場變身為世界新馬戲的創發中心,位於加拿大東岸蒙特婁市的西北地區,由加拿大國家馬戲藝術協會、國家馬戲學校、太陽馬戲團共同創立的La TOHU,自二○○四年六月開幕迄今,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馬戲藝術訓練、創意發展、製作及表演中心。它不僅以匪夷所思的專業設施聞名於世,也因太陽馬戲團無遠弗屆的影響及推波助瀾,使得加拿大已經與「新馬戲」畫上等號,La TOHU也成為馬戲世界的神秘香格里拉。

與太陽馬戲團密不可分

介紹La TOHU這個組織之前,必須先從眾所週知的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一譯為太陽劇團)說起。太陽馬戲團發跡於加拿大法語區魁北克省,正式成立於一九八四年,然而追溯起源,應該從一九八二年的夏天開始。當時,魁北克省的濱河城鎮聖保羅灣(Baie-Saint-Paul)優美的田園風光,每年吸引無數的藝術家、藝品收藏者和藝術愛好者前來,早已成為魁北克畫家們必定要造訪的聖地。在那裡同時也吸引了一群才華洋溢、身懷絕技的年輕街頭藝人,有人擅長踩高蹺、魔術、吞火等雜耍,有人則彈得一手好琴,因為經常聚在一起演出和交流,使得他們的精湛技藝聲名遠播,於是在那一年的夏天,這群年輕人邀集同好舉辦了一個慶典,讓各路人馬輪番上陣表演,大家稱之為「聖保羅藝術節」,這就是太陽馬戲團的前身。

他們的表演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因而觸發組織團體的靈感,除了保有傳統馬戲驚人的技藝之外,他們還打破傳統馬戲團的表演形式,不用任何動物演出,取而代之運用現代劇場的創新元素,推陳出新,大大地豐富了表演內容。獨特的服裝、舞台、音樂與燈光設計,完全推翻過去馬戲團的印象,煥然一新地追求視覺、聽覺的整體呈現,同時為了清楚地表達創作理念,更以完整“show”的觀念製作節目,為馬戲注入濃厚的劇場元素——太陽馬戲團於焉誕生,並以嶄新風貌創造「新馬戲」的藝術型態震撼世界。

「新馬戲」與傳統馬戲不同之處在於勇於突破,演出者的服裝炫麗,造型奇特,超現實的舞台佈景和道具,戲劇性的燈光,詭異迷離的音樂,藉此營造出充滿詩意與創意的想像國度,提供觀眾前所未有、夢幻般的超寫實經驗;而其立體式的表演空間,更是太陽馬戲團的特色,表演從地上到高空多方位的發展,完全跳脫鏡框式的舞台局限,觀眾可以享受到身歷其境的絕佳效果;另一方面,演員豐富的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舉手投足間拿捏得恰到好處,也是該團吸引人的地方。

太陽馬戲團所推出的「新馬戲」,不再只是強調個人神乎其技的技能表演,他們生動地結合舞蹈語彙,讓演員用肢體配合故事主題發展,串連故事,讓觀眾在欣賞不同的馬戲技藝變化之餘,也能體驗故事所要傳達的內涵,同時透過現場音樂的演奏和燈光的巧妙烘托,創造出來的舞台魅力及老少咸宜的娛樂效果,每每直讓觀眾大呼過癮。

自一九八四年成立以來,太陽馬戲團的成功演出不僅對加拿大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對全世界也造成超乎想像的影響力。太陽馬戲團的成員包羅萬象,包括體操選手、空中飛人、單車騎士、跳水選手、雜技演員、歌者、舞者、小丑等,除了具備專業的技藝,更擁有年輕人的熱情,而這些成員全網羅自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目前編制超過一千五百人,每次的演出都令人嘆為觀止,全球巡演常造成一票難求現象。而這項發展迅速的文化產業,在全球巡迴演出逾一百二十個城市,估計已有超過一千八百萬人次的觀眾欣賞過其精采的表演,所形成的經濟效益早已獨步全球,並且引發世界各國紛紛起而效尤。

維護藝術與環保的文化園區

La TOHU為一非營利組織,位於加拿大東岸蒙特婁市的西北地區,鄰近著名的聖米榭教堂,由加拿大國家馬戲藝術協會、國家馬戲學校、太陽馬戲團共同創立。

這三個創始夥伴一開始所做的關鍵決定,就是提出對社區的承諾和使命,選擇在城市入口處,複雜、貧困的聖米榭地區的垃圾掩埋場作為發展據點。由於它的設立,不僅為這個地區注入全新的活力,更振興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受到太陽馬戲團的影響,早在一九九九年,魁北克馬戲藝術圈已凝聚共識,計畫著一個宏遠的目標,即希望聚集足夠數量的馬戲藝術創作,鞏固培訓、製作和表演的基礎,促使蒙特婁成為國際首屈一指的馬戲城市,並且帶動這個迅速發展的產業,躍升為世界的文化新指標。

自二○○四年六月開幕迄今,La TOHU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馬戲藝術訓練、創意發展、製作及表演中心。它不僅以匪夷所思的專業設施聞名於世,也因太陽馬戲團無遠弗屆的影響及推波助瀾,使得加拿大已經與「新馬戲」畫上等號,La TOHU也成為馬戲世界的神秘香格里拉。

為了強化La TOHU的經營,加強節目與活動的設計,活化公共空間的利用及帶動社區的發展,一直是La TOHU的經營重點。然而除了提供專業的馬戲表演場地和研發空間,La TOHU還有一項使命與責任,那就是配合蒙特婁市內的聖米榭環保計畫,擔任市民非常重要的文化與環保維護基地。

二○○三年六月,該組織為了說明其任務的多元、獨特和原創性,以及廣泛的行動力,以豐富它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目標,因此從「城市馬戲藝術中心」(Cité des arts du cirque)更名為La  TOHU,後者是來自法語的“TOHU-bohu”一詞,意指從莽撞和混亂之間製造出來的一種充滿養分的狀態,如地球於創造之初所處的混沌。在完成地球的創造之前,地球所處的宇宙即為氣泡沸騰與交雜的混亂狀態,那正意味著一個全新的開始。隨著一個新名稱的誕生,La TOHU不僅建立煥然一新的組織形象,還象徵著五種不同階段的變化,從變革轉型中,不斷地以行動和能量進行各種的創造。

馬戲人才與創意的培育場

La TOHU成立的宗旨為:藝術方面,確保蒙特婁成為國際首屈一指的馬戲藝術之都;環保方面,實踐北美最大的聖米榭環保園區(Saint-Michel Enviromental Complex)的城市填土更新計畫;人文方面,開發蒙特婁聖米榭環保園區的文化、社會、經濟成長。因此La TOHU的功能不只著重於藝術層面的發展和經營,更重要的是對於環保科技的努力與貢獻,即打造一座美化環境的生態公園,呈現環境生活與藝術創作共存的美好淨地。

第一階段,La TOHU的任務目標在於促進魁北克馬戲藝術的創造力、知識、人才和經營者的育成。早於一九八○年代,蒙特婁已是國家馬戲學校的所在地,這裡也成為馬戲界最負盛名的地方;再加上,蒙特婁的地標——太陽馬戲團的崛起,成功地取得國際領先地位,因此在九○年代末,蒙特婁坐擁豐沛的人力資源和潛力,準備藉著建立La TOHU,鞏固保有「馬戲城市」的國際領導地位。今天,支持La TOHU位於聖米榭地區的開發計畫,無論公共和私人的投資已經超過七千三百萬加幣,「新馬戲」獨樹一幟的創新表演型態,也讓加拿大人引以為傲。

二○○○年及二○○七年,太陽馬戲團分期投資擴大其位於第二大道的國際總部,二○○三年六月,又開設了一個藝術家的住所,以達到人才培訓和實習的目的。二○○三年底,國家馬戲學校在雅理街和第二大道交叉口,完成設施擴建的更新計畫。隨著太陽馬戲團與國家馬戲學校逐步的拓展,以及日益龐大的規模,不難了解新馬戲人才及市場的需求與日俱增,自然也就促成了La TOHU的設立。

從馬戲學校培訓人才,到太陽馬戲團創新製作,這一路按部就班的投資與育成,使得La TOHU的存在顯得非常必要。因為經過學校的技藝訓練,在成為專業馬戲演員之前,年輕學子應有一個可以發展創意與表演,同時新作品也可以在此為市場試温的場域,於是成立了La TOHU。

在La TOHU內部,特別設計一座專門提供馬戲演出的劇場——表演廳(Pavilion),這裡不僅是加拿大首座提供馬戲表演的專業場地,也是馬戲人才的驗收所,適時地擔任起學校與社會的中繼平台。另外,建築中還包含接待大廳、馬戲文物展覽室、音樂創作室、大小不一的排練室與行政辦公室,除了提供多種免費的文化藝術表演和環保活動,也發揮作用成為聖米榭環保園區(CESM)的歡迎中心。

太陽馬戲團、國家馬戲學校及La TOHU三個獨立又合作的重要組織,聚集在聖米榭環保園區的邊界,共同創建一個嶄新和令人興奮的馬戲世界,正是理想的文化產業鏈的縮影和實踐,在此不僅顯現加拿大人獨到的創意,同時也展示了不凡的遠見。

從垃圾掩埋場到老少咸宜的馬戲劇場

La TOHU佔地一百九十二公頃,該地區在二十世紀初原是國家石灰岩採石場,一九四七年被賣給Miron集團,一九六八年初,已演變成為大型的垃圾掩埋場。至一九八○年底為止,該地區每年收受的廢棄物高達一萬噸。

掩埋場及周邊地區在收受超過二十年的垃圾之後,土地權終於在一九八八年回到蒙特婁市政府手上,並更名為廢物分類和清除中心(Le Centre de tri et d'élimination des déchets),之後逐漸地發展為聖米榭環保園區的一部分。這個稱之為“CESM”的發展計畫,是蒙特婁市有史以來最大的環境保育重點,目的是要求將該中心改造為適應城市發展的都會公園,兼具教育、文化、體育和工業功能。

La TOHU位於“CESM”計畫的東南方,負責文化部分的推廣,計畫中有關環境保育部分設有Gazmont,即蒙特婁的物資回收中心,以及負責環保科技的研發與展示的聖米歇爾生態中心,三者分工共同構成“CESM”。

蒙特婁市政府賦予La TOHU的任務是設計和提供園區內的文化和教育節目。在其眾多的角色當中,其表演廳已作為“CESM”的歡迎中心,成為園區內所有活動的進行現場,聚集了所有參觀者的目光。事實上,表演廳的建造也反映了La TOHU的環保價值,這幢建物從建材的取得與利用,至最終的拆除,每一個階段和環節,其目的都是實踐能源循環、回收和再生的永續生態價值觀。每日從垃圾燃燒取得熱氣和乾淨用水,自給自足的能源回收利用系統,對前來參觀的學童做了最佳的環保示範。

在舊垃圾場興建新的馬戲基地,更讓這塊因短視而深受污染之害的土地,得以全新面貌出發,並成為“CESM”計畫中政府致力於社區重建的決心,在意義上,無論對加拿大或是世界而言,La TOHU皆為獨一無二的。

天天有馬戲看  展覽也精采

表演廳本身為一座巨大的圓型帳篷,從接待區開始至劇場外圍的環形走廊,設有稱之為“Terra Cirqua”的永久性展覽區,每日為民眾展出與馬戲發展息息相關的珍貴、生動史料。展覽主題為馬戲藝術家追尋內心與外在的平衡,意指追求藝術與身體的和諧,也象徵著人類與環境不可切割的密切關係。從參加團體導覽或使用個人語音導覽的介紹當中,皆可聽到與馬戲相關的精采故事;此外,展覽所陳列的收藏品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兒童玩具、海報、版畫、古董和遺產文物,還有受馬戲團啟發的裝飾藝術品,其中主要的收藏係為私人收藏家雅各.威廉(Jacob.William)所有,他手上收藏著世上最多的馬戲文物,參觀者藉此可以接觸與了解馬戲藝術發生至今,大家所熟知或不知的古老傳奇和歷史文物。

表演廳的另一邊則是與環保相關的陳列區,裡面有一套結合藝術和科技的電腦軟體和設施,為來賓介紹環保園區的開發與設計經過,參觀者更可以透過互動方式,以控觸螢幕選擇了解La TOHU如何從舊Miron石礦場,經過城市更新計畫,演變成今日的模樣。

每日表演廳內都有國家馬戲學校學生或其他馬戲團,如加拿大另一個著名的「七手指馬戲團」的定期表演,而其中國家馬戲學校學生呈現的年度表演尤受矚目,早已成為蒙特婁市民每年迎接夏天的重要儀式,而且觀眾人數還不斷地成長。

 

文字|李惠美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助理研究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如何參加導覽?

團體導覽為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人數最少十人,最多五十人,成人每人加幣九元,六十五歲長者六元,學生六元,八至十二歲兒童四元;個人遊客每天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可租用語音導覽或參加團體導覽,個人入場費為成人加幣七元,六十五歲長者六元,學生六元,八至十二歲兒童四元,然而僅提供法語導覽。團體可使用電話514-376-TOHU(8648)轉4000或網路visite@tohu.ca預約。

如何買票?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可至售票中心購票,但不接受退換票。馬戲表演套票最高可享七折,另外還有三場或三場以上的聯票也提供相當優惠的折扣。套票內容包含優惠折扣,最佳座位選擇,購票不需手續費,二十四小時前免費換票,一張免費同行票,還有TOHU餐廳及商店優惠券,十分划算。詳細可參考官方網站:www.tohu.ca,地址:2345, Jarry Street East(corner of Iberville),Montreal (Quebec)H1Z 4P3,電話:514 376-TOHU(8648)。

 

 

 

蒙特婁  北美「小巴黎」濃濃藝術味

蒙特婁是加拿大第二大城,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法語城市,人口約三百萬。城市建設完善,舉凡道路、鐵路、橋梁、隧道、休憩場所、觀光旅遊景點、地下商城的規模都名列北美城市前茅。

蒙特婁的氣候一年似乎只有春冬兩個季節,中間的夏、秋大概不超過一週,雖然誇張,不過卻也說明了蒙特婁的特殊氣候型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是七月份,氣溫只有攝氏二十六度,最低十七度,舒適涼爽;冬天嚴寒,最冷的一月最高溫只有零下五度,最低可至零下三十度,飛雪襲來時,城市即被層層的厚雪掩埋。

交通便利設施完善的美好城市

蒙特婁分為舊城、新城二大區。舊城濱臨河港,遍布觀光景點,有歐洲移民建立的歐式住宅、南歐葡萄牙風味街、猶太人街、中國城,皆保存完好。原本就是老城區觀光朝聖景點的「聖母大教堂」(Basilique Notre Dame),建造於一六七二年,一九九四年又因歌手席琳.狄翁(Celine Dion)在此舉辦盛大婚禮更加聲名大噪。除了具有正統法國天主教「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北美分支的血統,同時擁有北美最大的管風琴及北美最大教堂的美譽。

北美洲冬季又長又冷,蒙特婁很早即開始有系統地建立地下商城,連接地下城的地鐵四通八達,每天有五十萬人通行地下街道,購物、逛街、工作完全不受地上天候的影響。蒙特婁也因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公共建設,才爭取到於一九六七年舉辦「萬國博覽會」,一九七六年舉辦「世界奧運會」。

「萬國博覽會」位於聖海倫島(St. Helene Island),也是蒙特婁的重要觀光景點,其中尤以美國館圓球造型的「無線電訊城」最受遊客歡迎。

蒙特婁島上的地標——「奧運公園」(Olympic Park),主體運動館的造型猶如一艘前衛的太空船,高達一百五十五公尺的斜塔高聳而立,是目前世界最高的無支柱斜塔,奧運結束後,體育館除了成為觀光景點之外,無法有效利用龐大的空間,且因結構老化導致屋頂滲漏水,成了頭痛的大難題,市政府幾經研議後,集合動物園、植物園、生物學、水族館等專家意見,將體育館改建為四個區域:熱帶雨林區、北美沼澤森林生態區、聖羅倫斯河流域、北極區,綜合成為一座結合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且不受季節影響的室內生態園,目前是蒙特婁人氣最旺的旅遊景點。生態園除了供遊客參觀,也是生態教育中心,每年有許多學生、團體前來研習生態和環保課程,也是其他國家動物園管理人員的觀摩與學習對象。

寰宇美食齊聚於此

城市裡的住民來自世界各地。法國人當初來此殖民時,印第安人就已經住在這裡,一七六○年英國人接管之後,愛爾蘭人也來了,接著華人、義大利人、南美人、越南人紛至沓來,不僅豐富了蒙特婁的文化,更在此將祖國的習俗發揚光大,也就大張旗鼓表現在「吃」的方面。

精緻而悠閒是蒙特婁的飲食風格,從早晨至夜晚皆有美食佳餚可品嚐。早晨,可以前往Olive & Ourmando享用軟硬適中的現烤麵包,或至鄰近皇家山以咖啡聞名的Croissanterie Figaro,啜飲口感絕佳的咖啡,或至American Graffiti享用美味鬆餅,另外,別忘了蒙特婁富有盛名的貝果(begal),相鄰的兩家名店Fairmont Bagel及St Viateur,更是貝果擁護者不能錯過的選擇;中午想吃三明治,可以到蔬菜、肉類、麵包堆積如山的Titanic,份量充裕到令人難忘;晚餐選項更是豐富,喜愛異國風味則有南美、義大利等各國美食佳餚。

藝術活動繽紛多元

位於市中心的「蒙特婁藝術中心」(Place des Arts de Montreal),為一複合式的建築群,外部有座大廣場(the Esplanade),夏日在此舉辦的「蒙特婁爵士樂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Jazz de Montréal),每年都吸引無數的世界好手和樂迷前來朝聖。建築群還包括五座表演廳,以及美術館、排練室、行政大樓、一千一百個車位的大型停車場,同時透過地下通道的聯結,與地鐵站、國會廳相通,形成蒙特婁市獨特迷人的「地下城」(Underground City)風貌。藝術中心內的常駐團體「蒙特婁歌劇團」 (Opéra de Montréal)、「蒙特婁交響樂團」(Montreal Symphony Orchestra)、「加拿大芭蕾舞團」(Great Canadian Ballet)、「尚杜瑟佩劇團」(Compagnie Jean-Duceppe)全年都有精采的定期表演。

而不管是影迷,還是出於好奇的遊客,在蒙特婁林立的電影院裡或外景地皆可一飽眼福,領略電影的最新時尚。在標新立異的電影和多媒體大厦「埃克崔斯」(Ex-Centris),可以觀賞來自各國的獨立製作電影,而一年一度的「蒙特婁國際電影節」(World Film Festival)亦是遠近馳名。

蒙特婁以卓越的創新表現享譽八方,然而並不局限於傳統的藝術方面,在多媒體、影視等當代藝術形式上的表現尤其突出。世界頂尖的錄音室,以及高超的特技和火藥製作技術,更是好萊塢大片的最愛。事實上,許多新的藝術製作技術都是發展自蒙特婁而後才被世界各地所採用。曾於二○○七年來過台北演出的加拿大劇場怪傑——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即來自蒙特婁,他運用科技獨創的劇場形式,所展現的精湛、創新舞台與電影成就,無疑說明此地地靈人傑的優勢,同時也是蒙特婁創新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