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治時期台灣寫真館拍攝的結婚寫真樣本,當時的新娘禮服大多是簡單的洋裝樣式,頭上披著單層的長薄紗,再套上花環,將新娘襯托得典雅而美麗。(簡永彬 提供 )
藝@展覽

日治時期台灣寫真館的影像魔力

老照片不只有悠悠的歷史氛圍,更是充滿魔力的時代印記。現在正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的「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展覽,展出攝影工作者簡永彬花了廿多年的時間,從台灣各地、日治時期台灣人所開設的「寫真館」後人手上,蒐集到大量影像資料,包括照片、玻璃底片、老式攝影器材等。多幀百年前的老照片首度曝光,讓人窺見舊時代的人文風景。

老照片不只有悠悠的歷史氛圍,更是充滿魔力的時代印記。現在正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的「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展覽,展出攝影工作者簡永彬花了廿多年的時間,從台灣各地、日治時期台灣人所開設的「寫真館」後人手上,蒐集到大量影像資料,包括照片、玻璃底片、老式攝影器材等。多幀百年前的老照片首度曝光,讓人窺見舊時代的人文風景。

老照片往往具有某種魔力,吸引觀者的精神思緒流入歷史的漩渦之中,令人遐想無限!日治時期台灣的「寫真館」留下大量當年「飄撇」黑狗兄、時髦大家閨秀的老照片,他們流露自信的容顏今日依舊動人;而如果不是因為這些老照片佐證,誰會知道,原來日治時期就已經出現時尚男女大玩角色扮演的戲碼!

由簡永彬策劃的「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展覽,現正於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本身從事攝影工作的簡永彬,花了廿多年的時間,從台灣各地、日治時期台灣人所開設的「寫真館」(即今日照相館)後人手上,蒐集到大量影像資料,包括照片、玻璃底片、老式攝影器材等。這次展出三百七十五張影像當中,年代最久的是一八九○年代、北埔開墾先鋒姜家的家族照。

百年老照片首次曝光彌足珍貴

提到台灣早期攝影史,外界較熟悉的大概就是「攝影三劍客」——張才、鄧南光和李鳴鵰,然而,比三劍客更早、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的攝影光譜卻相對匱乏。但其實,當時便有台籍人士透過負笈東瀛,或在台日人開設的寫真館當學徒等管道,習得攝影技術,之後也開設寫真館。

簡永彬推估,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五年間,全台最少有上百家寫真館未向官方登記入案,而台北、台中、台南和高雄是主要集中地,這些寫真館留下大批影像資料,卻始終沒有系統化的研究整理。「凝望的時代」展出的三百多張照片,絕大多數都是首次曝光;將近百年的斑駁老照片如今能展示在大眾面前,可謂彌足珍貴。

在人手一機的數位時代,拍照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在日治時期,要拍張照片留念可不是人人都負擔得起,到寫真館拍照是一種時尚,更有地位的人才能請到「寫真師」到府拍照,例如「楊寶財寫真館」留下不少一九二○年代台北大龍峒附近名媛雅士的照片,他(她)們時髦的打扮、拍照姿勢,無不煥發出優雅與自信,觀者很難不被影中人「閃」到。

趣味十足的扮裝場景與攝影實驗

雖說日治時期拍照並不普及,但寫真館還是有競爭壓力,寫真師也得發揮創意,開發特殊技巧,如桃園寫真師林壽鎰留下的影像當中,就有女扮男裝、男扮女裝的照片,如兩位姊妹淘其中一人扮成男性,兩人扮成情侶或夫妻合影;或是利用雙重或多重曝光等技法,自己可與分身合影,戲劇性的場景今日看來依舊趣味性十足。

除了拍攝人像,寫真師也接受公家單位、商社、學校、婚喪喜慶等「外寫」業務的委託,就連警察單位也會拜託寫真師拍攝天災、車禍、滋事現場等求證照片,凸顯老照片的社會意義與價值。

在科技發達的今日,照片沖印是很容易達成的技術,但是在日治時期,台灣寫真師還得自己琢磨、研發沖印技術。簡永彬挖出攝影家、「阿波羅寫真館」負責人彭瑞麟的《太魯閣之女》,是台灣唯一「漆器寫真」照片,原件照片不僅是首次曝光,「漆器寫真」技術現今也已失傳;而他另一件《水果靜物》則是實驗困難較高的「三色碳墨轉染天然寫真法」技術,目的是沖印出當時少見的彩色照片,都是台灣早期攝影史上相當珍稀的影像紀錄。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