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台灣原住民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這回個展以「漂流拖鞋」為媒材,三千隻完全是由藝術家撿拾而來的拖鞋構成的裝置在「颱風計畫:消失後的入侵」展覽現場蔓延,拖鞋來自四面八方,訴說著人的記憶與故事……。
拉黑子個展「颱風計畫:消失後的入侵」
即日起~3/28 台北關渡美術館
INFO 02-28961000 轉2432
現年四十七歲的拉黑子.達立夫,是台灣極富代表性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家,出身花蓮大港口阿美族部落,漂流木為其最擅長的創作媒材。然而,現在關渡美術館舉辦的個展「颱風計畫:消失後的入侵」,拉黑子卻首次嘗試以「漂流拖鞋」為空間裝置構成的元素。所謂的「漂流拖鞋」,是他在台灣、印尼和菲律賓等地的海邊撿拾而得,共有三千隻不成雙的拖鞋在展場蔓延,因為受到海水的侵蝕沖刷,多數拖鞋已殘破的不成樣。
從漂流木到拖鞋,述說人的故事
和漂流木一樣,「漂流拖鞋」也是颱風過後帶來的「禮物」,拉黑子在颱風和漂流木、拖鞋之間找到連結,「過去原住民認為颱風會洗刷髒亂和疲憊的環境,帶來新的生命,但現在人們談到颱風只有恐懼」,「二、三十年前,海水帶來的拖鞋對貧困的部落居民來說,是上天的禮物,因為家貧買不起拖鞋,即使穿著不協調、不對稱的拖鞋,也覺得開心,但現在海邊的拖鞋卻被當成垃圾。」
在關渡美術館展場裡,部分拖鞋埋藏在土屑堆裡,其他則是一隻隻彼此前後串連著,逐漸向上盤旋、呈漩渦狀往展場另一頭宣洩而下,有如颱風捲起的土石奔流,向觀者迎面撲襲而來。另一件裝置作品則是利用在海邊拾得的竹子、塑膠板等廢物,搭組成一艘帆船,高懸在半空中,一堆拖鞋在船身下方如魚群般迴游著,象徵海洋充斥了被人類消耗的物質文明。
多數人對原住民藝術的印象,多半停留在刻劃部落圖騰或傳說故事,但拉黑子卻極力突破這樣的束縛框架,參加比賽時還曾因為作品看不出原住民形象而被退件,引發何謂原民藝術的議論。近二十年來,拉黑子在部落傳統文化與現代多元文化之間,開闢出一條原住民抽象木雕藝術的類型,影響不少後輩原民藝術家。
帶著主人的記憶,漂流到遠方
四年前,拉黑子開始思考自己的創作不應只局限在漂流木,海邊拖鞋是他在撿拾漂流木之外,另一種熟悉的物件,「從第一隻撿到第一百隻、一千隻,心裡還沒什麼感受,到了第兩千隻時,就覺得這些拖鞋有話要說;拖鞋的主人不知在哪了,但拖鞋帶走人的記憶,隨著水流飄到其他地方。」
展出的三千隻鞋,每隻都是拉黑子親手撿拾,他去印尼、菲律賓等地考察時,也從國外帶回一堆破拖鞋。這次個展前,他先在曾文溪畔拍攝兩支行動暨錄像作品,配合他以阿美族母語寫的兩首詩《順著前人的路》和《看見了是走不到的盡頭》,拉黑子或將拖鞋擺在比人高的草叢上,或是擺放在土地,如人行走過的足跡,一步一腳印,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拖鞋,在此時此刻匯聚,「我們從沒留意走過的痕跡,但拖鞋卻清楚記憶著人們腳的紋路和走過的路,它們隨著海流飄蕩、然後相遇,人不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