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奚淞的畫作《菩提》,從中體會到小樹苗強韌的生命力。(台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藝@展覽

「手藝人」奚淞 內在菩提的追尋歷程

見到奚淞的人,很難不被他那沉穩中又因著對生命抱持喜樂之心而自然散發出的無窮活力,以及那雙彷彿精透世間的雙眼所吸引,他的創作亦如是。應台北市立美術館之邀,奚淞首次在北美館舉辦個展「心與手三部曲」,九十組件畫作呈現卅年來的創作和修佛歷程。

 

見到奚淞的人,很難不被他那沉穩中又因著對生命抱持喜樂之心而自然散發出的無窮活力,以及那雙彷彿精透世間的雙眼所吸引,他的創作亦如是。應台北市立美術館之邀,奚淞首次在北美館舉辦個展「心與手三部曲」,九十組件畫作呈現卅年來的創作和修佛歷程。

 

心與手三部曲奚淞畫展

即日起~4/3  台北市立美術館

INFO  02-25957656

在無不想盡辦法「搔首弄姿」、眾聲喧嘩以期吸引關注目光的當代藝術界,奚淞的作品如飲一杯白開水,看似無色、無味,對習慣「重鹹」的現代人來說,缺少熟悉的刺激感。但也或許就是那股「平淡」,才讓人在展場中得以沉靜下來。雖然創作與修佛過程相關,但奚淞的佛學並非叨叨絮絮向人說教,而是回歸簡單生活本身,教人試著從被世俗糾結成一團的毛球中,理出生命的線頭所在。

一幀幀鋪陳禪修之路

如走進展場首先看到的「尋找一棵菩提樹」系列畫作,有三幅名為《菩提》的畫作,描繪一株小菩提的成長過程。去年友人送了這株小菩提,奚淞將這株不知能否存活下來的纖弱樹苗種在畫室窗邊呵護著,每天觀察它的生長:「我每天都面對它,發現葉子會找尋陽光,隨著改變方向,好像在跳舞似的。」

住在新店溪畔、小碧潭一帶,因為捷運施工及其他建案的推動,而起了翻天動地的變化,為了對抗白日噪音喧天的逼迫,奚淞以每天晨起畫靜物畫作為生活禪修,陸續完成十幅《光陰十帖》及這次展出的「敬—光陰系列」靜物畫,從晨曦照亮窗前的一缽茶花、一杯清水乃至於一個小魚缸,都能讓他從簡樸中體驗到豐足:「現代人總以為快樂必得向外進求,殊不知放下貪欲,寧靜之心就是無上的幸福。」

常以「手藝人」自居的奚淞,兼具畫家和作家身分,自小喜愛畫畫的他,長年專注於筆墨書畫,習以圖穩定自心、觀照生命,這次展出的「卅三白描觀音菩薩」系列為典型代表。「卅三白描觀音菩薩」緣起於一九八○年代奚淞母親重病入院至病逝期間,激發他以毛筆描繪菩薩慈悲容顏、張貼在病房牆上撫慰母親的想法。母親過世後,奚淞繼續在《雄獅美術》雜誌進行三年的觀音圖文刊載。

毛筆是極敏感的書畫工具,使用它運行水墨線條於宣紙上,必須全神貫注,奚淞認為這近乎於修行禪定。前年起,奚淞重新整理和修訂廿多年來的白描觀音畫稿,再描繪一組新的「卅三白描觀音菩薩」,相較於早年的嚴謹莊重,自認因筆墨線條的自然流動和心境轉變,觀音容顏多出一份微笑,他自比「老蠶吐絲,下筆不能自休」,因而以「老蠶」圖章落款。

尋訪畫下佛陀足跡

長年畫觀音也讓奚淞興起探尋佛法源頭的心願,從一九九○年代末開始踏訪印度、斯里蘭卡等佛教勝地,「大樹之歌」佛傳油畫系列也孕育而生,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完成了十四幅油畫,這次個展首次完整呈現。

這組畫作內容敘述佛陀自出生至涅槃的生平情景,奚淞畫下大自然與人內在性靈的微光:「日出、日落、土地、樹林……大自然泯除了古今分隔,使我們在圖畫中彷彿感受到古聖人體溫,宛若與兩千五百年前的聖者並肩而行,親聆教誨,並由他指示出同屬自然法則的真理透徹之處。」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