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希臘神話傳說,伊比利半島的最南端原本與非洲接連一起,當大力士海克力斯(見圖)行經此處時,用力將兩片陸地一分,分出了一條直布羅陀海峽(Antonio del Pollaiuolo 繪 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航向命運交織的半島 西葡大發現/史地帶路 歷史篇

輕探伊比利風雲流轉 回首四千年興衰起落

西葡兩國交織難解的歷史命運

位於歐洲大陸最西端的伊比利半島,自古被視為「天涯海角」,如此邊緣之地,卻也吸引了多個族群入侵統治,造就今日多元文化的面貌。島上的兩個國度,四千年來或分或合,也曾個別發展成海上的無敵通商帝國,征服過地球上的多數陸地,卻也在征戰不斷下,落得衰敗命運,殖民地紛紛獨立而去,廿世紀上半均被法西斯政權壟斷,留下迄今仍影響深刻的印痕……

位於歐洲大陸最西端的伊比利半島,自古被視為「天涯海角」,如此邊緣之地,卻也吸引了多個族群入侵統治,造就今日多元文化的面貌。島上的兩個國度,四千年來或分或合,也曾個別發展成海上的無敵通商帝國,征服過地球上的多數陸地,卻也在征戰不斷下,落得衰敗命運,殖民地紛紛獨立而去,廿世紀上半均被法西斯政權壟斷,留下迄今仍影響深刻的印痕……

地中海介於歐、亞、非之間,是歐洲的文化搖籃,也儼然世界舞台,沿海族群藉由海水彼此交流、濡染、較勁、搏鬥、侵犯……地中海之西,庇里牛斯山以南,有一個半島,形狀彷彿攤開的牛皮,長久以來便被視為「天涯海角」。根據希臘神話傳說,這個半島的最南端原本與非洲接連一起,當海克力斯(Hercules)進行第十件苦差之際,行經此處,用力將兩片陸地一分,分出了一條直布羅陀海峽,再於海峽兩岸各立一根石柱,並刻上“Non Plus Ultra”(世界到此為止),作為遠征紀念。歐、非二洲從此分開,兩根石柱被視為海克力斯的雙腳,而直布羅陀又稱為「海克力斯的褲襠」。

天涯海角一半島  引來多種族群留駐

在海的一方,又處山的一邊,這個半島引人遐思。西元前二千年,伊比利人(Iberos)自北非前來,在東南部建立家園,為爾後留下「伊比利亞」(Iberia)一詞,乃「伊比利人棲息地」之意,亦即伊比利半島(Península Ibérica)的由來。西元前九百年,北方強悍民族塞爾特人(Celtas),占據西北部,帶來了冶鐵技術。伊比利人與塞爾特人不僅平和相處,甚至通婚混血,衍生出新民族塞爾伊比利(Celtíberos)。另外,盧西塔諾人(Lusitanos),即古葡萄牙人,也在西元前六百年落腳於西南部。至於地中海沿岸,善於經商的腓尼基人於西元前一千年建立了據點,引入字母、貨幣、紡織技巧和冶金技術。西元前七百年,希臘人到來,於東北部開闢殖民地,引進了葡萄和橄欖,將伊比利半島枯黃的野地添妝點得生氣盎然。西元前七百年,腓尼基人遭塞爾伊比利人的攻擊,於是向北非的迦太基求援。迦太基派兵擊敗塞爾伊比利人之後,順勢入主伊比利半島,在東岸建立「新迦太基」。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長期敵對,終於讓羅馬帝國將征服目標轉向伊比利半島。面對迦太基強將漢尼拔(Hannibal Barca),以及塞爾伊比利人和盧西塔諾人的頑強抵抗,羅馬軍隊耗費了兩百年光景才完全降服半島的所有族群。羅馬帝國沿用腓尼基人的用法,稱伊比利半島為「伊斯班尼亞」(Hispania),即爾後西班牙(España)國名的由來。羅馬帝國共統治伊斯班尼亞六個世紀(218B.C.-409)之久,將這個邊陲地帶建設成富庶的行省,以拉丁文為官話,大肆興建道路、會堂、戲場、澡堂、競技場、凱旋門、水道橋,賜予當地居民羅馬公民權。伊斯班尼亞還誕生了四位羅馬皇帝:圖拉真(Marcus Ulpius Trajan,98-117)、哈德良(Publius Aelius Hadrian,117-138)、奧理略(Marcus Aurelius,161-180)、狄奧多西(Flavias Theodosius,379-395)。

羅馬統治文明蓬勃  回教勢力入侵留痕

伊斯班尼亞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舉凡建築、文學、哲學、藝術,無不蓬勃發展,並於西元一百年陸續改信天主教。然而,趁羅馬帝國衰微之際,北方的西哥德人(Visigodos)跨越庇里牛斯山,入主伊比利三百年(409-711),建立西哥德王國。羅馬文化畢竟博大精深,西哥德王國在政治上是征服者,在文化上反被征服,不僅努力邁向羅馬化,也奉天主教為國教。

西哥德王國因長期內亂,王權式微,貴族為爭奪權力不惜弒君,最後更引摩爾人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消滅西哥德王國。根據古老本紀,西哥德末代國王羅德里戈(Rodrigo),瞥見美麗少女弗洛琳達(Florinda)在河邊沐浴而愛上她;少女的父親胡利安(Julián)伯爵,是北非塞屋達(Ceuta)的統治者,不滿國王侵犯愛女,誓言報復,因此打開伊比利半島的門戶,讓摩爾人進入。

篤信回教的摩爾人占領伊比利半島八百年(711-1492),稱伊比利半島為「阿安達魯斯」(Al-Andalus),意指「西方之地」,即今日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自治區之起源。摩爾人引進造紙術,並帶來稻米、棉花、甘蔗及香蕉等作物,穆斯林文化給予伊比利半島另一種風貌。的確,每個駐足於此的民族帶來了各自的生活形態、社會組織、法律規章、農業模式、商業活動、礦產利用和宗教信仰,在衝突與共存之間,伊比利半島儼然大熔爐,吸收異同文化,鍛鍊出一個豐富的多元文化。

敗陣下來的西哥德貴族退居西北部,以宣揚天主教與驅逐回教徒為重責大任,於是傳道福音與騎士精神並進,漸漸形成卡斯提亞(Castilla)、亞拉岡(Aragón)、葡萄牙(Portugal)等數個封建王國,朝收復伊比利邁進。然而,這些天主教王國時而攜手同心,時而相互殘殺,以致光復大業費時八百年之久,但也練就了優良戰術與兵法,有助於爾後建立強大帝國。

開拓海上帝國  縱橫東西大洋

十五世紀初,卡斯提亞、亞拉岡、葡萄牙將競技場從內陸延伸至海外。亞拉岡往地中海拓展海外勢力,卡斯提亞占據了納利群島(Islas Canarias)及北非小部分土地,葡萄牙則擁有亞速群島(Azores)、馬代臘群島(Madeira)及佛得角(Cabo Verde)等地。一四六九年,卡斯提亞公主伊莎貝爾(Isabel)與亞拉岡王子費南度(Fernando)成婚,兩國聯姻使分崩離析的伊比利半島露出統一的曙光。不到十年工夫,伊莎貝爾與費南度合併了大部分的王國,建立西班牙王國,與葡萄牙分庭抗禮。為了獨享非洲探險後的商業利益,葡萄牙捷足先登,請求教皇劃分兩國在非洲的勢力。仲裁結果,教皇只留加納利群島給西班牙,將非洲拓殖與傳道工作全判給葡萄牙,葡萄牙因此得以沿著非洲海岸南下探險,並在一四八七年抵達好望角。

一四九二年,是西班牙的關鍵年。那一年,西班牙將摩爾人逐出伊比利半島;那一年,打破海的藩籬與禁忌,在伊莎貝爾女王的贊助下,哥倫布抵達美洲。為了防範葡萄牙染指新大陸,西班牙向教皇申請仲裁,教皇最後裁定佛得角以西三百七十里格(2056公里)為分界線,將世界分為東、西,由葡萄牙、西班牙瓜分。一個往東走,另一個往西行,僅半世紀光景,歐洲邊陲的兩個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帝國強權。

刪去海克力斯石柱上的否定詞“Non”,西班牙以“Plus Ultra”為國徽上的銘文,頌揚國土橫跨歐、亞、非、美洲。葡萄牙不僅是東方的通商大帝國,控制了半個地球的航線,於亞、非、美洲擁有殖民地。美洲的黃金和白銀讓西班牙進入「黃金世紀」,文治武功鼎盛,並於一五八○年利用皇室姻親關係併吞葡萄牙,同時順理成章接收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然而,如日中天的大帝國,為了維護歐洲天主教勢力,不惜耗費鉅資,攻打土耳其、懲治日耳曼新教徒、壓制尼德蘭等地的獨立運動、對抗日益壯大的法國和難以駕馭的英國,長年征戰的結果,國庫耗盡,帝國日益頹靡。

兩國命運相似  由盛轉衰重新出發

一五八八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海軍擊潰;一六四○年,葡萄牙脫離;一六四八年,尼德蘭獨立;一八○八年,拿破崙入侵;一八一一年起,美洲殖民地相繼獨立;一八七三年,君主遜位,建立第一共和;一八七五年,君主復辟;一八九八年,美西戰爭,西班牙戰敗,將僅存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拱手讓給美國,西班牙帝國終於崩潰。在往後的日子裡,西班牙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君主體制垮台後,第二共和建立,孰知導致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叛變。三年內戰,不僅百廢待舉,更有超過五十萬人口在戰爭中喪命,另有五十萬人流亡海外,戰後佛朗哥實施獨裁。一九七五年,佛朗哥去世,國王璜.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即位,建立君主立憲制。

葡萄牙於一六四○年脫離西班牙後,命運同樣乖舛。皇室因一八○七年遭拿破崙入侵,而遷都殖民地巴西,待一八一二年才返回。一八二二年,失去最大的殖民地巴西;一九一○年,殘弱的君主政權遭革命推翻,建立第一共和。然而,一如西班牙,軍事政變、軍事獨裁籠罩著葡萄牙。一九三二年,總理安東尼奧.薩拉查(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掌權,實施法西斯專政。一九六一年失去了印度殖民地,非洲又興起非殖民地化浪潮,因此爆發殖民戰爭(1961-1974)。一九七四年,國內一場「康乃馨革命」(Revolução dos Cravos),結束長達四十二年的極右政權,同時讓葡萄牙失去非洲殖民地,最後連東帝汶和澳門也跟著不保。

從繁華走入蒼涼,從強盛陷入蕭條,西班牙與葡萄牙彷彿奮戰不懈的唐吉訶德,分別經歷「轉型期」與「過渡期」而重新出發,如今均為歐盟國家。除了延續農、漁、牧等傳統產業之外,兩國積極發展工業,並有賴於豐厚的文化根基,觀光業和文化產業成為重要的經濟命脈。昔日兩國曾淪為人工輸出地,短短時間內蛻變成致富天堂,吸引了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無數非法移民,卻也埋下經濟和治安惡化的隱憂。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