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輩作曲家許常惠。(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覽閱那人 聆聽那歌

紀念許常惠 動靜之間見斯人斯風

對台灣當代音樂發展影響深遠的作曲家許常惠,離世迄今已經十年。為了緬懷紀念他的卓越貢獻,兩廳院與與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特別舉辦「許常惠教授逝世十週年系列紀念活動」,分為展覽與音樂會兩部分:互動式展覽可以讓觀眾觀賞他生前留下的手稿、樂譜、著作並聆聽他所採集的民樂片段;紀念音樂會則讓聽眾有機會體驗他多元而豐富的音樂創作。

對台灣當代音樂發展影響深遠的作曲家許常惠,離世迄今已經十年。為了緬懷紀念他的卓越貢獻,兩廳院與與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特別舉辦「許常惠教授逝世十週年系列紀念活動」,分為展覽與音樂會兩部分:互動式展覽可以讓觀眾觀賞他生前留下的手稿、樂譜、著作並聆聽他所採集的民樂片段;紀念音樂會則讓聽眾有機會體驗他多元而豐富的音樂創作。

許常惠逝世10周年紀念音樂會—那人.那歌.那歲月

9/4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9/5  19:00 彰化縣員林演藝廳表演廳

許常惠科技化文物展

即日起~9/4 兩廳院文化藝廊

INFO  02-33939888

那一年,正是跨越下一個世紀的第一天,原本該歡喜地迎接這個時刻的來臨,但就在二○○一年一月一日的這一天,許常惠離開了人世。痛失這位浪漫又愛做夢的長者時,也同時失去了一位關心政事、關心文化政策、關心藝術教育的領航者。十年了,他的身影並沒有消失,種下的種子也持續地抽枝發芽。他為台灣音樂留下了重要的資產,連他的一生,都是一部台灣音樂的發展史。

打開重視民族音樂契機  創作自己的音樂

許常惠負笈巴黎求學時,正是民族音樂思維盛行的時刻,作曲家們向自己的民族探源、尋求素材創作,就像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高大宜一樣搖撼著數百年來古典音樂強勢的主導權。帶著對巴爾托克的崇敬、老師夏野(Jacques Chailley)的影響,還有尋求創作材料動機的同時,許常惠遇見了同樣重視本土音樂的作曲家史惟亮,兩人一拍即合,在那個民族音樂尚未遭現代化破壞的時代,實地帶領著弟子們在鄉間進行採集工作。延續了日治時代對原住民歌謠及民族音樂的田野調查風氣,他們從花蓮阿美族部落開始,到閩南、客家等大量地收錄、整理並分析,總計兩千多首民歌的成果,成為現今最珍貴的文化資源。而幾位民間藝人如陳冠華、陳達、廖瓊枝、賴碧霞等,就是他們在過程中發掘出來的瑰寶,這些人所散發出的能量,也給了台灣音樂界一個重新重視民族音樂的契機!

引進西洋技法來創作自己的音樂是許常惠所秉持的原則,而他也將這樣的想法實踐在教學與作曲上。經過巴黎洗禮後,他將現代音樂帶進台灣並且大力推廣,才使得樂界接受到來自法國如德布西、拉威爾等人的訊息,更讓台灣音樂界的思維與創作都有了嶄新的面貌。他在《巴黎樂誌》一書曾經寫下:「生存在現代,必然代表著現代,象徵著現代的一切,而且必然以現代的語言來表現那一切。」因此他不但寫文章,也以創作體現他的理想,從聲樂曲、器樂曲、管絃樂、歌劇、清唱劇到舞台劇等,多樣化的作品嘗試,標誌著他未曾一刻的懈怠。

打造發表平台  跨地域互動影響深遠

許常惠的好人緣,是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肯定的,他就像一塊磁鐵般,總能將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在一九六○年代,他結合了當時年輕一輩的作曲家與學生,成立「製樂小集」,讓初出茅廬的音樂家們有發表創作的平台,當時的現代詩人、畫家等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也因此共同參與風潮,激起一片創作的活水。而隨著創作團體「新樂初奏」、「江浪樂集」、「五人樂集」、「向日葵樂會」的紛紛成立,許多當年參與其中的年輕人,如今都成了音樂界的重量級人物。

國內團體之外,許常惠遠大的抱負也在眾多組織中推展開來,像是「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亞洲作曲家聯盟」、「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等等,從台灣走出去與亞洲地區各文化進行連結,讓這些文化發展相關的民族多了整合與研討的機會,而這些機構所發出的效應,一直到現在仍然持續延燒。

互動展覽憶斯人  音樂盛會聆斯樂

第一個十年過去,國家兩廳院與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特別舉辦「許常惠教授逝世十週年系列紀念活動」,分為展覽與音樂會兩部分進行。「科技化文物展」為期一個月,由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劃,在兩廳院的文化藝廊展出。展場入口的一端有一座藝術光雕作品,兩側通道中置多媒體文物展示牆,藉著電視銀幕放映,可以看見許常惠所留下的創作手稿、樂譜、著作,及民俗音樂、影帶、簡報、照片等。其中有部分展示採互動裝置,只要走過地面投射的音符,或點按牆上的有聲電子書,就會傳來他所採集或製作的音樂聲響。走在這條藝廊上,民眾可以親身體驗他所聆聽到的音樂,進一步了解他為這塊土地所作的諸多貢獻。

許常惠畢生的創作非常多樣,「多媒體音樂會」就是以演出他多樣的作品來回味他的創作。由簡文彬指揮,女高音林慈音、男中音林中光,聯合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華新兒童合唱團、彰化縣民族管絃樂團及國家交響樂團共同演出。曲目包括管絃樂、舞劇、清唱劇、歌劇等各種類型的樂曲,如取自佛教梵唱、落入曹雪芹「黛玉葬花」詞句的《葬花吟》、最早的一部現代舞劇《嫦娥奔月》、兒童清唱劇《獅頭山的還字》及他花了八年才完成的歌劇《白蛇傳》等。在演奏中配合影像的播放,以跨界的形式呈現他在各領域所打下的根基,讓觀眾「看見」、也「聽見」許常惠,並且向這位終生投注於台灣音樂的前輩致敬!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