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籍孟加拉裔的編舞家阿喀郎.汗,在九月中首演的獨舞新作《源》DESH中,面對自己的認同問題,深入挖掘,更述說母國孟加拉的文化與他之間的關係。透過數個故事的述說,在父與子、大人與小孩的敘事脈絡中,阿喀郎亦思索文化在世代間傳遞的過程,以及個人在社群中的角色改變。
自作品《零度複數》Zero Degrees開始,阿喀郎.汗努力地探索他與他父親的故土——孟加拉的關係。在倫敦出生、長大的他,誠實面對自身的認同問題,在新作中挖掘得更深,並企圖尋找解答。在個人首次獨舞長作《源》中,他以個人的眼光和體會,述說這個國度獨立四十年來,國家、文化與他之間的故事。
被不斷爬梳的「認同」議題
為了尋找答案,阿喀郎帶著製作團隊到孟加拉,進行為期十天的取材。他們與當地人一同吃喝飲水,探索當地生活方式。為此,團隊成員拿著手機錄下他們所看到的事物。一開始,他們覺得不太自在,彷彿將當地人看成實驗室裡的動物。回憶起那段過程,阿喀郎談起一個赤腳又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正當阿喀郎覺得對著他拍攝是那麼不恰當而停止時,小男孩笑了,從他自己的口袋裡掏出手機,開始對著阿喀郎錄影。貧窮與高科技,這兩個截然不同又看似矛盾的概念,活生生地在孟加拉的日常生活中衝撞。
在這齣長達八十分鐘的獨舞中,阿喀郎述說了數個故事:他為了練舞和口音與父親的衝突;又以巧妙的肢體動作代言戰場上的廚師,末了因為巴基斯坦與孟加拉的對立而失去雙足;他又是與姪女對話的舅舅,說採蜜人家庭的故事。不僅如此,阿喀郎藉由打電話給客服人員解決語音信箱問題的橋段,切片全球化下的眾人生活。不管在法國也好、孟加拉也罷,接電話的還是同一位有著濃濃口音的客服小姐;最後,阿喀郎終於聽見語音留言,是爸爸從孟加拉打來的電話。藉由各個片段,觀眾得以在阿喀郎的引領下,窺得南亞彼端的歷史與文化風貌,也從這幾個不斷交錯的故事中,看著「認同」被不斷爬梳,不斷深掘。在父與子、大人與小孩的敘事脈絡中,阿喀郎亦思索文化在世代間傳遞的過程,以及個人在社群中的角色改變。同時,阿喀郎也想抓住流失中的記憶,將它傳遞下去。面對歷史、戰爭、離散(diaspora)與自我認同,舞作中想表現的概念,並不輕鬆。
葉錦添視覺設計令人嘆為觀止
曾為電影《臥虎藏龍》服裝設計的葉錦添,此次擔任《源》的視覺設計,從服裝到佈景,兩人激盪出的火花,皆令觀眾驚豔不已。一開場,阿喀郎在黑暗中提著油燈上台,以斧頭一次又一次地往地板上錘下,一聲又一聲,燈光從阿喀郎身上漸次向外展開,將故事細說從頭。而後,隨著情節開展,舞台設計運用投影與阿喀郎互動,描繪出孟加拉的原始景色,運用渲染(Rendering)技巧,在細節處呈現細膩的層次。在敘述中,阿喀郎加入孩童的觀點,後來更在舞台上放上兩張尺寸落差極大的椅子,運用比例差距,表現「大人」與「孩子」兩個概念的反覆轉換。最後則運用吊桿作出似雨絲的簾,讓阿喀郎的舞姿與光影在當中交錯,精湛的設計,讓人嘆為觀止。
《源》於九月十五日在萊斯特市世界首演,於十月四日在沙德勒之井劇院舉行倫敦首演。演出後,口碑立即席捲各大媒體,《觀察家日報》The Observer及《紐約時報》更盛讚為阿喀郎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身為沙德勒之井劇院的協同藝術家(Associate Artist),阿喀郎的《源》同時也是該劇院與法國MC2 in Grenoble、阿喀郎舞團三個單位共同合作的開始,在為期三年的夥伴關係中,將還有兩齣新作。演後座談的最後,沙德勒之井藝術總監史帕丁(Alistair Spalding)更告訴觀眾:《源》將再加演,記得告訴朋友們!毫無疑問,這又是另一齣舞迷們絕對不可錯過的作品。
相關網站:
阿喀郎舞團 www.akramkhancompany.net
沙德勒之井劇院 www.sadlerswells.com/show/Akram-Khan-Company-D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