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二○○五年首度來台演出,向來不畏挑戰禁忌、顛覆世俗美感的DV8肢體劇場,將在五月份帶來最新力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編舞家洛伊.紐森藉此作探討伊斯蘭教的言論自由、審查與著作自由等議題,舞作名稱一語雙關;表面上像口語話的「我們可以聊聊」;但也反諷著,這事我們能談、可談嗎?
高雄春天藝術節—DV8—Can We Talk About This?
4/14 19:30 4/15 14: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INFO 07-2225136
近來,台灣的舞蹈天空很政治!三月以色列的「謝克特現代舞團」以搖滾爆發的《政治媽媽》撼動觀眾感官,四月英國DV8肢體劇場(DV8 Physical Theatre)最新力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 ,再度衝鋒陷陣、語驚四座,挑戰恐怖主義對人權的蔑視、宗教抉擇的約制與言論自由的禁令。
讓觀眾從位子上跳起來的事實!
DV8肢體劇場創立於一九八六年,廿六年來該團已經推出十六齣作品,以及四部由舞台製作改編為舞蹈電影的得獎影片。DV8肢體劇場如同和其團名發音近似的“deviate”,專以偏離、脫離常態的主題內容教人折服。政治、兩性、愛情、暴力與宗教都是DV8擅長處理的議題,其肢體特色融合爆發力與日常生活的動作,且經常帶入幽默又諷刺的戲劇情節或文本。
具有心理學學位的編舞家洛伊.紐森(Lloyd Newson),原籍澳洲,心思細密又帶著高度敏銳批判的犀利眼光,總是挑戰禁錮的他,曾在接受本刊雜誌訪談中開宗明義說:「我要的是事實(fact),充滿挑戰性,能讓人從位子上跳起來的事實!」
洛伊.紐森的特立獨行與在舞壇上出名的「怪」是眾所皆知的,他從不宣傳自己、更不給拍照。每個作品的創作過程要花很長時間做功課、訓練、田野調查、發展結構,平均每兩、三年才會推出一部新作。
他說,創作只因自己「有話要說」!即使別人獻上更多的經費,他照樣謝絕。紐森絕不滿足於世俗的美感認知,他認為非理性情感對人類乃至藝術都是不可或缺的,他要殘酷地挑釁階級禁忌、顛覆大眾習以為常的唯美主義,並且掀開被蒙蔽的底層慾望,及對抗社會的虛偽、媚世阿俗。
聳動議題、舞蹈影片富盛名
DV8創團作品《我的性,我們的舞》My Sex, Our Dance(1968)將紐森及當時伴侶查納克(Niger Charnock)的同性戀生活呈現出來,在當年HIV及AIDS還模糊不清的年代,此議題已夠令人驚駭。《黑白人的死亡夢》Dead Dreams of Monochrome(1988)則探討連績殺人犯尼爾森的內心轉折與衝突。《男人上男人》MSM(1993)公開窺視公廁的同性交媾。《曲意承歡》Bound to Please(1997)以六十七歲的女主角戴安娜(Diana Payne-Myers)和年輕愛人的老少配震盪觀眾!
在一九九○年代,這些主題著實讓觀眾瞠目咋舌。近年作品《就是愛現》Just for Show(2005)結合舞蹈、戲劇與多媒體裝置藝術,諷刺當今社會注重表面美、輕視內在美的通病,也是該團之前唯一曾經來台的作品,在台北上演時引起轟動,票券全部售罄。
DV8肢體劇場除了擁有聳動性的議題之外,此團舞蹈影片的廣泛流傳也是令他們遠近馳名的主因之一。一九九一年DV8成立影像製作部門,隔年推出《怪魚》Strange Fish(1992),敘述人們逃離孤獨的恐懼感。《阿奇里斯進場》Enter Achilles(1995)以英國酒館為場景,諷刺「男子漢」的偽裝,在暴力、激進下檢視男人逞強好鬥下的虛弱無助與矛盾。《生存的代價》The Cost of Living(2003)論述社會如何丈量個體的價值,其中肢障舞者的表現令人驚嘆。這些影像DVD在英、法、德國及美國等電視台播出,為舞團知名度推波助瀾。
我們真的能談嗎?
DV8來台作品Can We Talk About This?,主要探討伊斯蘭教的言論自由、審查與著作自由等議題。舞作名稱一語雙關;表面上像口語話的「我們可以聊聊」;但也反諷著,這事我們能談、可談嗎?
從一九八九年小說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的《魔鬼詩篇》被焚毀,到二○○五年電影製片人提奧.凡高(Theo Van Gogh)謀殺案,以及引起爭議的《穆罕默德漫畫》等新聞,DV8肢體劇場在此作中,將檢視這一連串事件如何影響多元文化政策、新聞自由及藝術審查制度。
這些當代事件在全世界皆引起巨大震盪,特別是穆罕默德漫畫不僅令數以萬計的人上街示威抗議,並且引起基督教與回教爭戰,在無數的縱火暴力衝突中犧牲了近百條人命。即使有這些前車之鑑,紐森還是冒著生命危險,將伊斯蘭教議題帶入劇場大肆分析批判,他的勇氣無疑是令人佩服的!
紐森藉此作深入探討英國所發生的伊斯蘭教法問題,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課題。大英帝國在殖民時代擁有世界上近四分之一土地,是全球第一個工業化、施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它保存多元文化融合特質,其中不乏信奉伊斯蘭教的居民。當代的英國在政治、法律、生活上,都有伊斯蘭教法的干預,且被這股力量影響著。此教法對伊斯蘭女性有諸多不公平之處,當穆斯林婦女向英國求救時,英國人以尊重多元文化為由不肯介入,任由穆斯林婦女被其文化的不公平法律之殘害事件一再發生,但若有人為她們發聲時,便會遭到英國或境外的伊斯蘭教徒恐嚇迫害,促使英國政府必須派警察保護這些人,並且要求他們噤聲,而涉及言論自由被箝制的問題。
這次的舞台設計切入寫實的日常空間,牆壁成為塗鴉記錄的宣洩出口。舞者們多數邊說邊做動作,但動作和口語內容並無絕對關聯。每位表演者的口條清晰可辨,他們中性地陳述事件,肢體上亦較少過往作品中耗竭精力、逼近危險邊界的高能量動作。表演穿插受害當事人的錄影與錄音,以強化事件的真實感與觀眾對這些事件的感受強度。紐森並不以單一層面來探討事件,舞作中也直接控訴西方世界:「不能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他們的言論、所作所為,會帶來後果!」
此作以打擊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促進跨文化理解,讓全球化的當代社會更明白人權與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DV8肢體劇場的深度探討,值得我們省思!
伊斯蘭教國際新聞小辭典
整理 柯喬齡
因書賈禍,流血衝突──魯西迪事件
印裔英籍作家魯西迪早年關注伊斯蘭世界,擅於描繪第三世界移民的心理掙扎,曾以小說《午夜之子》獲英國文學最高桂冠「布克獎」,然而最受矚目的作品是一九八八年出版的第四部小說《魔鬼詩篇》。
小說內容被指控褻瀆伊斯蘭教教義、質疑《古蘭經》可信度,並醜化先知穆罕默德,惹惱了全球穆斯林,接連焚書抗議。伊朗精神領袖何梅尼(Seyyed Ruhllah Khomeini)譴責魯西迪及其出版商,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組織甚至提出百萬美元賞金取其人頭。
此後不斷有激進分子追殺魯西迪,國際間也不乏為創作自由聲援的運動,形成蔓延全球的「魯西迪事件」。因為出版、翻譯甚至閱讀《魔鬼詩篇》而喪命者估計至少六十人。直到伊朗改革派總統哈塔米(Khatami)上任後,為改善與西方外交,一九九八年籲令終止追殺行動,魯西迪才終止了藏匿生涯。
因電影惹殺身禍──製片人提奧.凡高謀殺案
荷蘭電影導演提奧.凡高與編劇阿亞安.希爾西.阿里(Ayaan Hirsi Ali)共同製作了電影《服從》Submission,透過四位受虐的穆斯林婦女講述伊斯蘭社會裡對她們的暴力行為,呈現了伊斯蘭教婦女低下的地位。
二○○四年電影上映後,凡高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被一名摩洛哥裔荷蘭穆斯林猛開八槍,凡高當場身亡。據報導,目擊者曾聽到凡高問兇手:「我們可以談談嗎?」(Can we talk about this?)隨後便遭槍擊。凡高之死引起舉世震撼,民眾紛紛上教堂表達哀悼,荷蘭政府也公開譴責穆斯林。
因繪本插畫而牽連──《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事件
二○○五年九月,丹麥《政治家報》報導丹麥作家哥勒.布律根(Kåre Bluitgen)在找尋畫家為穆罕默德兒童讀物繪畫插圖時,畫家恐懼受伊斯蘭教徒襲擊,導致插畫難產。接著丹麥《日德蘭郵報》刊登了十二幅描繪穆罕默德的漫畫,然後即接到死亡威脅電話。
此事造成民眾在《日德蘭郵報》哥本哈根分社門前和平示威;十一位伊斯蘭國家的駐丹麥大使約見丹麥首相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首相以「言論自由不得干預」為由謝絕會見這些大使。多國報社刊登此漫畫,引發挾持、縱火焚燒、投擲汽油彈、遊行示威案件,死傷人數不斷攀升。直到二○○六年三月,丹麥外交部為了改善與穆斯林世界的關係,舉辦穆斯林和基督教學者會議,此爭端方逐漸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