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典娜之歌》(索尼音樂、金牌大風 提供)
藝@CD

英倫人聲 謳歌生命

不安的年代,或許只有音樂能撫慰人心,尤其是如天籟的人聲。英國的男中音金利賽德與作曲家塔文納分別以《戰爭之歌》與《雅典娜之歌》兩張專輯,歌詠生命,提醒世人珍惜愛與希望。

不安的年代,或許只有音樂能撫慰人心,尤其是如天籟的人聲。英國的男中音金利賽德與作曲家塔文納分別以《戰爭之歌》與《雅典娜之歌》兩張專輯,歌詠生命,提醒世人珍惜愛與希望。

關東大地震剛滿一年,阿富汗戰爭仍未停歇,世界各地天災人禍頻仍,二○一二末日說的傳言不斷,在這充滿著焦慮與不安的年代,或許只有音樂可以撫慰人心。

二○一二年開春Sony推出了知名男中音金利賽德(Simon Keenlyside)的最新專輯《戰爭之歌》Songs of War;無獨有偶,EMI也同時推出了當代作曲家塔文納(John Tavener)的合唱曲集《雅典娜之歌》Song for Athene,兩張專輯恰有幾個共通點:兩位都是英國目前當紅的音樂家、兩張專輯都是聲樂作品、兩個主題都是在歌詠生命。

《戰爭之歌》  提醒大家謹記希望與愛

《戰爭之歌》收錄了廿九首關於戰爭的英文詩歌,其中包含了著名詩人莎士比亞、豪斯曼(A. E. Housman)、惠特曼的作品,這廿九首詩歌皆由金利賽德本人親自揀選,它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不批判戰爭的殘酷、毀滅、無情,只談論前線士兵們對家鄉的思念、對倖存的期待、對未來的想望及對家人的愛。這也是金利賽德製作這張專輯的用意,在這個惶惶不安的時代,他希望能提醒大家謹記希望與愛,並藉此警惕世人不論是出於正義或是私利皆應避免發動戰爭。

生於倫敦的金利賽德曾獲得葛萊美獎、留聲機大獎與回聲大獎的殊榮肯定,亦是目前歐洲各大歌劇院炙手可熱的男中音,他的聲音渾圓飽滿,咬字清晰,擅長的曲目相當廣泛,從蒙台威爾第的《奧菲歐》(1607)到貝爾格的《伍采克》(1925) 皆是其招牌。此次特別錄製這張《戰爭之歌》,除了透過他富有磁性的嗓音與大眾分享他的人道主義精神外,同時也帶領樂迷一窺平常較少留心的英美戰爭文學之美,另外也藉此讓人體驗佛漢.威廉士 (R. Vaughan Williams)與庫特.威爾(Kurt Weill)那些已久被世人所遺忘的藝術歌曲。

《雅典娜之歌》  對生的禮讚與對死的虔敬

提到英國當代作曲家塔文納,不得不提他的代表作《雅典娜之歌》(1993),這首原本是為了紀念女演員Athene Hariades所寫的悼歌,最後因在黛安娜王妃的喪禮中公開演唱而聞名於世。《雅典娜之歌》是一部無伴奏混聲四部合唱,歌詞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這部合唱作品雖創作於一九九三年,但是並無現代音樂標榜的不和諧音響,相反地它忠於傳統的調性,並融合了東歐東正教的音階,聽起來平靜優美又帶有一絲絲特別的況味,這也正是塔文納作品的一貫風格。

這張專輯中收錄了包含《雅典娜之歌》在內的十首無伴奏合唱作品,其中有傷逝的悼亡曲如《雅典娜之歌》,也有讚美上帝的宗教歌曲《羔羊讚》The Lamb或《神與我們同在》God is with us,整張專輯透過悠揚的人聲表達出對生的禮讚與對死的虔敬,彷彿生命在音樂中得到了心靈的一切救贖。

在對人生猶疑的片刻,不妨也來聽聽這兩張來自英倫的玫瑰之聲吧。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