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藝術類刊物 紙上舞台秀(趙豫中 雜誌影像翻攝 PAR表演藝術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廿周年特輯】1992-2012 與舞台同步

表演藝術類刊物 紙上舞台秀

編按

出版界的一句老話:要害一個人莫過要他辦雜誌。當中「為害最甚」的,恐怕又以表演藝術類雜誌拔得頭籌。表演藝術向位居小眾邊緣,在「文創」搖著一桶金叮叮噹噹走來前,表演藝術絕非「一門好生意」,相關雜誌更不可能是。然而浪擲千金/熱血者永遠所在多有,編輯室特別蒐羅同道中人前仆後繼的心血成果進行紙上展演,供讀者一探表演藝術類雜誌的生態演變。

編按

出版界的一句老話:要害一個人莫過要他辦雜誌。當中「為害最甚」的,恐怕又以表演藝術類雜誌拔得頭籌。表演藝術向位居小眾邊緣,在「文創」搖著一桶金叮叮噹噹走來前,表演藝術絕非「一門好生意」,相關雜誌更不可能是。然而浪擲千金/熱血者永遠所在多有,編輯室特別蒐羅同道中人前仆後繼的心血成果進行紙上展演,供讀者一探表演藝術類雜誌的生態演變。

【綜合特區】

九○年代,隨政治鬆綁、周休二日制等大環境變遷,表演藝術逐漸成為民眾的休閒選項之一,觸角敏銳的藝文人遂乘此創辦表演藝術類雜誌。除了九二年由兩廳院發行、早期較針對專業讀者的《表演藝術》雜誌外,此時期出現的音樂/舞蹈/戲劇綜合型雜誌有《PAM.PAM盼盼表演藝訊》(1993-1995,後改為非報導性的城市情報誌),以及由朱宗慶創辦的《蓺類》雜誌(1998-,後改以關懷親子、推廣打擊樂為主)。後兩者皆從一般民眾的角度,提供藝文演出相關訊息,例如《盼盼》創刊號附上台北表演場館的座位圖,對尚無網路資訊的觀眾來說,是選擇座位的重要參照;《蓺類》更製作「搶先買到便宜票」專題,傳授購票秘訣。

 

 

【音樂特區】

音樂類

此類雜誌以古典樂聆賞內容為主,非為唱片銷售或音響發燒客情報。一九五○年代起即有《音樂月刊》(朱冠一發行)、《音樂雜誌》、《音樂之友》、翻譯自日本刊物的《全音音樂文摘月刊》、《罐頭音樂》等雜誌。九○年代則出現大篇幅討論音樂史的《古典音樂》,以及《音樂時代》(楊忠衡主編)等刊。隨著音樂唱片市場的起伏,音樂專業雜誌從百花齊放轉趨沉寂,二○○六年《MUZIK謬斯客古典樂刊》創刊,成為目前國內唯一對外販售的古典音樂專門刊物。其特色為除了紙本刊物外,因應繁雜的音樂節目演出訊息,透過M2雙周報和MUZIK-Online收聽下載,以不同時間波段提供讀者即時且大量的音樂資訊。

 

音響類

由於國內音響發燒友為數眾多,音響設備類雜誌向為音樂相關類刊物中發行量廣大的專門類別。早年有張繼高創辦的《音樂與音響》(1973-1994),是國內相當重要的音樂音響類雜誌,當時雜誌提出的「音響是手段,音樂是目的」口號,至今耐人尋味。其後,《現代音響雜誌》、《音響世界》(後改為《音響購買指南》)、《音響春秋》、《發燒音響TAS中文版》等,可見音響市場的盛行度。一九八九年創辦至今的《音響論壇》為其中具代表性的月刊,首創以顯微鏡讓音響迷觀看放大的唱針針尖。

 

樂團發行

《樂覽》和《新絲路》分別為國內樂團對會員發行的刊物,前者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發行(原為一九三六年發行的《樂學》,後改《省交樂訊》),後者為台北市立國樂團發行(原名《北市國樂》)。雖屬不上外部通路的內部刊物,但除了團訊外,也延伸製作音樂專題與報導,內容屬性上,《樂覽》針對一般古典樂聽眾,《新絲路》則偏向學術性的專業文章,採中英雙語並置,目前可在外部通路購買

 

 

【傳統戲曲特區】

傳統戲曲在台灣主要出現過的刊物有《台灣申報》、《大雅》、《傳統藝術》等。《台灣申報》由酷愛京劇的票友李闓東、孫克雲等人集資創辦,為一提供老戲迷戲曲資訊的報紙型刊物,早期內容多報導京劇界與復興劇校的戲曲活動,以及港美加票友軼事。《大雅》(1999-2005)是一本專談中國戲曲、藝術、文化的雜誌,內容注重兩岸戲曲交流、菊壇人物近況等。《傳統藝術》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發行(2000-),從月刊改為雙月刊後,內容也從專業性文章轉向訴求對傳統藝術感興趣之一般大眾。

 

 

【舞蹈特區】

台灣空前絕後的一本舞蹈專業雜誌——《台灣舞蹈雜誌》,是由編舞家和舞蹈教育家蔡麗華所創辦,雖從創刊到停刊僅短短兩年(1994.6-1996.5),反映舞蹈市場尚未足以支撐一本專業型雜誌,卻足稱為「打過美好的一仗」。此雜誌聚焦於國內舞蹈生態、編舞家作品與動向,同時關注舞蹈教育的發展,經常性提供舞者研習、出國進修、兒童舞蹈教育等資訊與專題報導。《台灣舞蹈雜誌》為九○年代的台灣舞壇留下彌足珍貴的足跡史料。

 

 

【圈內人特區】

劇團/同人類

早年國內實驗性、小型劇團做戲之餘,也常將實驗探索精神發揮在製作小型同人報刊上。例如「那個劇團」發行《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台東劇團發行《劇場簡訊》,從早期手寫版本、地方表演藝術大事記等內容,可以嗅見劇場人利用有限資源傳遞藝文訊息的樸實心意。此外,台南人劇團也曾出版《劇場事》季刊,內容傾向學術性專題報導。與劇場友人共組《每週看戲俱樂部》網站前,張吉米也曾發過僅兩期的《叭樂報》,一張資源回收A4紙背後列印劇評,正面蓋上大大「叭樂報」章,紙張和影印機仰賴善心人士提供,誠品是獨家通路,可惜第二期便遭通路反映刊物「像垃圾」而不再印行。

 

 

學院/場館發行

除了劇團外,表演場館和學校機構發行刊物的同樣所在多有。牯嶺街小劇場發行的《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一如場館經營走向,提供了主流外劇場的生態觀察、演出評論和活動訊息。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發行的《關渡通訊》前身為劇場通訊,最早由戲劇系所學生主導製作內容,專文介紹表演方法、劇場技術等,後歷經數次改版,演變為全校性刊物報導校內演出訊息與評論等。

志工真心話&答客問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