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年代的藝術思潮“FLUXUS”,主張藝術不是一件件的「作品」,而是生命的總和,藝術是藝術家實踐人生、鍛鍊自我觀照能力的記錄與軌跡,對後世藝術發展影響重大。高美館推出的「合而不流:FLUXUS五十周年紀念特展」,展出包括喬治.馬修納斯、白南準、約翰.凱吉等FLUXUS核心人物的相關史料,可說是台灣首次針對FLUXUS最完整呈現的一次特展。
合而不流:FLUXUS五十周年紀念特展
即日起~6/2 高雄市立美術館
如果沒有FLUXUS,近半世紀的藝術面貌可能因此改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一九六○為物質復甦、價值重整的年代,反戰、反中產階級、反經典,成為FLUXUS的誕生背景,造就FLUXUS顛覆藝術的意義、概念與價值的主張,並賦予藝術新的涵意,打破過去藝術領域之間、藝術與觀眾之間、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線,這都預言了廿一世紀的藝術面貌。回顧這段歷史,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合而不流:FLUXUS五十周年紀念特展」,展出FLUXUS核心人物的相關史料。
現代藝術的啟蒙運動
「合而不流」為高美館與義大利收藏單位「帕利收藏」(The Palli Collection)共同合作策劃,超過三百組件的展品,包括喬治.馬修納斯、白南準、約翰.凱吉、小野洋子、喬瑟夫.波伊斯、喬治.布雷希特等逾五十位FLUXUS藝術家作品、出版品、照片檔案、表演記錄文件、音樂錄音等,反映FLUXUS藝術運動內涵,可說是台灣首次針對FLUXUS最完整呈現的一次特展,深究FLUXUS對當代藝術的重要啟蒙。
誠如高美館館長謝佩霓所言,若沒有FLUXUS,也許就不會出現觀念藝術、行為藝術或身體藝術,而極限主義、普普藝術也可能產生本質上的不同。FLUXUS提出的「反藝術」提供另一種對藝術的解答:自僵化的傳統藝術型態中掙脫出來,實踐一種全觀式的藝術生活。
FLUXUS源於拉丁文的「流動」之意,一九六一年由立陶宛籍的美國藝術家馬修納斯提出,作為他在紐約畫廊策劃的一系列音樂會,和規劃藝術雜誌FLUXUS的名稱。一九六二年馬修納斯為了籌措雜誌出版基金,在德國威斯巴登(Wiesbaden)舉辦一場音樂會,是第一次出現以“FLUXUS”為名的藝術活動。這部影片也會在「合而不流」展出。這場音樂會標誌「凡事皆藝術,藝術即生活」理念,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詩人、音樂家、建築和科學家。雖然最後藝術雜誌沒有辦成,但此後各種以FLUXUS為名的藝術創作、行為或事件,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
FLUXUS主張,藝術不是一件件的「作品」,而是生命的總和,藝術是藝術家實踐人生、鍛鍊自我觀照能力的記錄與軌跡。FLUXUS把藝術從美術館帶回家裡、街上,帶進人類腦子的皺褶裡。當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線不再存在,生活的本身就取代藝術,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藝術無所不在,亦無所不是。FLUXUS將藝術的範疇擴大到前所未達的限度。而FLUXUS藝術家的展演就像儀式,藝術家彷如原始社會的薩滿(編按:巫師),成為人們與外界溝通的觸媒,透過各種形式的創作,喚醒大眾並改造社會。
展出約翰.凱吉、波伊斯等人作品
「合而不流」展出的重點作品包括約翰.凱吉的《自照》、《無題》,透過攝影探討個人身分,思索攝影是否足以顯露真實性的探討。菲利浦.科納的《鑼!》為探討音樂之視覺表達的典型之作,他以圖解方式解說如何使用「鑼」這種東方樂器,還用視覺來形容鑼的聲音,用水墨突顯東方音樂和書法的根源。
表演藝術領導之一的波伊斯,將他接受義大利雜誌Expresso的採訪報導剪下來裱框變成作品。在這篇報導當中,波伊斯談到他如何介入德國綠黨國會預選的事件,展現藝術的社會影響力,而這正是波伊斯創作不可或缺的元素。而「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的電視裝置,如雕塑般的家用電視強調科技工業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影響藝術領域。而多次和FLUXUS藝術家合作的大提琴家夏洛特.穆爾曼的拼貼大提琴作品,則企圖透過色彩傳達聲音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