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命》書寫發生在委內瑞拉廿世紀社會改革的真實故事。由荷西.艾柏魯宣揚的「系統音樂」教育理念不只產生個人生命的改造,更進一步創造社會實在、持久的深層改變。
近四十年前的委內瑞拉(Venezuela),經歷眾多政治和社會衝突,社會貧富差距加大,許多小孩和青年迷失在沒有尊嚴的貧窮生活裡。首都卡拉卡斯(Caracas)一九七○年代被視為當時拉丁美洲最暴力的城市之一,其中最貧窮的社區之一薩利亞,居民擁槍自重,一入夜即如鬼城。一九七五年,一輛裝上擴音器的小貨車穿梭大街小巷吸引青少年注意,邀請他們參加免費的音樂課程,最終跑遍整座城市,只招攬到十一位學童,他們在廢棄的停車場展開第一場練習,同時開啟了至今卅八年的「系統音樂」傳奇故事。
用音樂帶動了社會改革
《改變生命》書寫發生在委內瑞拉廿世紀社會改革的真實故事。其他國家的社會變革,無論是用柔性政治角力或武裝軍事改革,從未見過用藝術作為關鍵轉變力量的成功事例。
委內瑞拉的「系統音樂」教育理念不只產生個人生命的改造,更進一步創造社會實在、持久的深層改變。這般社會改革,沒有廣場的激情,文宣的操弄與面具,荷西.艾柏魯(Jose Antonio Abreu)以藝術宗教家的洞見,獻身「系統音樂」在全國境內推行,他讓更多人、所有人接觸音樂,讓青年學子學有專精之後,還有樂團與音樂教育工作貢獻所學,全國十二座製琴中心,源源不絕提供學子高品質的各式樂器。委內瑞拉在生產石油之外,也在藝術領域創造閃閃發光的音樂人才金庫。
委內瑞拉玻利瓦共和國正式國名裡的「玻利瓦」,是一九九九年委國重修憲法時加入,用以紀念開國英雄西蒙.玻利瓦。「系統音樂」教育走過篳路藍縷,於一九八○年代成立西蒙.玻利瓦音樂院,讓專業音樂學習系統化、正規化。
《改變生命》這本書引人入勝之處,在於草創艱難的書寫中處處充滿希望之光,轉變的契機轉角相遇。一場甘迺迪中心正式音樂會的側寫,讓不同時空的讀者如臨現場,感受到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青年管絃樂團獨到的音樂詮釋、觀眾的讚賞與認同、古典音樂的新時代魔力,與「系統音樂」教育贏得國際矚目的光彩。這場音樂會完整紀實,閃耀著背後近四十年卓越的教育理念始終如燈塔般不滅的光輝與祝福。
藝術教育人人可享
在歷時性的紀錄之外,書中也揭露「系統音樂」教育創立者艾柏魯博士的教育理念,討論藝術教育是應該採機會均等廣開大門,還是只篩選一小群精英培育高水準能力?音樂教育是應該只專注於人才培育,還是結合建築師、音樂家、教師、龐大的服務業和樂器製造師?
整本書以紅透透的色彩設計,點燃閱讀的熱切心情,也呼應樂讀者感動與驚嘆的強烈情緒。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青年管絃樂團已享有國際聲譽,這個傳奇故事到今天,只是個中途的里程碑,未來的發展與影響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