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闊的訓練場地。(École nationale de cirque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魁北克瘋馬戲

馬戲之城蒙特婁的源頭活水

永續創新的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

由太陽劇團第一任藝術總監紀.卡宏與奧運體操選手勒克雷克共同創立的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是加拿大馬戲表演人才的培訓重鎮,為所在地「馬戲之都」蒙特婁源源不斷地灌注人才與創意活水。各階段的課程設計除了培訓馬戲表演者也培訓教師,甚至也為學生的未來用心鋪路。而位於與太陽劇團總部同一處的La TOHU園區,該校可說是在馬戲藝術發展的產學合作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由太陽劇團第一任藝術總監紀.卡宏與奧運體操選手勒克雷克共同創立的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是加拿大馬戲表演人才的培訓重鎮,為所在地「馬戲之都」蒙特婁源源不斷地灌注人才與創意活水。各階段的課程設計除了培訓馬戲表演者也培訓教師,甚至也為學生的未來用心鋪路。而位於與太陽劇團總部同一處的La TOHU園區,該校可說是在馬戲藝術發展的產學合作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École nationale de cirque de Montréal)創立於一九八一年,由後來成為太陽劇團第一任藝術總監的街頭藝人卡宏(Guy Caron)與奧運體操選手勒克雷克(Pierre Leclerc)所共同創立。實際上,位於蒙特婁的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比位於法國香檳區夏隆(Châlons-en-Champagne)的法國國立馬戲學校(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du cirque)還要早創設,後者是一九八四年才成立。不過,所有馬戲學校的體制,都免不了會參考廿世紀馬戲教學的大本營,也就是蘇聯於一九二七年於莫斯科創立的俄羅斯國立馬戲學校(Russan State Circus School)。因為在社會主義國家裡,馬戲是屬於人民的普羅藝術,所以特別受到支持。

位於馬戲園區  城市發展的重點

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最早是設立在體操俱樂部裡,但隨著太陽劇團於一九八四年成立,以及加拿大新馬戲在全球創下佳績後,馬戲學校也開始受到政府的大量資助,學校於一九八九年移到舊市區的閒置空間「達爾豪火車站」(Dalhousie Station),成為北美唯一一所專業馬戲學校。目前該校校長是拉隆德(Marc Lalonde),他從二○○○年擔任校長一職至今,對國立馬戲學校的發展有著關鍵性的貢獻。首先,拉隆德並非馬戲界出身,而是來自舞蹈與音樂界,年輕時是芭蕾舞者,最後還取得蒙特婁大學的藝術管理碩士,論文是關於加拿大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的演變,理論與實務經驗兼備,讓他在擔任馬戲學校校長後,也能在理想與現實中,替馬戲藝術的發展,取得有效的平衡。

拉隆德上台後的第一項貢獻,是於二○○三年將校址移到被稱為La TOHU的城市馬戲藝術中心(The Cité des arts du cirque)。這個位於蒙特婁市西北區的馬戲園區,也是一個環保園區,因為這裡之前是垃圾掩埋場。一開始,國立馬戲學校在La TOHU裡,有一棟占地七萬七千平方英尺的複合式建築,其面積是之前校址的三倍大。La TOHU園區占地一百九十二公頃,是全世界最大的馬戲訓練中心,而國立馬戲學校的校區就占整個了園區的三分之一。在La TOHU,除了有馬戲學校之外,太陽劇團總部與加拿大國家馬戲協會的會址,也都設在此。這也顯露了蒙特婁要將自己打造世界成馬戲之都的野心——教學單位與職業團體處在同一地,根本是科學園區的概念,只是要發展的,不是電子產業,而是馬戲。

對於教學與職業表演混雜的園區環境,校長拉隆德說:「這樣有一個好處,這會讓我們學生與業界可以一直保持接觸。他們可以從排練室的玻璃外觀看,偷學點什麼。而這也是我們鼓勵已畢業的學長姐繼續回學校走走的撇步,說不定還可以替學生帶點工作坊或教些新技巧。」

三年精通五大領域  掌握高標準馬戲技巧

目前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全校約一百一十名學生,大學部每年約招收廿五名學生,經過三年課程後,大概會有十七到廿名畢業生,這比起法國國立馬戲學校每年約十三名畢業生的量,可見加拿大馬戲的就業市場,是有其規模的。除此之外,學校也有高中部的預備課程,不過如同台灣的職業學校一樣,這些學生不是只有上馬戲課程,他們一樣要受國民教育,所以一些高中基本科目,也是必修的學習內容。

目前學校有十位專任老師,加上其他有特殊專才的兼任教師,以供應大學部三年的學習期間,訓練他們掌握馬戲技巧的高標準。學生必須精通特技、空中技巧、平衡技巧、小丑與操縱雜耍(manipulation)這五大領域,才能畢業。

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除了正式課程外,還有預備課程與進修課程。進修課程是為了培養未來馬戲教學的訓練師而設立的,所以他們在這個課程中,會學習更多關於教育方面的學程,以因應職業馬戲團的演出需求。進修課程為期一年,有兩個階段,首先是針對兒童的馬戲娛樂教育,學習教導小朋友一些簡單的馬戲技巧,如拋球或倒立之類;第二階段是培養之後可以教中學與高等教育等級的馬戲教師。

從法國國立馬戲學校的年度畢業製作得到啟發,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在拉隆德上台後,也開發為期三個月的畢製展演工作坊。如同法國國立馬戲學校在九○年代中期的開始的做法一樣,他們也會找一位在業界頗有名氣的導演或編舞家,跟這些畢業班的學生一起工作,發展新作品,而畢業展演的地點,則是在La TOHO園區裡最醒目的圓柱體表演廳。校長拉隆德說:「這提供了另一種碰撞經驗,讓他們可以同時是創造者與詮釋者。」

用心為學生未來鋪路  為馬戲之城灌注創新活水

一所學校如果考慮周全,勢必會考慮到學生未來出路的問題。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十分理解當代表演藝術與國家補助的關係。所以學校也會提供專業諮詢,讓熟知補助申請程序與技巧的專家,來協助學生寫企劃案。或許台灣的表演藝術學生會對此感到羨慕,因為學校只教表演技巧,卻忘了傳授尋覓資金的竅門。偏偏這是表演藝術的罩門,沒錢,戲根本做不成。

畢業自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的畢業生,之後如果不是被太陽劇團或艾羅瓦茲馬戲團(Cirque Éloize)等世界級團隊挖角,就是獨立創業。如知名的一手七指馬戲團的團員,就大多畢業自國立馬戲學校;像這次來台北演出《伐木樂園》的阿爾馮斯馬戲團(Cirque Alfonse),裡頭也有團員是畢業自國立馬戲學校。如同科學園區裡不是只有企業,通常也會有一所以上的大學一般,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的確在馬戲藝術發展的產學合作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不僅視自己為馬戲藝術的領頭軍,也非常理解它對蒙特婁這座城市的意義,所以每年都有很多公開免費活動提供給市民欣賞,而每年九月廿八日的文化日,學校更會開放給大眾參觀,讓他們有更貼近與理解馬戲藝術的機會。於是,一個原來已經因為時代潮流的傳統產業,如今又學校的設計而獲得創新的活力,並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徵,與城市共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相關網站: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www.nationalcircusschool.ca/en/media

 

延伸探索:想知道關於當代馬戲學校與相關訓練的最新消息,可以參考由來自26個國家的42所馬戲學校與13個馬戲組織所組成「歐洲專業馬戲學校聯盟」(La Fédération européenne des écoles de cirque professionnelles,簡稱FEDEC,但裡頭的會員也包括加拿大、美國、澳洲與智利等非歐洲國家的馬戲學校)的官網 www.fedec.eu/。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