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馬戲重鎮的加拿大,從太陽劇團創始迄今,可說是遍地開花,馬戲表演團隊創新不斷。除了大家熟知的太陽劇團,本文也介紹了曾來過台灣的一手七指馬戲團、在國際間亦享有盛名的艾羅瓦茲馬戲團,與新生代團隊極限劇團。透過各團的製作與特色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加拿大新馬戲的多元風景,是如何地令世人目不暇給!
新馬戲風潮的引領者
太陽劇團
Cirque du Soleil
提到新馬戲就無法忽視太陽劇團,雖然歐洲有許多馬戲創作者為了標示馬戲的藝術性而不願與其畫上等號,然而,太陽劇團實在地改變世人對馬戲的觀感,並創造超級龐大、影響力十足的馬戲景觀。創辦人紀.拉利柏堤(Guy Laliberté)起初僅是個在街頭表演音樂和噴火的藝人,野心雄厚的他不斷尋找帶動馬戲風潮的機會。他自歐洲遊歷歸來後,在魁北克的聖保羅灣(Baie-Saint-Paul)小鎮聚集一群雜耍朋友,一起創作巡迴。一九八二年的夏天主動舉辦「市集賣藝節」(La Fête Foraine),以中世紀流浪藝人的形式為主題,頗受魁北克觀眾的喜愛。拉利柏堤因此在一九八四年推出創團同名作《太陽劇團》,將沒有動物的馬戲、純粹人體技藝奇觀的表演推展到整個加拿大。
街頭起家的拉利柏堤以打造新型式馬戲娛樂為目標。服裝、布景和音樂風格皆以好萊塢電影模式為基準,大量的高科技投影配上高難度挑戰的炫技,唯有奇幻絢麗才是王道。這種手法成功征服了喜好感官刺激的各地觀眾,今日的太陽劇團已是一個全球化企業的名字,以蒙特婁作為總部,擁有許多驚人的統計數字。來自世界各地廿五種語言、將近五千名的演職員,其中有超過一千三百位的特技演員,甚至吸引體操選手加入。若不包括一些較小規模的演出,太陽劇團已製作了卅二齣主要創作,目前有十八齣仍在世界各地巡演。這些製作大抵可歸為五項:帳篷巡迴、劇院巡迴、大型場館巡迴、固定劇院的長年定目劇和短期的季演出。每齣製作都有一全球喜愛的鮮明主題,如神話或奇幻冒險,披頭四的音樂也是發想主題,二○一一年的《麥可.傑克森》更是想一網打盡所有好奇的觀眾和粉絲。
一九八五到一九九九之間,擅長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導演德拉戈(Franco Dragone),為太陽劇團創作了十齣叫好作品。澳門盛名的《水舞間》,即是他離開後自行創立公司的製作。太陽劇團此外也邀請不少「藝術界」的導演和編舞家來創作,如擅長投影的勒帕吉。創團近卅年的太陽劇團,雖在澳門慘遭滑鐵盧,但在拉斯維加斯、紐約、杜拜等大城市仍屹立不搖,而且繼續開創全球化市場的business。最新計畫便是於二○一二年底,成立媒體公司準備進軍電視、電影、電玩市場。雖然太陽劇團在商業上成功耀眼,卻也惹來扼殺藝術創作並扭曲新馬戲的非議,以娛樂抹除馬戲身體的內在衝動,只剩視覺;加上不少加拿大的馬戲團體為求生路,紛紛起而效尤,遵循它的展演模式,縮限了馬戲藝術創作的視野,只能被視作製作公司。唯不可否認的,它確是加拿大新馬戲團體最重要的推手、孕育人才的搖籃。
探索危險放送「熱力閃電」
艾羅瓦茲馬戲團
Cirque Éloize
舞台上滿滿的水灘,一群男女身著上世紀初的舊式連身泳衣,幾近狂熱地玩水,他們像孩子一樣毫不在乎,又滾又滑,隨著不斷灑下的水反覆跳上跳下,彷彿他們也是雨水。有些雜耍演員似乎是陰雨天使,舉著發亮的烏雲,召來一場暴風雨。這是艾羅瓦茲馬戲團二○○四年的作品Rain,一如他們向來的作品特別注重場面調度,賦予雜耍極高的劇場性與敘事線條,充滿活力與詩意。這齣作品是艾羅瓦茲與瑞士導演芬齊.巴斯卡(Daniele Finzi Pasca)合作的天空三部曲之二,第一和第三部分別是二○○二年的《遊牧:夜晚,天空更寬闊》Nomade: la nuit, le ciel est plus grand和○七年的《霧》Nebbia,透過雜技,將人與自然、神話和回憶的關係表現得極為優美,又充滿復古的幽默。
艾羅瓦茲馬戲團於一九九三年由尚諾.邦修(Jeannot Painchaud)和朋友們,在魁北克的瑪德蓮群島(îles de la Madelaine)成立。和許多馬戲創作者想法相同,他認為馬戲的本質就是危險和旅行,創作應以此為主要概念,將馬戲文本化。他們的創作成果獲得非常成功的回響,兩年內便巡演美洲各地,甚至在競爭激烈的紐約百老匯四十二街上票房滿座。團名“Éloize”也很具特色,是瑪德蓮群島的地方方言,意指「熱力閃電」,與他們的行動力十分相稱。○三年,艾羅瓦茲在家鄉瑪德蓮群島舉辦了北美第一個馬戲藝術節,帶動加拿大馬戲藝術節的風潮。○四年正式進駐蒙特婁的歷史建物達爾豪西火車站(Gare Dalhousie),作為交流與創作的基地。團長兼導演邦修一直致力於跨界合作,數度邀請各領域藝術家一同指導、構思新作。例如,曾來台創作《有機體》的編舞家穆哈.莫蘇奇,便於○九年和邦修共同創作了一媲美為馬戲版《西城故事》的iD。此作將街舞、饒舌文化和馬戲特技完美融合,演員攀爬翻滾時同步投影造景,帶馬戲走進未來城市。
以雜技挖掘人心深處
一手七指馬戲團
Les 7 Doigts de La Main
「一手七指」的命名源自一個幽默的文字諧擬,法諺語裡的“comme les 5 doigts de la main”意指如同五指連心、親似手足,這團好朋友一共七人,就像一家人決定一同創作、冒險、分享。對這七位雜技好友而言,相遇於馬戲就是一個建立家族的過程,無論是現實生活或就意義上來說。有人來自馬戲團家庭,一身技藝由父母親傳授,有人是夫妻,邊排戲邊拉拔小孩;而太陽劇團是他們共同的父母親,教導他們一切關於創作與經營的知識。七人在那裡結識,像長大的孩子最終要離開父母,追求夢想、建立自己的家庭。他們從家庭概念延伸而來的劇團宗旨,便是透過馬戲討論人與人的相處,與內心深處難以言說的感受。
二○○二年成立於蒙特婁,團員幾乎精通所有特技,有時還會結合他們喜愛的運動,例如籃球和滑板。創團作《閣樓》Loft是一個帶有自傳意味的作品,靈感來自他們的生活經驗,每日的雜技練習與他們對待自己的身體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誠實面對自己的失敗和執拗,令觀眾感同身受。之後的作品也都以此身體的情感動能為主要概念,不斷以雜技身體挖掘內心蠢動的慾望和生活中被迫驅動的行為。像是○七年的作品《生命》La Vie,被譽為新馬戲版的現代浮士德;以墜機事件拉開序幕,已死之人來到想像煉獄的歷程,在瘋狂、滑稽的詮釋裡,探討死亡陰影籠罩下的生命該如何自處。或是二○一○年的Psy,完全以精神分析的詞彙出發,如:精神分裂、偏執狂、妄想症、各種狂癮等等,將這些病徵與不同雜技互連轉化,把馬戲陰暗複雜的層次表現得淋漓盡致。今年的新作更進一步地以容格的理論為底,透過馬戲的單人雜技和多人合作的特技輪流穿插的方式,講述它者的存在如何影響自身的定義,身體之間又是如何相互滲透。這個世界本就瘋狂,「一手七指」的馬戲以身體的顫動、痛楚、扭曲、強迫、怪誕等等,呈現出最具體的真實和創造力。
年輕世代的革命宣言
極限劇團
Les Confins
太陽劇團的強大影響力主導了魁北克新馬戲的生態,年輕團體生存不易,卻仍有有志者努力想要走出自己的路,詮釋自己的馬戲創意。創立於二○○八年的「極限劇團」,是由一群自馬戲學校畢業的學生所組成,創團作《斷裂》Rup-ture(s),從劇名到內容都有濃濃的革新意味,試圖和加拿大的主流切斷關係。整齣作品的音樂都由一位鼓手現場打擊,演員的默劇和特技則與鼓聲相呼應,也間歇出現節奏斷裂的屏息時刻。融合當代舞蹈的肢體語彙,昏暗的燈光、懸吊的家具和一面大鏡子,還有喃喃的獨白,就像在房間裡獨處的時刻、身體的解放。演員困惑卻又充滿爆發力的特技身體,生動傳達面對生命裡大大小小的斷裂,引發自我內在的幽微改變。此作品目前仍巡迴世界各馬戲藝術節,受到觀眾與藝評的喜愛和矚目,正以其原創性建立專屬「極限」特色的馬戲劇場,也讓人重新看待加拿大新馬戲的年輕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