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韻如與劉彥成的雙人舞有著細膩的開端,可以感受動作因舞者純粹的呼吸而有著綿密的泡沫感。(林韶安 攝)
新藝見/新銳藝評

從來,就是關乎「活著」

這個作品可視為《呼吸》的再發展版,相較起來,《呼∞吸》中拿掉了較多因為情感連結而產生的努力呼吸或是被強迫呼吸這件事,似乎是較為邏輯思考下的作品,但或許因為理性,也失去了清晰的主題與有話直說、將內心情感一路到底、直覺、流暢的陳述與發展;但新作中的理性也不見得完全阻礙作品,因為理性的再檢視讓編舞者能夠回顧過去,細細剝絲、重組整理,其實是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間。

這個作品可視為《呼吸》的再發展版,相較起來,《呼∞吸》中拿掉了較多因為情感連結而產生的努力呼吸或是被強迫呼吸這件事,似乎是較為邏輯思考下的作品,但或許因為理性,也失去了清晰的主題與有話直說、將內心情感一路到底、直覺、流暢的陳述與發展;但新作中的理性也不見得完全阻礙作品,因為理性的再檢視讓編舞者能夠回顧過去,細細剝絲、重組整理,其實是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間。

陳韻如《呼∞吸》

6/8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去年九月,陳韻如在玫舞擊「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中演出《呼吸》,創作起因於陪伴祖父面臨死生的那時刻,才驚覺生活中最習以為常、最不起眼的呼吸,竟是一件至關緊要的事情。那時,看著她演出後總需要大口大口的喘息調氣,甚至偶爾淚光微泛,會對於創作者暨表演者須一再面對或挖掘作品深切核心的反覆歷程感到心疼,但也想著——或許因著如此的反覆經過,作品才可能愈趨完整。

呼吸的各種子題  都有再發展的空間

《呼∞吸》的開場,六個表演者(梅若穎、陶維均、莫子儀等人)走上台排成一列,紛掏出口袋中的氣球,以不同速度重複進行著將氣球吹滿、停止呼吸、氣球消氣人吐氣的動作;藉由吸吐氣輪替,氣球因此逐漸膨脹,隱喻著生命的持續與脈動;放鬆緊捏氣球的手與緊閉的唇鼻,則看見釋放與消逝。表演者也進行小時候常玩的憋氣遊戲,分別朝三個面向的觀眾重複演出,一方面點出主題,一方面也讓觀者發現,通常都要經過與面對一些限制、極限甚至刻意時,人們才會被提醒或重新發現其實一直存在著的當下。過程中因為專注地看著表演者,會不自覺與其呼吸同步,但因表演者各自有其呼吸速度,所以也發現自己的呼吸,因為目光跟隨與流轉於不同對象而變得小小紊亂。在此,憋氣及氣球是一個引子,引出下一段陳韻如與劉彥成像是漂浮於空氣中的雙人舞。

雙人舞有著細膩的開端,可以感受動作因舞者純粹的呼吸而有著綿密的泡沫感,但有些動作較有銜接難度,於是轉接得不夠仔細,略微干擾到質地的延續;直至劉彥成退場,獨留陳韻如一人愈發急促地呼吸抖動著,雖然那背影在細微動作中極度吸引著目光,但仍有突然把觀者由漂浮拉回現實狀態中,面對那突然發動的身體及情緒之感。

劉彥成的獨舞,好看,很多手部的細微動作、節奏與高低層次變化,以及動作在燈下所產生的光影交錯畫面,有著豐富的上半身呈現,但愈看內心愈有一股渴望能看到劉會因為呼吸的增強發展而脫離頂燈範圍,繼而將身體的充氣感,或說是吸吐氣的頻率,放大成足以拓展至整身及整個舞台的程度。

從雙人舞開始後的段落,各段皆在「呼吸」的主題下展開獨立的子題,略為遺憾的是,每段都還有更多可能尚待探索。例如,麥克風在製作人聲之餘,還能不能有更多運用及涉入作品當中,所以在此段與所有表演者聚在懸吊的麥克風下的結尾段落,能有較為連貫的脈絡及發展?雙人的重複互相擺摔,在劉離去後,陳仍繼續重複被擺摔的狀態及動作,有沒有可能再打破或發展變形及變奏?

較前作有更多理性  讓編舞者回顧過去

這個作品可視為《呼吸》的再發展版,相較起來,《呼∞吸》中拿掉了較多因為情感連結而產生的努力呼吸或是被強迫呼吸這件事,似乎是較為邏輯思考下的作品,但或許因為理性,也失去了清晰的主題與有話直說、將內心情感一路到底、直覺、流暢的陳述與發展;但新作中的理性也不見得完全阻礙作品,因為理性的再檢視讓編舞者能夠回顧過去,細細剝絲、重組整理,其實是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間。

舞作最後有著滿場的氣球,一一被推送至高處然後緩緩著地,不斷重複著。我看著座位不遠處的中年男人,在氣球雨中,低著頭沉沉睡著,突然覺得,只要活著,呼吸就會以不同樣貌存在及繼續,而創作當然也就可以繼續下去。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本單元徵稿啟事】

為培育發掘華文地區表演藝術類評論人才,本刊以公開方式徵求表演藝術類評論,入選者即可於本單元刊出。徵求評論之條件如下:所評論的作品須在台灣演出,並於首演起兩個月內投稿有效,投稿作品必須為首次發表文章,包含不曾公開於平面媒體或電子(包括網路網站、部落格、BBS站、Facebook等)發表,每篇字數1,200字。入選刊登作品可獲獎金NT$2,400元。投稿評論文章請e-mailmag13@mail.ntch.edu.tw信箱,主旨標示「新銳藝評」投稿,並註明真實姓名、地址、電話。詳情說明請參PAR表演藝術網站(www.paol.ntch.edu.tw/)。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