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魯克的戲劇極端簡化外在具象的舞台裝置,回歸戲劇本質——口白/肢體,展現原始純粹的戲劇張力。(許斌 攝)
新藝見/新銳藝評

當西方「魔笛」遇上東方「一桌二椅」

布魯克的一支魔笛一棒敲落,點化出東西方戲劇隔空交映之美。然而回過頭來審視兩岸新編戲曲走過的坎坷顛簸,這一路行來有多少華而不實只是為了新而新的作品。我不禁有個大哉問:當西方改編歌劇趨向簡約寫意虛擬,以虛代實,許多新編戲曲卻背道而馳,走向繁複寫實具體,以實代虛,還有比這更弔詭的流變嗎?

布魯克的一支魔笛一棒敲落,點化出東西方戲劇隔空交映之美。然而回過頭來審視兩岸新編戲曲走過的坎坷顛簸,這一路行來有多少華而不實只是為了新而新的作品。我不禁有個大哉問:當西方改編歌劇趨向簡約寫意虛擬,以虛代實,許多新編戲曲卻背道而馳,走向繁複寫實具體,以實代虛,還有比這更弔詭的流變嗎?

彼得.布魯克《魔笛》

3/8~1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的《希茲威.班西死了》、《何以如是》,分別於二○○八年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二○○九年在北藝大演藝廳演出,前者由雙人搭檔後者是獨角戲,兩折戲皆屬小編制,舞台設計也都樸素簡約。今年台灣第三度呈現布魯克劇作,他退休前的改編作品:莫札特歌劇《魔笛》。《魔笛》的九位歌者/演員在可容納一千五百多人的國家劇院既唱又演,雖然舞台與編制都擴大許多,布魯克依然維持一貫的低限風格,堅持以表演為中心的劇場實踐。

布魯克針對二○○○年版《哈姆雷特》的全新製作曾說:「找出純粹的中心意旨……這種核心悲劇強大的相互關係,無有任何外在裝飾,直接與當代對話。」(註1)這段話或可視為他改編經典的創作核心。然而布魯克又有但書:「我絕非存心要簡化刪節,我只是聽從直覺順其自然,讓時間發揮作用。時間就是這股無情腐蝕的力量。但是你心知肚明,緊依著時間它自然會引領你趨向純粹精髓。」(註2)以這個觀點切入,布魯克將原長約莫三個小時的《魔笛》濃縮成九十分鐘的戲,直指原劇中心意旨:愛、精神啟蒙與試煉;在排演過程中他逐漸摒除假山、金字塔等具體場景,終究打造出媒體與劇評口中「輕快歡騰」、「遊戲三昧」的當代新歌劇。

虛擬版《魔笛》

布魯克精修的改編版,戲劇學者耿一偉形容為「瘦身版的《魔笛》」。從舞台設計來看倒像是「虛擬版《魔笛》」,因為舞台上幾乎沒有大型場景,除了幾塊布少數小道具,只有許多粗細不一功能多變的竹竿,可隨時以手動的方式映照劇中人的所在或心境,幻化為森林、監牢、梁柱、十字架……甚至搖身一變化作捕鳥人帕帕基諾假意要上吊時的樹,引人會心一笑。劇末當魔術師把聖殿梁柱搗毀,竹竿落地的聲響與動態交疊成整齣戲中最令人震懾的一幕。劇場始終關於動作關於聲音,一切都無法複製,稍縱即逝當下具足。

藝術歌曲版《魔笛》

從音樂內涵而論,「藝術歌曲版《魔笛》」差可比擬。全劇不用編制龐大的管絃樂團,只以鋼琴獨奏伴唱,青年歌劇演員唱得輕盈,完全顛覆觀眾印象中喜歌劇/莊嚴劇參半的古典《魔笛》。這樣的捨與棄可能讓不少觀者無所適從,因為管絃磅礡、花腔華麗早已深植人心。然而,當演唱者不必和整個管絃樂團抗衡、也無須擔心被樂團巨聲壓制,只要專注於演繹感情,這樣小而美的改造頗能體現當代簡約精神。

戲曲版《魔笛》

我有個大膽的類比,布魯克的《一支魔笛》A Magic Flute其實是戲曲版《魔笛》。錯落有致的竹竿猶如變化萬端的一桌二椅;兩位魔術師彷彿執行場景變換的檢場;帕帕基諾就是插科打諢的小丑;最重要的主角自然不可少——小生(塔米諾)與小旦(帕蜜娜)的愛情。如此一來生旦丑行當齊全,齊聚一堂演出通俗生動的「三小戲」。

結語:戲曲與歌劇隔空交映

布魯克的戲劇極端簡化外在具象的舞台裝置,回歸戲劇本質——口白/肢體,展現原始純粹的戲劇張力:演員發揮最大的想像空間,激發觀眾的無限想像。他跳脫寫實舞台的障礙,回歸以表演為中心的美學,直可媲美小津的電影美學:超越語言/表演的迷思,回歸電影的本質——影像。兩位大師直指核心的洞見並無二致。

布魯克的一支魔笛一棒敲落,點化出東西方戲劇隔空交映之美。然而回過頭來審視兩岸新編戲曲走過的坎坷顛簸,這一路行來有多少華而不實只是為了新而新的作品。我不禁有個大哉問:當西方改編歌劇趨向簡約寫意虛擬,以虛代實,許多新編戲曲卻背道而馳,走向繁複寫實具體,以實代虛,還有比這更弔詭的流變嗎?

 

註:

1.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MgjX9qw9uI

2.英國《衛報》〈Peter Brook: and for my next trick…〉http://www.guardian.co.uk/stage/2011/mar/16/peter-brook-magic-flute-interview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本專欄由台新銀行文藝術文化基金會與表演藝術共同策劃,每月刊出

編按: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本刊共同策劃「新銳藝評」單元,為培育發掘華文地區表演藝術類評論人才,以公開方式長期徵文,經由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評選陸續刊出。投稿辦法詳見http://www.paol.ntch.edu.tw/,竭誠歡迎投稿,共同為台灣的舞台留下一份記錄。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