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石雕山林的啟發,參與者依附雕塑環抱舞動。圖中為艾力克斯山卓.蓋拉(右)與伊利莎白.戴爾曼。(Lukas Dostal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奧地利國際舞動計畫 啟動五感連結

於八月舉行的「奧地利國際舞動計畫」透過音樂、舞蹈、雕塑、建築、聲音、環境、身體療癒等主題,建構跨領域對話平台,吸引歐、美、亞、澳四洲的授課達人及參加者前往維也納近郊的聖馬格利特城(St. Margarethen/Burgenland)進行為期八天的工作坊,藝術家的進駐也活絡了奧國知名酒鄉的產業行銷。

於八月舉行的「奧地利國際舞動計畫」透過音樂、舞蹈、雕塑、建築、聲音、環境、身體療癒等主題,建構跨領域對話平台,吸引歐、美、亞、澳四洲的授課達人及參加者前往維也納近郊的聖馬格利特城(St. Margarethen/Burgenland)進行為期八天的工作坊,藝術家的進駐也活絡了奧國知名酒鄉的產業行銷。

由維也納現代舞蹈工作室(Tanz Atelier Wien, TAW)主辦,第五屆「奧地利國際舞動計畫:石境 身體 感 官」(The International ChoreoLab Austria 2013: STONE bound_BODY motion, ICLA)於八月二十四日揭開序幕,關注焦點在身體質量、五感本能、回歸自然和自我覺察。此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五年,由旅奧台裔鋼琴家李秀玲偕同奧國編舞家夫婿賽巴斯汀.普蘭特(Sebastian Prantl)於二○○九年共同創設。

該計畫○九年至二○一一年於多瑙大學校區舉行,以「地圖學 身體記憶」、「膜動—聲形群落」、「情感波動—緩速」為題,舞蹈、音樂和行動快閃介入,穿梭在市區內冰冷的建築空間,藉以喚醒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嚮往。延續去年「土地.身體.景觀—舞繪形體」探討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主軸,今年亦在維也納近郊的景觀雕塑園區「雕塑者之家」(Bildhauerhaus)進行。

雕塑者之家」活的景觀雕塑作品

「雕塑者之家」為奧國知名景觀雕塑家卡爾.普蘭特(Karl Prantl,1923-2010)於一九五九年舉辦歐洲第一屆雕塑大展的地點。該城蘊藏特殊的石礦資源,又以罕見的自然物種及獨特景觀著稱,於是選定該地,邀集十二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雕塑家進駐、展開交流對話,並使用礦場棄置的廢料石材就地創作。由於該地為維也納開採建材石料的主礦場,普蘭特憂心此罕見的礦石資源被取用殆盡,堅持於當地持續推動景觀雕塑創作,直到他過世前,仍心繫於此。

天地一線的原野間,兩、三米高的巨型雕塑作品,看似隨意地佇立山頭,隱於山腰小徑,時而驚見黑得晶亮的石雕,或不經意走進日本雕塑家吾妻兼治郎(Kenjiro Azuma)留下的日式枯山水石雕庭園。隨著四季更迭,這些雕塑展露出不同的樣貌,來自法、比、瑞、德奧、義大利、印度、日本、美國及東歐國家等五十多位雕塑家,至二○○九年為止,於此留下了一百零一件的石雕。

雕塑的生命韌性及永續脈動

「奧地利國際舞動計畫」延續普蘭特的精神,導入多元的思維,邀集不同領域的國際實踐家參與此對話平台。今年除邀請到奧國倡導人本空間的建築師約漢娜.萊納(Johanna Rainer)及多瑙大學藝文教育學院院長賀娜特.赫曼(Renate Hammer)外,尚有巴西與義大利的費登凱斯骨骼療癒學習法教授艾力克斯山卓.蓋拉(Alexsandro Guerra)、美國非洲靈性舞蹈編舞家奧賽羅.強斯(Othello Johns)。此外,也首度請到台灣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暨編舞家古名伸、電影創作學系助理教授沈聖德,及和台灣舞蹈界有深厚淵源的澳洲秘拉穆舞團暨創意藝術中心(Mirramu Creative Arts Centre and Dance Company)總監伊利莎白.戴爾曼(Elisabeth Dalman)前來助陣。來自德奧、澳洲和台灣的學員則出身不同背景,如舞蹈、表演、建築、園藝工程、小學教師等。

受到石雕山林的啟發,講師和學員們在原野間翻滾、跑、跳、或坐或臥,依附雕塑環抱舞動,將小我隱身山林之中,享受自然即興中從空間場域回溯探究人體組成的基本架構和身心靈的狀態。一對一的練習,覺察自我與他人互動的微妙變化;團體練習,則學習觀察環境的脈動。啟發創意潛能外,與當下身處的時空環境產生了情感鏈結。

八天的工作坊,規律作息中,聆聽身體的聲音,也向花草樹木學習反樸歸真和緩慢的思維,讓所有的參加者共同經歷了一趟時空對話之旅。看著這些雕塑作品,佇立在變化萬千的自然風景中,儘管跨越半世紀仍傲視山林,對著過客訴說它們的故事。相約來年八月再續。

 

相關網站:

國際舞動計畫官網 www.tanzatelierwien.at/icla-2013-stone-bound-body-motion

景觀雕塑家卡爾.普蘭特官網 www.transartworks.net/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