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觀眾邊用餐邊看戲,在西方劇場是很少見的(在東方傳統劇場倒是很正常)。近期皇家宮廷劇院的新戲《美食家》,讓觀眾在劇場中享用三道餐點,搭配劇情進行,讓一杯即食扁豆湯,串起劇中人物的兒時回憶。而劇中也穿插現下最受矚目的飲食議題,讓人看戲吃喝之外,讓人省思。
「今晚要吃什麼菜?」「今晚要看什麼戲?」這兩個問句都讓人充滿期待。
廚房和劇場的相似之處,在於它們的無限可能。即便是同樣的道具和材料,不同的主廚就是有本事調出不同的味道,「同款就不同師傅」。在許多英國劇場,雖然沒有嚴格禁止將飲料食物帶進觀眾席,但大部分時候,觀眾除了喝點飲料、頂多吃些冰淇淋外,極少在看戲時飲食;倘若能夠將「進餐」和「看戲」結合,該會是什麼樣子?
「嚐」鮮之外 也省思糧食議題
這點子被實踐過數次,例如從英國喜劇《非常大酒家》Fawlty Towers改編的劇場作品,就曾在愛丁堡藝穗節演出。演出場地是間餐廳,觀眾的門票內含早餐,餐點包括英式燕麥粥和黑布丁,由演員扮演的古靈精怪服務生、強勢的老闆娘和留著小鬍子的老闆,在送餐空檔還會即興演出、與觀眾互動,相當有趣;巴比肯中心曾上演的《搖籃曲》Lullaby更大膽地把座椅換成床墊,邀請觀眾帶睡衣來看午夜場劇場,在動物及歌聲中入眠,隔天早上醒來,再供應早餐。兩個願望同時滿足,適合喜愛冒險嘗新的觀眾。
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 Theatre)推出的新戲《美食家》Gastronauts,劇名意指勇於嘗鮮的食客。劇場空間化成餐廳,買票時還可先看看菜單,確認沒有什麼會導致過敏的食材。票價偏高,含三道餐點索價卅英鎊。觀眾進入場內,會被要求喝下現場的酒吧提供的飲料,搭配現場迷幻的燈光與布景,讓人有誤入夢遊仙境的感覺,也讓人想到近幾年流行的分子料理,幻化味覺,挑戰人們對食物的既有印象。劇情中,讓一杯即食扁豆湯,串起劇中人物的兒時回憶。食物帶給人們的從來都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怎麼吃、如何吃、何時吃,都是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而劇中也穿插現下最受矚目的飲食議題。不僅僅是「進餐」本身,從產地到餐桌,食物的生產、供給與消費,一直都是重要的課題。讓人記憶猶新的,是英國稍早的「馬肉漢堡」風波,以馬肉製成的食品,偽裝成牛肉在超市上架;就在《美食家》上演不久前,媒體披露英國最大的超市「特易購」(Tesco)每年浪費三萬公噸的食物,引發討論,也再次促使大眾關注食品工業過度生產、促銷及食物保存等議題。結尾時對「食物銀行」(Food bank)的著墨,也呼應了關於糧食分配、貧窮等社會問題的思考,使得整齣作品多了批判與反思的力道。節慶時節來臨,劇場同時也鼓勵觀眾進場看戲時,攜帶家中多餘的、不易腐壞的食物,可捐給劇場合作食物銀行,讓更多物資可以分配給需要的人。
評價兩極 「口味」各有所好
《美食家》作品的特殊體驗,也讓許多觀眾想一探究竟,票券早早就銷售一空。然而這齣作品的評價兩極,《每日郵報》的評論毫不客氣地批評看戲時提供的餐點口味,並說他看完馬上就來根巧克力安慰肚皮;反而是觀眾觀賞過後在推特上的好評不斷,看來這齣戲也不是每個人的菜。《美食家》對於公共議題的相互呼應,也藉由觀眾的參與,喚醒對議題的關注和意識。
下回會在劇場吃到什麼呢?不妨一塊兒來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