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an Persson
-
倫敦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愛的徒勞》 海島情境下探索莎劇當代意義
上個月是莎翁生日,其出生地史特拉福於4月20日那個週末舉行許多慶祝活動,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莎劇《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也同時於該週開演。劇團的新任聯合藝術總監哈薇( Tamara Harvey) 和艾文斯 (Daniel Evens)在 2023年 6月上任,年初宣布了今年一整年的劇碼,《愛的徒勞》作為新劇季的首檔節目,大家都拭目以待。 《愛的徒勞》是莎士比亞早期的喜劇,也是其數一數二棘手的作品,因為通篇劇作都在玩弄語言,大部分喜劇元素都來自字彙的多重意義,有點類似台灣人喜愛的諧音哏,令人覺得慧黠而會心一笑。但這是四百多年前的作品,許多文字現代人已不再使用,或現代人對這些文字的理解不同於伊莉莎白一世那個世代的民眾,因此要能讓現代觀眾理解這齣戲已不容易,要讓人「會心一笑」更是挑戰。
-
倫敦
馬修.伯恩演出新舞作《午夜鐘聲》
馬修.伯恩的最新作品《午夜鐘聲》靈感來自作家漢密爾頓的系列小說。伯恩在表演藝術界極受歡迎,因此很容易讓人認為他是「主流」作品的創作者,但以此角度觀察伯恩的作品,則可能會忽視一直以來支撐他所有創作極富顛覆性的美學。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台設計令人驚豔 以寫實映照超現實
年過八旬的英國知名劇作家邱琪兒創作不輟,時有新作與舊作同時搬上倫敦舞台,今年二月則有其兩部作品《遠方》與《一個數字》分別在丹瑪倉庫劇院與塔橋劇院上檔,且受多數劇評人肯定,或許跟令人驚豔的舞台設計有關,兩者都藉由寫實、甚至懷舊的場景,烘托作品中的科幻、超現實元素。
-
倫敦
驚悚間諜劇《安娜》 讓你透過耳機聽見東柏林的秘密
由劇作家琪克森和聲音設計師瑞翰兄弟共同創作的《安娜》,是一齣以冷戰為背景的驚悚間諜劇作,舞台上的密封玻璃盒內是主角夫妻位於東柏林的公寓,觀眾可以看見其中人物的一舉一動,卻只能透過耳機,聽見主角安娜所有的對話與每個呼吸為慶祝柏林圍牆倒塌卅周年而作的這齣戲,充滿著歷史氛圍及因秘密而產生的恐懼感,讓觀眾體驗共產主義生活中的表裡不一。
-
焦點專題 Focus
在花都翩翩起舞 朝夢想階梯步步邁進
從喬治.蓋希文的管絃樂曲、金.凱利主演的電影《花都舞影》,到編舞家克里斯多夫.惠爾頓製作的全本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我們可以窺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對於蓋希文的曲作、對於這個故事所產生的共鳴與想像。這齣獲得東尼獎最佳編舞、最佳編曲及最佳音樂劇燈光、布景設計等四項大獎肯定的作品,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邀請下首度原裝來台,屆時觀眾可以跟著四位劇中的主角,一同翩翩起舞,踏上在花都追求夢想的階梯
-
倫敦
普立茲獎劇作《冒汗》 確定轉戰倫敦西區
描述美國中部、以勞工階級為主的城鎮,三位在同一工廠工作的好友,如何因工業困境與美國夢消逝而使友誼破碎的普立茲獎劇作《冒汗》,去年底由丹瑪倉庫劇院搬上舞台,由莉奈特.琳頓執導,因一票難求、好評連連,確定將在今年六月轉戰西區上演。
-
倫敦
楊維克新總監第一個劇季 以《第十二夜》與民同歡
倫敦知名的楊維克劇院,近期展開由新任藝術總監夸梅.奎厄瑪規劃的第一個劇季,他選擇了改編自莎翁作品的《第十二夜》,也是他以總監身分在楊維克執導的第一齣戲。這個版本的《第十二夜》是由九十分鐘的音樂串連改編而成,首演於紐約公共劇院,而此次的英國版更狂野與尖銳,除了將舞台背景改設在倫敦的諾丁丘,也邀請楊維克劇院所在社區的合唱團與演員參與,展現奎厄瑪所帶領的楊維克將是平易近人、具有同理心、慷慨並包容的劇院。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影像形式豐富 導演觀點闕如
英國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新作《影像中的孩子》,改編自好萊塢製片人羅伯.艾文斯的同名傳記,麥克伯尼以多媒體劇場的形式,演繹好萊塢的影業生態,也呼應艾文斯大起大落的人生,如電影虛幻一場。但過多的影像,填滿了舞台,卻給人看圖說故事之感,剝奪了觀眾的想像參與;花了兩個半小時說了一個故事,卻似乎什麼都沒說,導演的觀點,淹沒在過多的形式中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康柏拜區《哈姆雷特》 預演開始話題不斷
因為主角班乃迪克.康柏拜區的高人氣,巴比肯中心製作的《哈姆雷特》去年票券開賣就創下秒殺奇蹟,八月初終於開始預演。因為太受矚目,連媒體也不顧與劇團間的默契,搶先刊登評論與劇照,甚至看預演的觀眾也違規拍照、錄影,就是想在社群網站中搶得爆料先機,致使班乃迪克.康柏拜區還要親自出馬呼籲:大家別再拍了啦!
-
焦點專題 Focus
茱蒂.丹契 八十歲女神 英國劇場的傳奇
你當然認識「007」電影系列裡的M夫人白色俐落短髮、雙眸犀利穿透就是在電影中如此逼人的茱蒂.丹契。縱橫影壇拿獎無數,她的一身表演功夫,可是紮紮實實來自劇場從莎劇、音樂劇,到各式各樣的當代劇本,年逾八十的她,迄今仍活躍於舞台,十月還要在倫敦西區劇院區演出《冬天的故事》裡的寶琳娜,有了她,就是演出的票房保證!
-
藝號人物 People 加拿大旅英編舞
家馬利芬特 在詩意的光影中起舞
詩意的光影中,人的動作或沉或急,行雲流水一般從容這是羅素.馬利芬特的舞蹈,富含東方禪意。這位芭蕾出身,在現代舞領域大放光彩的舞者/編舞家,對身體的動作探索充滿熱情,而長期學習太極,也讓他的動作語彙有著不同於其他編舞家的流動與沉緩。與芭蕾天后西薇.姬蘭一同演出兩人經典的雙人舞作PUSH,馬利芬特的詩意舞步,將首度在台灣展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寫未來 《查理三世》反思君主立憲
查爾斯王子是英國史上最久的王儲,劇作家Mike Bartlett的《查理三世》King Charles Ⅲ,以「未來劇」方式,想像女王駕崩後的英國政局,這齣深刻處理政治議題,演出後頗獲好評。藉由新聞自由引發的憲政爭議,《查理三世》讓觀眾藉此反思君主立憲制度的功能,和民主價值等課題,也重新思考人民對國家元首的期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皇家宮廷劇院《美食家》 帶觀眾來場飲食冒險
讓觀眾邊用餐邊看戲,在西方劇場是很少見的(在東方傳統劇場倒是很正常)。近期皇家宮廷劇院的新戲《美食家》,讓觀眾在劇場中享用三道餐點,搭配劇情進行,讓一杯即食扁豆湯,串起劇中人物的兒時回憶。而劇中也穿插現下最受矚目的飲食議題,讓人看戲吃喝之外,讓人省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麥克.格蘭迪奇 經略有道 藝術與票房雙贏
演員出身的導演麥克.格蘭迪奇,特別注重在排練中給演員空間,並且在意要為劇場觀眾帶來「難忘的一夜」,亦曾擔任兩個劇場藝術總監的他,或許也因此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劇場經營者。除了經營有道讓雪菲爾劇院度過難關、讓丹瑪倉庫劇院成功享名,創作上也備受獎項肯定,雖被視為接掌英國國家劇院的接班熱門人選,但現在自創劇團的他,更享受單純導演身分帶來的創作自由。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劇,往往在處理不服從的人
雖然與你同行的製作強調劇組的集體創作,但與多數的英國劇團相似,與你同行劇團的創作,仍是以文本為主。除了之前訪台過的《第十二夜》與《暴風雨》,將於明年TIFA造訪的《罪.愛》則可以讓我們看到唐納倫莎劇之外的導演詮釋功力。唐納倫曾說:「戲劇往往在處理不服從的人。」經由理解這些不服從及對世界、空間的衝突,不管是經典文本或當代劇本,再困難的劇本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被搬演,而經典也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提香經典三畫作 當代大膽「變身」
「變身提香2012」是由英國國家藝廊提出的計畫,針對三幅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提香三幅與希臘神話中狩獵女神戴安娜有關的畫作,邀請當代視覺藝術家與表演藝術團隊參與發想,給予新時代的詮釋。除了有視覺術家針對畫作主題再詮釋的靜態作品外,皇家芭蕾舞團也邀請知名編舞家創作了三支芭蕾作品,並由參與計畫的視覺藝術家擔綱舞台與服裝設計,體驗創作形式的精采「變身」。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2台灣國際藝術節 情報首發
《暴風雨》來襲! 透視迪克蘭.唐納倫與他的莎劇表演法
我不斷跟自己說,別再跟莎士比亞搏鬥了,做點別的吧。我想的不是,我必須做另一齣莎劇,我想的是,做些不是莎士比亞的吧!卻還是一直回到莎士比亞。 迪克蘭.唐納倫 一九八一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迪克蘭.唐納倫和尼克.奧門羅,組成「與我同行」劇團。 他們自願性失業,拿政府的救濟金,運用有限的資源作戲,從愛丁堡藝穗節出發,巡迴大小鄉鎮,最終回到倫敦,成功打響名號。 卅年過去,當初的小小劇團,演變成今日享譽全球、與英國國家劇院並列為兩大戲劇機構,並擁有一個俄國子團的國際性團隊。 他們製作冷門古典劇目,也引介當代劇作家的前衛文本,但搬演製作次數最高的劇作家,毫無疑問地是莎士比亞。 幾近空台的舞台設置,簡單有效的物件運用,導演迪克蘭.唐納倫的莎劇,僅憑藉著演員的表演,即讓莎士比亞如同我們的同代人,讓台下的觀眾與他同行。 究竟,迪克蘭.唐納倫的導演秘訣為何,將四百年前的劇本,活生生地在觀眾面前展開,沒有距離?讓我們想見的、已知的莎劇,每每都有我們未曾想過的新角度? 繼《第十二夜》後,迪克蘭.唐納倫的另一齣莎劇製作《暴風與》將在明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上演。趁此機會,本刊帶你一同探索、發現、透視他的莎劇表演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演員與標靶》看唐納倫的工作方法
紮紮實實 創造充滿生命力的時空
在唐納倫的戲裡,他想盡辦法讓演員忘掉專注自己而看到、關注對手,進而讓演員極盡可能地以僅有微量的詞語和聲調,一樣長著四肢、一顆腦袋的肉身去說服、化解、逼迫對手,同時也是說服著觀眾唐納倫的劇場不是為了極簡而極簡,他只是相信表演和劇場最根本的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莫妮卡.梅森:我選擇合作編舞家時,必須大膽挑戰限制
莫妮卡.梅森女爵(Dame Monica Mason)十六歲就加入皇家芭蕾舞團,是當時舞團最年輕的成員,歷經多年出色的舞者生涯後,於二○○二年起擔任總監一職。○八年,她受勳爵級司令勳章(Dame Commander),表揚她對於舞蹈的貢獻。訪問時,這位日理萬機的總監,總是以不疾不徐的語氣,清楚而篤定地敘述自己的想法。談到首次造訪台灣的心情及首次見面的觀眾,她感到格外興奮且相當期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皇家歌劇院戶外轉播 現代芭蕾引人潮
英國皇家歌劇院夏日的同步轉播頗具口碑,今年繼歌劇《卡門》後,又推出串連年輕編舞家韋恩.麥奎格、克里斯多佛.威爾頓和已故編舞家喬治.巴蘭欽三齣短舞碼的演出。吸引不少民眾帶著保暖外套、毛毯與野餐墊前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