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就是想像力》(心靈工坊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直面現實的空間實踐

人作為空間的主體,空間如何反映人的內在與需求?主體如何形塑空間?城市風景如何詮釋出多重文化議題?面對混亂,現代性的力量為何加以排除?畢恆達新作《空間就是想像力》聚焦方法與實作,穿插大量案例,以輕鬆幽默的方法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生活空間,提點讀者:「每個空間都是為了人而存在,從觀察、體驗、詮釋中,進一步理解如何改造空間,讓空間適應我們生活的樣態。」

人作為空間的主體,空間如何反映人的內在與需求?主體如何形塑空間?城市風景如何詮釋出多重文化議題?面對混亂,現代性的力量為何加以排除?畢恆達新作《空間就是想像力》聚焦方法與實作,穿插大量案例,以輕鬆幽默的方法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生活空間,提點讀者:「每個空間都是為了人而存在,從觀察、體驗、詮釋中,進一步理解如何改造空間,讓空間適應我們生活的樣態。」

長期關注空間、性別、次文化研究的畢恆達,繼《空間就是性別》(2004)、《空間就是權力》(2001)之後,有別於過去較艱澀的學術研究成果,近期源於他在台大教授「人與環境關係導論」的課堂內容所出版的《空間就是想像力》,以「觀察、體驗、詮釋、參與」四個章節,聚焦方法與實作,穿插大量案例,以輕鬆幽默的方法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生活空間,有趣的是,本書也提供了一種解讀當前社會現實的角度。

人作為空間的主體,空間如何反映人的內在與需求?主體如何形塑空間?城市風景如何詮釋出多重文化議題?面對混亂,現代性的力量為何加以排除?《空間就是想像力》以駁雜的海量資訊,引發思辨,對照現實。

公民不服從占領立法院,肇因於卅秒黑箱服貿,與近年層出不窮的不公義所引發的無力與憤怒。史上頭一遭翻轉了最高立法機關的空間權力,除了揭露台灣當前代議制度已失靈,同時也引發占據官署合法、正當與否的爭辯,而青島東路、濟南路上維持秩序的糾察隊、街頭民主講堂、賤民解放區等因這場行動而百花齊放的各種議題,不只是對思想,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於已然僵固空間的解放與再思考。

空間權力翻轉,提醒當權者不要忘記賦予其權力的人民。

培養對空間的敏銳度

「每個空間都是為了人而存在,從觀察、體驗、詮釋中,進一步理解如何改造空間,讓空間適應我們生活的樣態。」畢恆達說。

畢恆達從一九二○年代日本考現學(Modernology)、一九八六年「路上觀察學會」為例,帶領讀者從生活細微處出發,關照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他以日本的達人精神為例,談起日本的人孔蓋、數量龐大的鐵路研究,「路上觀察的重點就是趣味與無用。日本人了不起的是,他們非常有耐心去研究各種芝麻小事。」

也就是說,本書並非如《空間就是性別》、《空間就是權力》這麼地hard core,而是偏向從觀察街道的趣味小確幸中,培養對空間的敏銳度,進而解讀、批判、改造。畢恆達以故宮正對面的豪宅「至善天下」為例,建商刻意將開放空間告示牌設置在不經觀察容易忽略的角落,讓應是公用的草坪,成為了私人花園,也突顯了權力如何巧妙地利用空間「排除他者」。

以想像力創造空間的意義

在《空間就是權力》中,畢恆達早已揭示空間是「身體的延伸、自我認同的象徵,更是社會文化與政治權力的角力場。」空間不只承載生活,更盛裝慾望,對空間無感,就只能去適應空間,而非讓空間適應你,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解讀:你不參與,就等著被糟糕的空間(人)主宰你。

「這本書不是給專業建築師看的,而是給一般人。每個人都有參與空間的權力,去認識、去溝通,不要把改造空間的權力讓渡給掌權者。」他說。

本書從日常細瑣處出發,也有回應國家權力、資本主義,引導讀者看見「邊緣的、縫隙的、虛弱的、底層的、另類的、叛逆的其他景象」的企圖,書中收錄了〈叛民城市之暗黑旅誌〉細數台北的反抗行動與遭受主流價值排除的群體,讓讀者進而從中覺知「城市生活中的正義與不義、慾望與創傷、焦慮與壓抑的糾葛」。

作家吳明益在推薦序中,對於人的能動性有極好的闡釋:「空間就像小說,可以在我們的意志下改變它們的結局,創造它們的意義。最後反過來,改變我們自己和閱讀者的人生。空間就是我們自身,也是人類文明自身,挽救空間,也就挽救了想像力的居所。」

而三一八那一夜,衝進了立法院的公民們,是否「挽救了空間」仍須持續觀察、發酵、檢驗、實踐,但無疑地,這場運動已成功地挽救了一個世代僵化疲乏的想像力。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