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提琴家馬友友將再度訪台呈現「絲路計畫」的跨文化成果。(許斌 攝)
即將上場 Preview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

跟隨樂響走上絲路 探索嶄新音樂地圖

在睽違台灣四年後,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在度帶著在這方音樂地圖上探索的成果獻給樂迷,將呈現各民族間交流特性的樂曲,如由《傑翠爾》、《夜思》、《編織》與《千馬奔騰》等文化傳統迥異的四首樂曲所融會的《絲路組曲》、雅各森《祭火廟》、阿德勒《皇家宮廷之樂》、達斯《史麗絲提》、法蘭克《萬歲!現代印加帝國指南》等,展現累積的深度思維與寬闊視野。

在睽違台灣四年後,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在度帶著在這方音樂地圖上探索的成果獻給樂迷,將呈現各民族間交流特性的樂曲,如由《傑翠爾》、《夜思》、《編織》與《千馬奔騰》等文化傳統迥異的四首樂曲所融會的《絲路組曲》、雅各森《祭火廟》、阿德勒《皇家宮廷之樂》、達斯《史麗絲提》、法蘭克《萬歲!現代印加帝國指南》等,展現累積的深度思維與寬闊視野。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

11/6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11/7  19: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INFO  02-66369168

一八七七年,德國地理學家理希托芬公爵(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其著作《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中首先將古代連結中國和西方的陸路稱為「絲綢之路」(Silk Road),掀起了「絲路」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許多面向的研究。一條薄如蟬翼的絲綢,串接了東西方七千多公里的道路,讓人們走向了未來,也走入了歷史的深處,在一百廿一年後的一九九八年,為音樂開啟了探索、創新與交流的另一個面貌。

在時空交會處  發現另個音樂風景

作為這個探索的主導者,大提琴家馬友友在這個名為「絲路計畫」的音樂地圖中,試圖沿著這條聯通東西方的交通道路,進行跨越歷史、地域與種族的音樂文化旅程。在傳統與現代的音樂素材交融下,使世界了解東方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這個發想源於他當年進入哈佛大學攻讀人類學與考古學。他看到了西方古典音樂以外多元豐富的世界,體會到「音樂是表現性藝術,它幫助每個人發覺自己的最深層。我發現,不同國度的聲音其實同屬於一個世界。」

一九九九年馬友友出版的Solo專輯是計畫的開端,一把Montagnana大提琴詮釋了來自五個不同國度的作品,呈現出世界音樂的風格與思維。二○○一年的Silk Road Journeys When Strangers Meet是他與「絲路合奏團」(The Silk Road Ensemble)的第一個作品。集合了中國、蒙古、中亞地區、伊朗及印度的樂器,改變這些傳統樂器慣性的表現型態,建立一種全新的音樂語彙與風格。他認為在這個計畫中透過一種開放性的方式,各自展現自我的傳統,進而相互理解並合作。他甚至認為在接觸了這些演奏家們以不可思議的技巧與即興的方式演奏後,再回過頭來演奏貝多芬的奏鳴曲,可以讓人感受到自由奔放。

融會文化異同  闡釋多元藝術價值

走過十五個年頭,「絲路計畫」委託了十多位作曲家的創作,合作過的音樂家更是不計其數,累積的深度思維與寬闊視野更是這個計畫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成為巡迴世界許多國家、傳達他們理念的重要基礎。在睽違台灣四年後,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將呈現各民族間交流特性的樂曲。《絲路組曲》是由《傑翠爾》、《夜思》、《編織》與《千馬奔騰》等文化傳統迥異的四首樂曲所融會而成。其他還包括訴說著千百年伊朗拜火古廟的雅各森《祭火廟》、阿德勒《皇家宮廷之樂》、達斯《史麗絲提》、法蘭克《萬歲!現代印加帝國指南》,及梅崎康次郎的《界內界外》。

在對彼此音樂傳統完全陌生的情況下,對於節奏、和聲與樂句等細節的處理,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不同音樂元素的碰撞、迥異音樂語言的對話。馬友友說:「當陌生人相遇時會發生什麼事呢?『絲路』就是答案。」這不是民族音樂學的研究,作為一種音樂實踐,在文化的底蘊下,他們進行一種理解、混雜與融合,正是歷史中絲路「交流」的價值,在音樂家們第四度訪台之際,將帶給我們許多嚮往與遐想。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