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國畫現代化」先驅者之一的劉國松,在傳統水墨技法之外另闢蹊徑,讓水墨畫不再只拘泥於文人規矩,開創多種新技法打造出現代水墨的嶄新視野。在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回顧展「革命.復興」共展出逾百幅畫作,規模浩大,完整呈現劉國松畢生創作脈絡。
劉國松繪畫大展「革命.復興」
即日起~11/23 國立歷史博物館
INFO 02-23610270
半世紀前掀起「中國畫現代化」的五月、東方畫會成員,現已多年過八旬,當年以初生之犢之姿,揭櫫西方現代藝術在台灣萌芽、發展的意氣飛揚,雖被冠上大逆不道、反骨的負面批評,而今時過境遷,五月、東方畫會已在近代美術史上樹立其重要里程,而眾沙場老將們迄今依然在藝術崗位上奮戰。
上個月,定居上海、久違的夏陽回台舉辦個展,劉國松也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大型回顧展。夏陽與劉國松兩人同年出生、同輩出道,一屬東方、一屬五月畫會,兩人皆任創會要角,雖然創作風格不同,也不是當代主流與論述性扣合的討好型態,然他們的腳步未曾停歇,至今皆保留突破自我的實驗精神。
在傳統水墨技法外另闢蹊徑
劉國松一九三二年生於安徽,一九四九年隻身來台,進入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接受正統藝術教育,大一時受到老師虞君質「一切藝術都來自生活」的啟發,唯在課堂學習的卻是臨摹古人古畫和古代的生活,大二那年他便提出「全盤西化」,一九五五年自美術系畢業,畢業美展獲水彩畫類首獎。
一九五六年劉國松與郭東榮等人創立「五月畫會」,為推動藝術現代化的先行,在白色恐怖的社會氣氛下,當時集會結社被視為畏途,由此更突顯出這群年輕人為藝術而為的輕狂叛逆。然而,劉國松也為此付出代價,曾被冠上共產黨同路人的帽子,又是麻煩分子,即使以優異成績畢業,也無法在學校覓得教職。
創作西畫幾年後,劉國松卻重返水墨,理由是「為了不讓毛筆斷送在我們這一輩人手上」,也有感於當時國內藝壇存在「不用中鋒就畫不出好畫」的迷思,劉國松在傳統山水畫的卅六種皴法之外,另闢蹊徑。
中國水墨藝術被文人掌控,主張「書畫同源」、以用書法的筆法來作畫,而有卅六種皴法的傳統,之後逐漸演變成不用中鋒就無法畫不出好畫的墨守成規。劉國松創作幾十年來,為了「革中鋒的命」先後開發「紙筋法」、「裱貼法」、「轉印法」、「噴霧法」、「紙拓法」、「水拓法」、「板拓法」、「滲墨法」、「漬墨法」等新技法,曾言:「中國畫從宋朝以後就沒有發明任何技法,我實驗發明出一些新的技法。」
年過八十仍保持實驗精神
此外,報紙、塑膠布、布料等材料也被劉國松拿來取代畫筆,此為「革毛筆的命」,並獨創「劉國松紙」,此為將原本要廢棄的樹皮紙筋加進製好的綿紙,在紙上畫墨色後再撕掉紙筋、露出白線,便成了「抽筋剝皮皴」。半世紀來,劉國松的圖畫從具體的山川樹林泉石的描繪,轉為抽象意涵,代表作包括表現宇宙穹蒼、日月星體的「太空畫系列」,到「西藏組曲」和「九寨溝系列」等壯闊山河,都可見其氣勢豪放的表現。
以「一個東西南北人」自況的劉國松,年過八十仍像科學家一樣保持實驗精神,其成就不僅被封為「現代水墨之父」,在近來鵲起的水墨藝術裡也備受追捧。現於史博館推出的「革命.復興:劉國松繪畫大展」,是與新加坡當代美術館、馬來西亞國家視覺藝術發展局和印尼雅加達國立博物館共同舉辦,共展出逾百幅畫作,規模浩大,完整呈現劉國松畢生創作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