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的電影《郊遊》,不上電影院線,直接選在美術館「展出」,因為美術館是他思考電影藝術的另一個起點。在北師美術館舉行的「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中,有完整版每日定時播放,也有拆成片段的短片,在美術館內的牆面和角落播放,讓觀者自由自在觀看,二樓展場更以來自自然的枯枝散葉布置出廢墟劇場的情境,影像兀自在廢墟中閃爍……
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
即日起~11/9 台北 MoNTUE北師美術館
INFO 02-27321104轉83401
蔡明亮電影《郊遊》不上院線,選擇在美術館播映。在北師美術館舉辦的「來美術館郊遊」展覽,不但是《郊遊》上映地點,說是蔡明亮首次「個展」也不為過。
台灣電影導演當中,蔡明亮可說是與視覺藝術界聯繫最緊密的一位。二○○七年由今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主任林宏璋擔綱策展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邀請蔡明亮成為參展藝術家之一,在視覺藝術界投下不小的漣漪。然,蔡明亮與視覺藝術的淵源早自一九九七年就已開展。因此,在最熟悉的電影院之外,蔡明亮選擇美術館作為《郊遊》的好去處並不意外,但更精準地說,美術館是他思考電影藝術的另一個起點。
「非常渴望小朋友在美術館看到我的電影。」
自《青少年哪吒》以來,蔡明亮的電影在台灣常是叫好不叫座,上了院線奇蹟地撐上兩週,是每回他帶著演員上街親身賣票的成果,「為什麼侯孝賢的《海上花》在法國戲院大排長龍,那些觀眾是怎麼被培養出來的?」帶著這樣的疑惑,二○○五年起他花了四年在羅浮宮拍攝《臉》,看到一群群小孩被帶進這座聖殿,聆聽藝術的故事,「一下子我好像明白什麼,我忽然非常渴望小朋友在美術館看到我的電影,這群小朋友長大之後,人數夠多,我就把電影放回電影院,等他們來排隊買票。」於是他將《郊遊》帶進更容易接觸一般民眾的美術館內。
除了完整版,《郊遊》另被拆解成幾部「短片」,在美術館內的牆面和角落播放,觀眾可選擇不同於在電影院裡的觀影姿勢,或站或坐或蹲或躺,同時也不受限於所謂清場的時間,只要在美術館閉館前,都能在館內自由閒晃,直到你滿足為止。
在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李天爵建議下,蔡明亮將新店山區被颱風吹落的枯枝散葉搬進館內,搭建出如山間小徑的廊道,利用枝幹遮蔽部分落地窗使其隱約透露自然光線,創造出一個廢墟劇場的情境,植物的潮溼霉氣混雜土壤的腐敗氣味衝鼻,高懸的白色螢幕,影像兀自在廢墟中閃爍,時而傳來館外捷運行經的呼嘯聲,和片中李康生在新莊陸橋車陣中當舉牌人的畫面對應著,再將人再拉回城市的冷峻現實,二樓展場氣氛就這樣在城市與自然情境之間跳接。
啟動全感官觀影經驗
美術館讓蔡明亮的電影有更不同的發揮空間,它不只是一面巨大的屏幕面對觀眾的單向關係,而是具有啟動全感官觀影經驗的可能性,如螢幕來自劇場《玄奘》使用過的紙張,其所遺留的褶痕再與《郊遊》影像碰撞,投影著李康生蹲在濁水溪邊瞇眼遠望和抽菸畫面,鏡頭收進這一個小時的光影變幻,一段斑駁的時空。
二樓展出的影像取汲自《郊遊》,影片各自獨立,還原鏡頭下流動的時間,如李康生吃三個雞腿便當、一鏡到底的畫面;流浪狗「演員群」的活動情景;藝術家高俊宏為電影在廢墟中繪製十九世紀約翰.湯姆生拍攝的台灣老照片畫面等;此外,還有沒被剪進成品的漏網鏡頭,地下樓樓梯間投影楊貴媚躺在按摩機上的畫面。
完整版《郊遊》於展期間每日固定時段,於三樓與地下樓展場播放,現場備有椅子,也備有高麗菜抱枕和彈簧床的海棉墊,沿著牆邊放置彷如街友生活的空間,觀眾可選擇椅子或席地而坐,也可選擇放映過程中進出,不受任何局限。同場加映的還有蔡明亮與李康生兩人〈那日下午〉的對談影片,對談內容同步收錄在《郊遊》電影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