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到第二屆的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豐富的片單中亦包含了許多與藝術各領域相關的精采影片,描繪在台灣這塊島嶼上曾經有過的種種藝術軌跡,從戲劇、舞蹈、音樂、文學、電影與繪畫,那些人那些作品,其實也是如此貼近我們……
2015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
3/13~29 每週五、六、日三天
嘉義市立博物館1F簡報室、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演講廳
INFO www.ciadff.org/
導演陳芯宜以十年時間跟拍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的創作歷程,《行者》將在四月十日上院線,搶先在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登場,讓嘉義鄉親免費先睹。《行者》在時間與創作的經緯度上交織綻開,聚焦了台灣表演藝術的美麗與執著,也透過影像讓我們重溫劇場的感動,與更深入的核心價值,一如這個影展的寬廣,呈現在時間積累下呈現的精采紀錄片作品,為我們詮釋了這塊土地所孕育出深厚與多元的藝術面向,從戲劇、舞蹈、音樂、文學、電影與繪畫,那麼遠又這麼近。
那些精采的「藝」人們
電影學者廖金鳳得知電影資料館收購了一部一九一三年的影片《經過中國》,而對這個導演布洛斯基感到好奇,找來導演謝嘉錕來拍攝《尋找布洛斯基》一片,探問布洛斯基如何在清末民初時成為中國的電影大亨,沒有太多的資料,來到日本以及追尋到他在美國的後代,以及與中國電影學者討論這樣一個不存在於中國影史上的人物。
毛致新的兩部紀錄片,記錄了新竹電影歷史的回眸:《流光夢影:周宜得的電人生》描述了一九一八年出生的周得宜,不但是放映師,飛行員,光復後擔任電影辯士,還主演全部在地取景的電影《風城情波》,以卅分鐘介紹了他璀璨的電影人生;另一部是《浮生:張薰南的電影情事》,主角是一九二八年出生,十三歲開始就在新竹當放映師的張薰南,見證了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代電影院的轉變,同時也參與了台語片的輝煌時代。
曹文傑的《追想青春歌謠》,從辯士詹天馬作詞的〈桃花泣血記〉,一路到〈望春風〉、〈雨夜花〉等從日治時期傳唱至今的台灣歌謠,透過台灣第一代流行歌手愛愛及後來的寶島歌王洪一峰、文夏等人的歌聲故事,勾勒出上一代的青春。
除了貫穿歷史的電影人外,林婉玉的《台北抽搐》記錄了這幾年在小劇場極具特色的奇人黃大旺,被稱為「人間音樂活百科」,專門唱爛流行名曲,成立「黑狼那卡西」的實驗噪音演出,發行專輯、在國際樂壇獲獎,同時還有同人創作,近年還參與柳春春劇社《無言劇》的演出,紀錄片除了記錄他的表演風格與個人史外,還拍出了他的另外一面,長期為無法適應一般社會而導致的精神焦慮與一種獨特的邊緣魅力。
黃庭輔二○○○年交出的《台灣魔朵》,是台灣第一部關於人體模特兒的十六釐米紀錄片。更紀錄了一九九○年代的台灣,那個裸體還是禁忌的年代,由台灣第一個由人體模特兒組成的「人形工作室」,透過這些魔朵的現身說法,來看看裸體之於繪畫雕刻攝影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在面對工作種種與生活在那樣社會氛圍下的真實心聲。
那些多「采」多「藝」的風景
馬克.連的《仗藝之言》,探討了藝術的社會性格,藝術不僅僅是藝術家探索內在世界的表現,也可以促成公共的議題,參與社會的改造;片中透過金枝演社《祭特洛伊》事件,為今日華山藝文中心開了第一槍;以及寶藏巖所歷經的抗爭及內鬥的始末,深刻省思了藝術家在社會中的位置、使命及與結合其他弱勢發聲的能量。
黃明川導演的《詩藝親親》是本屆影展開幕片,放在文末壓軸,該片是高雄市立美術館為慶祝開館廿周年,邀集了廿位詩人從大量的館藏藝術品當中創作出四十首現代詩,並另邀作曲家以藝術品與詩作再取靈感創作八首樂曲。透過黃明川的設計布局,讓這個作品有著濃濃的文藝腔,透過高美館館藏畫作及詩的優美文字與韻腳節奏,在西洋創作樂曲伴隨下,豐富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