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順築1990年攝影作品《迢迢路 1990,法國、巴黎》(台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家鄉的硓石古山 生命的記憶風景

甫於去年底過世的攝影藝術家陳順築,其首度大型個展「硓石古山:陳順築個展」在北美館登場。出身澎湖的他,將攝影與現成物結合,從個人、家族生命史出發,成為台灣複合性影像創作之先河。此次個展呈現陳順築一九八○年代以降各階段代表作,以及未發表的遺作「轉生術」系列。

甫於去年底過世的攝影藝術家陳順築,其首度大型個展「硓石古山:陳順築個展」在北美館登場。出身澎湖的他,將攝影與現成物結合,從個人、家族生命史出發,成為台灣複合性影像創作之先河。此次個展呈現陳順築一九八○年代以降各階段代表作,以及未發表的遺作「轉生術」系列。

硓石古山:陳順築個展

即日起~4/26  台北市立美術館

INFO  02-25957656

因為每張照片在本質上都是遺照;回憶是過去的遺照,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的未亡人。                                                   陳順築

去年十月底藝術家陳順築病逝,得年五十一,來不及參加去年十一月舉行的「巴黎攝影博覽會」中個展「關於記憶」,他是第一位獲選參加這項國際知名攝影博覽會的台灣藝術家;更來不及參與今年一月台北市立美術館策劃的「硓石古山:陳順築個展」,這是他第一次舉辦全面性的大型個展。為了這次個展,完美主義的陳順築拖著病體凡事親力親為,他沒有時間沉溺在生命末期的傷懷當中,即使生前從不諱言:「我很怕死,很怕自己早死。」

梳理家族史  突破攝影與現成物的界線

雙親先後早逝,讓陳順築對生命短暫的驚覺早有體悟;而對家庭的眷戀,一九九二年,陳順築即以木箱、盒子為素材,屆以形塑「家」的意象,並找出家族收藏數十年的老照片,與自己最鍾愛的古董傢俬,內部還擺放蟲屍、棉線、燈泡等複合媒材,創作出「家族黑盒子」系列,讓過往的時空壓縮在陳舊的木盒中,引導觀者回到過去。

雖然情感上陳順築梳理的是個人的家族史,但形式上,他突破台灣攝影與現成物之間的界線,成為台灣複合性影像創作之先河,奠定他在台灣當代藝壇的地位。

陳順築一九六三年出生澎湖,直到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才離鄉,在澎湖度過少年歲月,也因此他的成名作、乃至病末的創作都環繞著澎湖,這不僅是地理性的指涉,更是對己出身的鄉愁。這次個展,他以澎湖特殊地質「硓石古石」為主題,就是回應對原鄉的眷念,和對家族難以割捨的錯綜情感。

為抵禦強勁季風,澎湖臨海先民數百年來發展出就地取材的智慧,他們採集海洋質輕、多孔的珊瑚礁岩體,用來築牆、砌屋,而這些如山巒一般堆疊且形式不規則的硓石古石,布滿了陳順築懷鄉種種的記憶孔洞,及至大學在陽明山、深坑到在新店落地生根,陳順築都是選擇依傍在山區,貼近大自然的呼吸。

「家族黑盒子」之後,陳順築以拍攝身邊親近人士的肖像照片,構成「集會家庭遊行」系列的大型地景裝置,這些黑白肖像照片一張張懸掛在澎湖廢棄屋外、或在田裡排排列隊,像是土地上揮之不去的幽靈,抑或是與母土切割不斷的情感臍帶。他從澎湖開始,到台北、日本福岡、美國巡迴展出,就像帶著自己的親人行走天涯。

結合不同媒材  原鄉給予創作的力量

為了避免創作淪落於個人自溺性的語言,「四季遊蹤」系列當中,陳順築將家族老照片的影像轉印在白磁磚上,與黑白影像拼貼並陳。磁磚至今仍是台灣建築和家居裝潢的常見素材,同時也運用在墓碑上,印製往生者的照片。在陳順築記憶中,小時候常在墓地附近玩耍,墓碑上的照片是幼年習以為常的視覺光景,而後成了記憶顯現、或是「製造」歷史現場的媒介物,例如他在一張只有父親與兄長合照的旅遊照片中,拼貼了白磁磚上印著他的童年照片,製造他亦同行的假象。

陳順築突破攝影作為寫真與記錄的傳統功能,開拓不同媒材組合的可能性,歷經廿多年的攝影作品「迢迢路」系列摘錄生活的風景,資深攝影家張照堂評論陳順築的攝影說到:「看似隨興拍攝、沒有明確焦點意圖,卻如像烈日下一對失神惘然的眼神看出去的世界,傳神地蘊造出一種迷人的精神狀態。」

個展「硓石古山」涵蓋陳順築一九八○年代以降各階段代表作,以及未發表的遺作「轉生術」系列。在這系列中,絹印的硓石古石彷如祭壇般巍峨,結合難得手繪的獻花、獻豆、獻果,讚頌原鄉所賜與他藝術的生命力,並就此畫下藝術與生命的句點。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