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第二屆曹禺國際戲劇節海報(天津大劇院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三月戲劇節風湧現身 探見主旋律與市場間微妙關係

北京三月的戲劇主題藝術節為數眾多,預估演出的劇目會超過一百部,演出場次將超過三百場,相關的活動也近兩百場。從展演劇碼觀察,中國國家話劇院首屆「原創劇目邀請展」邀的廿齣中國各地公有院團的大型話劇,都是形式保守,內容強調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很令人懷疑有多少觀眾會買票進場。而「第二屆曹禺國際戲劇節」集合中外大師作品,期能在資源整合下,舒緩經濟壓力並吸引觀眾入場。

北京三月的戲劇主題藝術節為數眾多,預估演出的劇目會超過一百部,演出場次將超過三百場,相關的活動也近兩百場。從展演劇碼觀察,中國國家話劇院首屆「原創劇目邀請展」邀的廿齣中國各地公有院團的大型話劇,都是形式保守,內容強調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很令人懷疑有多少觀眾會買票進場。而「第二屆曹禺國際戲劇節」集合中外大師作品,期能在資源整合下,舒緩經濟壓力並吸引觀眾入場。

剛過元宵的陽春三月,京津地區以戲劇為主題的藝術節就已蓄勢待發。二○一五上半年,光是在北京和天津兩地就至少有天津大劇院主辦的「第二屆曹禺國際戲劇節」、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的「首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台灣廣藝基金會與中華文化聯誼會主辦的「二○一五兩岸小劇場藝術節」、蓬蒿劇場主辦的「第七屆南鑼鼓巷戲劇節」四個較具知名度的戲劇節,預估演出的劇目會超過一百部,演出場次將超過三百場,相關的活動也近兩百場。在北京待久了,對數量並不驚奇,反而對這些數字組成的結構更感興趣。

保守作品吸票難  原創劇目流於形式

二○一四年對北京而言最重大的事件應是「戲劇奧林匹克」,因為有太多北京戲劇觀眾從未看到過的國際戲劇大師的作品來京演出,雖然北京觀眾長年沉浸在所謂的「話劇」傳統之中,對於新奇的「戲劇」表演形式未必習慣、接受,甚至認同,但這種與國際大師接軌所引起的震撼想必會慢慢發酵,未來的深遠影響是可預期的。但同時,我們也很清楚地看到一件事,在這種超大規模,超高等級,多位國際戲劇大師最新形式的作品展演的戲劇節中,中國選擇參與的劇目在形式上就顯得相當保守,甚至可說是乏善可陳,導致意料之中的票房上乏人問津。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中國拿不出一部在形式上可稱新穎的大型舞台戲劇作品,因為各地公有院團的創作,除了在內容上必須緊抓住主旋律之外,在形式上也只能在傳統中打轉,長久以來,中國整體戲劇的發展其實就仍然在老路中徘徊。

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的首屆「原創劇目邀請展」,這個展演突顯原創的立意良善,但所邀的廿齣中國各地公有院團的大型話劇作品,清一色都是形式保守,內容強調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很令人懷疑有多少觀眾會買票進場。在十五齣小劇場作品之中,除了台灣參演的兩齣戲尚有可觀之處外,其他的劇目在形式上的創新也都有提升空間。中國國家話劇院是國家級院團,籌辦這類的展演活動有政治的壓力是可以理解的。民間經營的天津大劇院所舉辦的「第二屆曹禺國際戲劇節」也是同樣情況,但原因則除了政治,還有經濟,天津大劇院院長錢程道出了策劃這個戲劇節的困境:「業內和媒體關注的是國外大師的作品,領導們要看的是『紅戲』,觀眾們要看的則是明星演出的經典話劇。」戲劇節策劃及營運之間的拉扯可見一斑。

集合中外大師  期待觀眾入場

規模如同去年,第二屆曹禺國際戲劇節共有廿齣國內外大戲、五十九場演出、十八場包括行業論壇、大師課、工作坊的活動,共計七十七場次。由於去年的戲劇節請來了多部國際級戲劇大師的重要作品,驚動北京的戲劇觀眾及專業人士,趨之若鶩地趕至天津看戲,今年的亮點不能沒有:彼得.布魯克的《驚奇的山谷》,克里斯提安.陸帕(Krystian Lupa)新近執導的《伐木》,德國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實驗力作《哈姆雷特》、《信任》,至少有這四部令人期待的作品。其他十六齣作品大多借重中國國家話劇院大牌導演的經典名作,雖然在藝術品質上仍然難以與國外大師抗衡,但卻希望在天津戲劇票房上能夠有所斬獲。

曹禺國際戲劇節去年就納入了一直以來叫好卻不叫座的「林兆華國際戲劇邀請展」(錢程長年獨力支持的項目),這種資源整合的走向是明智的,但在去年這種情況有點像抱團取暖,因為首屆戲劇節的經濟壓力是很大的。而從今年的規劃中又納入了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展演季可以看出,這種借力使力的資源運用,應該能夠讓這個以民間力量操辦的國際戲劇節適度地突破經濟的困境,走得更為長遠。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