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肯導演的《傻子》開演前於場外吸引觀眾互動。(羅仕龍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一代導演湧現 年輕觀眾成劇場票房主力

法國近年來湧現一批三十世代的年輕導演,常自組劇團,喜好集體創作,偏愛有挑釁性質的形式或題材。他們執導的劇場作品數量還不多,但每一齣都吸引許多法國年輕觀眾。過去被視為中產階級藝術的法國劇場,因為他們的投入,選材與形式能與年輕人互通聲息,也就帶動養成了新一代的觀眾族群。

法國近年來湧現一批三十世代的年輕導演,常自組劇團,喜好集體創作,偏愛有挑釁性質的形式或題材。他們執導的劇場作品數量還不多,但每一齣都吸引許多法國年輕觀眾。過去被視為中產階級藝術的法國劇場,因為他們的投入,選材與形式能與年輕人互通聲息,也就帶動養成了新一代的觀眾族群。

馬肯(Vincent Macaigne)、樊森(Guillaume Vincent)、裘利(Thomas Jolly)、葛斯藍(Julien Gosselin)、克魯茲沃(Sylvain Creuzevault)、包貝(David Bobée)、黛麗克(Julie Deliquet)……這一連串名字或許還不夠響亮,但他們可能都將改寫歷史。

他們是法國劇場界近年備受矚目的年輕導演,年齡大約卅五歲上下,甚至未滿卅歲。多畢業於大專院校戲劇科系,常自組劇團,喜好集體創作,偏愛有挑釁性質的形式或題材。他們執導的劇場作品數量還不多,但每一齣都吸引許多法國年輕觀眾。過去法國戲劇常被視為中產階級藝術,或者中小學文學教育的課外補充。因此,在一般人的想像裡,劇場觀眾常為社經地位較高者,而戲劇作品也較少成為年輕大眾討論的藝文話題。然而,隨著愈來愈多的劇場新血投身創作,法國當代劇場的風格乃至觀眾的組成結構,都產生顯著變化。

同代人有同感  選材形式無隔閡

甫於去年底落幕的「巴黎秋季藝術節」公布數據顯示:二○一二年,卅歲以下觀眾占該藝術節總欣賞人次的百分之十五;到了二○一四年,同一年齡層觀眾人次已攀升到百分之廿三。外省方面,亞維儂藝術節的年輕觀眾數量更不容忽視:二○一四年,有百分之卅二的觀眾年齡不到卅五歲,占總觀眾人次的三分之一,影響票房甚鉅。

《世界報》注意到年輕觀眾對劇場的熱中,大幅報導並分析此一現象。年輕觀眾為何走進劇場?新一代導演積極創作,毋寧是最重要的原因。事實上,年輕導演有興趣的題材或表現手法,往往也正反映同一代觀眾的喜好或焦慮。例如葛斯藍導演的《無愛繁殖》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ires,改編自法國知名作家韋納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同名小說。劇情描寫一對同母異父的兄弟對性行為與感情的嘗試與挫敗,並涉及諸多倫理議題,如性幻想的耽溺、伴侶之間如何把愛情與生殖功能分離等。小說雖然早在一九九八年問世,但所揭示的道德、家庭議題迄今仍多爭議,與正值成家立業階段的年輕觀眾息息相關。無怪乎《無》劇巡演全法,幾乎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又如克魯茲沃及其劇團集體創作的《資本及其拙劣仿效者》Le Capital et son Singe,取材自馬克思《資本論》,嘲諷人類民主政治革命在全球資本浪潮的席捲下徹底失敗。財富分配的不公不義已成普世現象,年輕觀眾自然是看得心有戚戚焉。

在形式表現方面,年輕導演純熟使用多媒體與影像,已經是劇場創作語彙的一部分,觀眾欣賞沒有隔閡。有些導演特別著重與現場觀眾的互動,例如馬肯在《傻子》L’Idiot 演出前,先安排劇場舞台之外的「戲外戲」,讓觀眾自然成為演出的一部分。年輕觀眾既覺得有趣,更重要的是能站上舞台秀出自己。

社群口碑傳播廣  戲票優惠更添吸引力

就觀眾本身進劇場的動機而言,社群網路強大的訊息傳播能力,讓「好看倒相報」的速度加快。此外,各公立劇院不斷壓低青年票價,例如亞維儂藝術節推出四齣戲四十歐元的青年票價策略,等於一張戲票只要十歐元(合四百元台幣)!而為了吸引年輕觀眾注意,各劇院所挑選的劇目愈來愈注意年輕人口味,也積極讓更多年輕演員(包括影視新秀)有演出機會。例如樊森導演的實驗歌劇《咪咪》(見本刊第265期,p.110),女主角出身歌唱選秀節目,對年輕觀眾有一定號召力。

爭取年輕觀眾是為了鞏固長期的劇場發展,這個道理在放諸四海皆準。法國劇場年輕觀眾增加,固然是因為新一代劇場從業人員的創作魅力,而年輕觀眾的喜好與品味,勢必也將影響年輕導演未來的創作。法國劇場界或許將進入觀眾與導演關係異常親密的新時代。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