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居.勒加在工作坊中,分享他在世界各地兩百多個劇場改造計畫的經驗與模式,展示一些用很少的預算,卻創造出非凡氣勢的作品,並解釋為什麼他限定工作坊學員只能用紙作為工作坊呈現的材料——劇場設計師經常會面對經費不夠的窘境,而成為好的設計師的要訣之一便是從簡單的元素中尋找創意和出路。
剛入秋的夜晚九點,六十多位來自劇場、室內、工業設計、表演、戲劇、視覺藝術、建築、文學等不同創作領域的年輕創作者和學生,分散在由眷村改建的藝文場地信義公民會館的展覽館、前方的小土丘、或是兩館間的小巷弄裡,他們有些拿著牛皮紙,剪裁服裝、道具、佈景、有些就館內配置的展覽用投射燈,企圖打出呈現的氛圍、有些拿著黃色小鴨,排練表演片段。
來自法國劇場設計大師尚-居.勒加將分享他在世界各地兩百多個劇場改造計畫的經驗與模式,展示一些用很少的預算,卻創造出非凡氣勢的作品,並解釋為什麼他限定工作坊學員只能用紙作為工作坊呈現的材料——劇場設計師經常會面對經費不夠的窘境,而成為好的設計師的要訣之一便是從簡單的元素中尋找創意和出路。
跳出慣習,嘗試更好的可能性
尚-居.勒加在近十年當中,除了不間斷的劇場設計案,同時也在世界各地主持近七十場的工作坊,將他在劇場設計和劇場改造等方面的經驗,傳承給年輕一代的劇場導演、設計師、建築師、和演員。應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的邀請,勒加來台指導工作坊「空間的演作─再塑與再現」,探討空間、表演者、觀眾、和設計四者的關係,同時也帶領工作坊學員參觀中山堂和紅樓等表演場地,從實際的演出空間中,給予學員在場景使用、色彩搭配、空間比例、和觀眾位置安排的建議。勒加指出,當我們在進入一個空間時,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原建築師的暗示,落入使用上的窠臼,身為設計師要能夠跳脫慣習,從不同的角度、方向、位置,嘗試更好的可能性。
在為期九天的工作坊當中,約三分之一為課程時間,剩餘則是由學員自行演練,最後學員必須以表演作為總結,挑戰了一般國內教育中、受教者是被動接受的模式。勒加丟給學員一個真實發生的新聞事件作為表演的腳本:一艘承載兩萬九千隻黃色塑膠小鴨的貨櫃在太平洋上翻覆,鴨子逃離了原來在浴室中被小孩扭斷脖子的命運,在浪潮間展開旅程,最後漂流至英國南方的海岸。除了少數技術人員,勒加指定每一個人都要加入演出,從演出當中體驗原先的發想是否可行。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勒加強調實作在工作坊當中的重要性,也不斷地叮嚀學員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他解釋,年輕的創作者經常在第一個想法出爐後,就停滯下來,但繼續往前或許會有更驚人的發現,或是如果真的行不通,他們仍然可以回到原始的靈感,千萬別忘記身為年輕設計師的本錢,就是他們擁有可以實驗的無限自由,只是他們常常像那群塑膠小鴨一樣,不知道自己已身處在無垠的海洋上。
學員依照創作領域、經驗、學校等背景平均分配為四組,分別由孫麗翠、郭文泰、黎煥雄、和杜思慧四位劇場導演帶領小組學員,學員也可從這四位資深劇場工作者的專長,得到更多啟發。在小組工作中,學員討論、練習、遇見死角、轉身,再次尋求出路,隨著期末呈現的時限逼近,他們還要學會割捨,串聯必要的片斷,展現出十五分鐘的表演。
四組學員由文本出發,有些依照原來的故事脈絡,給予或喜或悲的調性,有些則顯現出在他們的創作過程中,對自身定位和初衷的追尋,在原屬於住宅的空間裡,每一個轉角,都是一個可能,更有小組藉由轉場時,觀眾必須移動到另一個場地的過場,以長條透明塑膠袋建立了一條水道,讓觀眾在進場前即進入了溯記憶之源的氣氛,不少學員在報名時,對於他們必須演出感到畏懼,但在呈現時,有不少段落以影子戲或吟唱等手法呈現,也增加了表演的層次。
以劇場的空間表達,搭起橋樑
在工作坊開始的第一堂課,許多學員表示他們參加的動機是希望在這裡遇見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勒加打趣地說他原本以為台灣是一個島,人們很容易相遇,沒想到這個工作坊卻變成社交場所,不過這也反映劇場工作的本質,在劇場當中,任何一個關係都是建立在相遇、磨合和傳達之上:故事與空間、演員與道具、觀眾和表演、以及不會在表演時被看見的工作團隊內的溝通,往往大家的焦點會放在表演的結果,但工作坊重點其實是創意發展的有機過程,同時在培養未來劇場工作者的溝通能力之餘,也訓練他們能夠離開以文字為創作主軸的設計,離開文本,從視覺中找材料,或是看到文本裡缺少了什麼,再由道具佈景補充,由劇場的空間表達,搭起表演端與觀眾席的橋樑。
六十多位學員,帶著鴨子的故事,走過了九天的旅途,工作坊結束,但創作才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