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美式情境喜劇影集的《不讀書俱樂部》,讓各式各樣的角色在一間書店中登場,交織一段段溫馨詼諧的生活小品。去年演出獲得好評,今年《不讀書俱樂部》更展開一、二集的系列連演。不同於傳統音樂劇的工作模式,《不》劇從演員排練發展劇情,進而寫成詞曲,讓戲與音樂能夠無縫接軌。
影集式音樂劇《不讀書俱樂部》週年紀念版
10/13~16 20:00 10/17 14:00、19:30
台北 安和65
INFO https://www.facebook.com/weJustMurmur
一名原先在柏林學唱歌劇的男子,返回故鄉台北,頂下一間即將倒閉的書店,期待與前女友在此重逢。隨即,他聰明體貼的妹妹、不拘小節的多年好友、行動鬼祟的管區警員、因不讀書而受挫的美女,甚至來自中國大陸的演員——眾角色接連登場,在這間書店穿梭來去,彼此交織出一段段溫馨詼諧的生活小品。
這是《不讀書俱樂部》最基本的原始設定,希望以「情境喜劇式的音樂劇影集」,為觀眾帶來新鮮感受。去年第一集首演便獲好評,今年七月,他們更為國爭光,受到韓國觀眾喜愛,也抱回大邱國際音樂劇節的「評審委員特別獎」。十月,他們要在非劇場非書店的小型展演空間,展開一、二集的系列連演。
演員發展出來的音樂劇
身為劇組成形主要推手的演員張仰瑄表示:「這齣戲透過發展而成的排練方式,絕對是台灣音樂劇演員的第一次。之前,大部分台灣音樂劇演員都習慣拿到完稿劇本、寫好的歌,技術性執行所有事。然而,導演陳大任擅長的,就是從演員身上,挖掘他適合揮灑的特質,讓角色彷彿為演員量身打造。當時也沒想過,我們發展時講的垃圾話,是要怎麼成為後來的台詞,甚至歌詞。」
陳大任確實極為在意語言本身的音樂性,他強調:「音樂劇這個形式本身,就有它重要的優點和特色,不只是音樂加上戲而已。創作上來說,詞、曲、編劇這三部分應該要很有默契地相互支援,需要從一開始創作,就在一個完整的系統下思考,朝同一方向走。若曲子不按歌詞的音韻寫,一樣有問題,甚至劇情結構也會受到影響。」如何用音樂推進劇情敘事、如何實際操作「用音樂對話」、如何讓音樂和戲無縫接軌、巧妙結合,他師法百老匯的戲劇結構,也思考莎士比亞在劇中放置獨白的位置作為參考。
期待如韓國音樂劇打動人心
身兼製作人與音樂創作的張芯慈,本身即受韓國音樂劇影響頗深;提案之初,「韓系音樂」、「小劇場的親密性」、「不打字幕也要讓觀眾能聽懂」等發想,都是她被韓國小型音樂劇打動的關鍵。未來,她也期待能走向韓國定目劇式的演出頻率:一年演出四百場,讓「看戲」成為聚會、約會的必備選項之一。大環境條件如:觀眾養成、音樂劇教育,都是前往下一步的重要環節。當然,前提仍是:「戲看完,觀眾可以心情澎湃!」關於這點,《不讀書俱樂部》很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