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摘去眼鏡看3D

《華麗上班族》一方面是3D電影,觀眾感受自己身處其中。可是,它又是一部「一景到底」舞台感很強烈的電影。不管出現醫院、颱風天、地鐵、超商、高速公路,酒店,所有場景全是搭在一個攝影棚裡。例如片中的辦公室,雖沒有牆壁的區隔,視覺上就是很大的牢籠,觀眾不是看演員在裡面上班,而是感受在一個失去自由的空間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

《華麗上班族》一方面是3D電影,觀眾感受自己身處其中。可是,它又是一部「一景到底」舞台感很強烈的電影。不管出現醫院、颱風天、地鐵、超商、高速公路,酒店,所有場景全是搭在一個攝影棚裡。例如片中的辦公室,雖沒有牆壁的區隔,視覺上就是很大的牢籠,觀眾不是看演員在裡面上班,而是感受在一個失去自由的空間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

3D電影愈來愈多,但不見得3D一定能夠抬高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失利的比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連3D的動作片都不一定占得到便宜,3D文藝片自然就是另類再加上一件另類的外衣,只會讓大眾對它抱以更懷疑的目光。

所以,當杜琪峰要把《華麗上班族》拍成3D,他是在挑戰3D電影的常規?還是要為他的創作歷史留下怎麼樣的一筆?

電影,經過在銀幕或螢幕來感受的不同年代。最早的突破,是把大銀幕放到小螢幕上。而電影,從過去的龐然大物,隨時代的步伐演化成今天大眾不只接受在電視上看電影,還不介意在電腦屏幕,甚至,小到只是一隻手機,也能把一部電影走馬看花地「看」完。

「如何看」的選擇

《華麗上班族》合適在手機上看完嗎?不管看過或還沒看過電影,都有人說「文藝片不就是談話頭?這也要拍3D,就是圈錢!」可是,如果用的是導演的視角,如果這個導演又很在意他的電影不是只有今天會怎麼被觀看,而是在五年後,十五年後,廿年後,大家再看到它的時候,它還能不能是在當初導演決定的觀看方式之中被看見,3D之於《華麗上班族》,就有可能不是一個噱頭,而是「如何看」的選擇。

《華麗上班族》一方面是3D電影,觀眾感受自己身處其中。可是,它又是一部「一景到底」舞台感很強烈的電影。不管出現醫院、颱風天、地鐵、超商、高速公路,酒店,所有場景全是搭在一個攝影棚裡。例如片中的辦公室,雖沒有牆壁的區隔,視覺上就是很大的牢籠,觀眾不是看演員在裡面上班,而是感受在一個失去自由的空間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導演沒有嘗試說服觀眾,這個平面的空間是真實的,但立體的是,演員的被看見,就是要透過這些似遠還近,層層疊疊的鐵欄杆。「立體」加上「平面」,這個矛盾形成了《華麗上班族》最大的電影特色。

然而,非寫實的處理手法,探討的又是社會中人人都能遇上的處境,人人都會遇上的朋友或敵人,如果用「寫實」作為觀影的最大期待,杜琪峰明顯就是要去扭轉大眾習慣的觀看方式,通過一種不是它走向你,而是你要走向它的電影手法。

3D,一般反而是它走向你。立體感來自畫面裡的東西迎面撲來,而比較少是把你拉到畫面的深處,因而,不需要觀眾走向它。這也說明,3D為什麼不能讓電影愈看愈深,而是愈看愈淺:所有的刺激,都是感官的,第一次看有效果,第二次已經失去魔法。大部分的3D電影,觀眾都會覺得看一次就夠了。

而觀眾把立體還原成平面的過程跟感受,也就形成了一種共識:我們不是去看真的立體,我們是要看有立體感的錯覺。

用「3D鏡頭」讓人看見生命真實

《華麗上班族》當然是一部娛樂電影,只不過3D給它帶來的增值,不是大部分3D電影提供的奇觀。片中的「娛樂成分」,是從光明如「華麗」這個詞,走向不只黯淡更是幽微的比喻。不管是「華麗」還是「娛樂」,在《華麗上班族》裡根本就是挫敗感的代名詞。要以內容「挫折」觀眾,但又先給他們建立將會得到感官愉悅的「期望」,杜琪峰和張艾嘉到底是在跟觀眾過不去,還是在找自己麻煩?

藝術家的最大使命,是讓人看見真實,靠的就是用生命歷練成就的「3D鏡頭」。但藝術家也得身先士卒,例如:基於現實票房壓力,在台灣《華麗上班族》眼看就不會有3D放映版本。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