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作曲家郭貝爾的《史迪夫特事物》曾於2010年來過臺北藝術節,現場有鋼琴演奏卻完全是機器控制,演出更像是會演奏音樂的裝置藝術。(Mario Del Curto 攝 2010臺北藝術節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聽覺跨視界

聽覺跨視界

人們說「聽音樂」、「看表演」,

這意味著音樂用「聽」的,表演用「看」的。

然而,在新媒體技術愈來愈發達後,

卻發現聆聽古典音樂會中,逐漸出現更多視覺的趣味性

舉凡動畫、舞蹈、偶戲、浮空投影,甚至武術、電玩、廚藝、易經八卦應有盡有。

 

但當我們說,聽覺與視覺的界線已逐漸模糊時,

別忘了人是感官複雜的動物,

不可能關閉視覺,只留下聽覺來欣賞演奏。

更何況即使單純的器樂演出,看演奏家的表情、互動,也是重要的享受之一。

聽覺跨視界,聽覺與視覺的跨界,

且看聽覺的表演,如何愈來愈有「可看性」!

人們說「聽音樂」、「看表演」,

這意味著音樂用「聽」的,表演用「看」的。

然而,在新媒體技術愈來愈發達後,

卻發現聆聽古典音樂會中,逐漸出現更多視覺的趣味性

舉凡動畫、舞蹈、偶戲、浮空投影,甚至武術、電玩、廚藝、易經八卦應有盡有。

 

但當我們說,聽覺與視覺的界線已逐漸模糊時,

別忘了人是感官複雜的動物,

不可能關閉視覺,只留下聽覺來欣賞演奏。

更何況即使單純的器樂演出,看演奏家的表情、互動,也是重要的享受之一。

聽覺跨視界,聽覺與視覺的跨界,

且看聽覺的表演,如何愈來愈有「可看性」!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