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音樂在外在形式下,内蘊無窮的抒情性,這樣的複雜性,對許多鋼琴家而言,如何技術性地掌握外在形體的完整又能細膩轉換内在情續的變化,是一場高難度的挑戰。
錄製貝多芬琴奏鳴曲全集,對鋼琴家而言不僅是耐力的挑戰,更是對音樂内涵極大的考驗,錄過貝多芬全集的鋼琴家雖然衆多,但成功與失敗皆有,鋼琴家諸大明表示:「第一位錄製貝多芬全集的許奈貝爾他這套錄音不是他顚峰時期的表現,加上當年的錄音技術並不好,要看許奈貝爾的貝多芬,應該看他編的貝多芬奏鳴曲版本,如這套譜的注釋就長達四百多頁,他是真的花心思研究,看他的版本會得到許多的啓示」。而上世紀的德國鋼琴大師肯普夫(Wilhelm Kemppf)的貝多芬詮釋,也是公認最佳的版本,諸大明認為:「他的音樂具有藝術性,是渾然天成的貝多芬精神,而且絶不對細節有過度的渲染,曾錄過三次音的布蘭德爾的貝多芬音樂,線條精細,就像銀蜘蛛的絲般地牢固,不強調個人特色,尤其是一九六六年的第三次錄音,他的視野更開闊了,而且從第二版的檢視至第三版的開闊,可以看到自己忽略的地方,但為了貝多芬藝術的呈現,肯普夫的音樂更是人類集體經驗的反應」。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是他每天磨練創作技巧的試金石,相對於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的公開性,鋼琴奏鳴曲是他極為私密的創作,從這裡也才能看出他真實個性的流露,他看到的鋼琴是歌唱的旋律樂器,而非莫札特的輕巧,像跑動樂器,所以他的圓滑音(legato)演奏法在當時維也納是獨一無二的。加上他並不刻意要求旋律線條的美感,而是整體和聲、聲部與鍛鍊安排的磨練,發展邏輯的美感,讓音樂達到情緒上的表達,這才能自然地感動聽衆,就像是他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就與一般人對貝多芬的印象有很大的差異,在此曲中,所有的注意力轉向抒情性。所以貝多芬強調律動當中的抒情,諸大明說:「從演奏家的角度,這需要演奏者、聽衆去感覺隱藏表象下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