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首演,在上海引發「這個時代崑曲最好的樣子」討論熱潮的《春江花月夜》,劇組靈魂人物除了製作人與主演張軍,還有台灣戲曲導演李小平。近年走南闖北嘗試執導多種當代戲曲的李小平,在這次的《春江花月夜》導入台灣劇場美學,邀請多位台灣劇場重量級設計家參與,他指出,整齣戲以曲牌連套的格律書寫,既好聽,又推動情節不斷前進,身為導演的責任就是把這麼優美的文本「立體化」,豐滿觀眾對於詩的想像。
第六屆海派文化藝術節
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
4/29~30 19:00 5/1 14:0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5772568
一年多前,大陸「崑曲王子」張軍吹響《春江花月夜》集結號,許諾要給崑曲「一個未來」,而負責掌舵的則是近年活躍於兩岸的台灣戲曲導演李小平。兩位藝術理念相近的夥伴邀集兩岸戲曲及劇場精英,聯手打造出至情至美的新編崑曲《春江花月夜》。
因緣際會 兩岸共創《春江花月夜》
李小平與張軍的合作,緣自二○一二年史依弘與張軍主演的《牡丹亭》。「能否在不變革的前提下,為角色找到不同的情感出處?」同樣的〈拾畫叫畫〉,李小平以新的劇場語彙賦予柳夢梅不一樣的情感表現,老戲新詮的做法和張軍形塑當代崑曲新樣貌的想法不謀而合,兩人相約再作戲,相隔三年,終於等到「八○後」世代青年編劇羅周的崑曲劇本《春江花月夜》。
羅周從唐朝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得到靈感,不到半個月時間創作出因愛而亡、為愛而生的《春江花月夜》。劇本完成後,受到兩岸戲曲界矚目,包括張軍在內多方想要搬上舞台。那時,李小平不時聽到戲曲界向他推薦這個劇本。
但《春江花月夜》由紙本躍上舞台的傳聞,一直只聞樓梯響。一日,張軍問李小平:有無興趣合作《春江花月夜》?兩人一拍即合。李小平想,既為當代原創崑曲,或許可以加入台灣的劇場美學觀,於是大膽建議邀請台灣資深劇場設計——舞台設計王孟超、服裝設計林璟如、視覺設計霍榮齡……都是曾和張軍的偶像——雲門舞集工作過的藝術家,一看到這份夢幻名單,張軍問:「可能嗎?」李小平說:「你有準備就可能!」張軍興奮地說:「當然要!剩下的事我來想辦法。」李小平花了三天時間打電話邀約,主創團隊一一到位。
深情劇本 在劇場中立體化
張若虛存世的詩作僅知兩首,〈春江花月夜〉看似寫情寫景,更深刻的是人面對宇宙的哲思,被譽為「孤篇壓全唐」。羅周根據卅六句原詩發展出跨越人鬼仙三界的愛情故事:上元佳節夜,張若虛在明月橋與十六歲的辛夷相遇,兩人相望三眼,張若虛傾心不已,隔夜又至橋頭想見佳人,不料被鬼使誤捉殞命。張若虛為見辛夷一面,徘徊陰間不肯投胎,在地府修練五百年的仙姑曹娥為其真情所感動,向鬼府天子求情,讓張若虛魂遊人間;再回人間已相隔十年,辛夷早已嫁作人婦,但年年上元節到橋頭祭拜,人鬼相對悲喜交集,曹娥見狀動了凡心,到蓬萊求取仙草助張若虛返還陽間;第三次上元節相見,張若虛仍是廿七歲翩翩才子,辛夷已是六十六歲老婦,五十載歲月倏忽而過,兩人只能共唱〈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李小平指出,整齣戲以曲牌連套的格律書寫,既好聽,又推動情節不斷前進,身為導演的責任是把這麼優美的文本「立體化」,豐滿觀眾對於詩的想像。排練期間,李小平給自己和演員的功課:進排練場第一件事輪流朗誦原詩,「別忘了這齣戲是這卅六句造就出來的!」李小平說,原詩提供羅周創作的遐想,「現在,我們要藉明月為眼睛,循江河景致看時間,回溯詩境。」
《春江花月夜》原劇本需要兩個晚上才能演完,李小平第一步先「瘦身」,濃縮成一個晚上的戲。他認為,張若虛和辛夷的三次見面,是促使情感噴薄而出的必然,溫度是遞進的。「第一次初相見,是不經心的邂逅;第二次十年後人鬼重遇,儘管陰陽相隔,但並不感傷,因為,辛夷感應到張若虛,兩人像是共赴一場陽光下的野餐,『聊』了一個下午,雖有遺憾,但又極其美好,具有寧靜的儀式感;第三次五十年後的相逢,廿七歲的張若虛和六十六歲的辛夷一對眼,就知道是彼此,多少擦肩而過的相遇,才造成最後等待的圓滿。」
名角匯聚 演出三界奇情
《春江花月夜》匯集中國戲曲界名角,張軍飾演張若虛,辛夷由北方崑劇院著名旦角魏春榮擔綱,曹娥則由文武崑亂不擋的史依弘飾演,「草聖」張旭由京劇老生關棟天出任,現任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院長的名丑李鴻良也參與演出。
李小平為張若虛外在設定「懷琴而歌」,那是情感共鳴的物件,如何讓人與琴合理「長」在一起,剛開始排練時總覺得絆手,排到最後,人與琴合一,一會兒像說悄悄話,一會兒又共跳華爾滋。
「捨得安靜,拒絕發現!」則是李小平為張若虛設定的內在情感。他認為,人的情感如果薄淺,再多形式也是花架子,但如果太營造有形的情感,反而進不到角色的內在。發展角色過程中,李小平觀察張軍「腎上腺素太多」,他提醒:「不要試圖告訴觀眾什麼,Hold住,安靜下來。」
魏春榮飾演的辛夷,從十六歲少女、廿六歲少婦演到六十六歲老婦,年齡跨度達五十年,挑戰極大,「辛夷出身禮教嚴謹的家庭,情感必須含蓄,否則成了野丫頭。而張若虛死後,她年年到橋頭祭拜,又是何等的堅定。」李小平認為,表演已臻成熟的魏春榮,更能詮釋出這個角色內在「柔性的堅定」。
近年積極拓展戲路的史依弘,這回飾演的曹娥,十四歲身亡到地府修練,不知情為何物,受到張若虛感動,寧願放棄五百年修行,求取仙藥助張若虛還陽。李小平指出,這個角色是旁觀者,「閱讀」情為何物, 一旦受到真情的感動,反射出來的能量卻是極其強大。
張若虛的好友「草聖」張旭,戲分不多,卻有著畫龍點睛的戲劇效果。「劇終,張旭酒後醉談唐朝興衰,道盡世道荒謬!醉寫狂草,何等的酣快。」編導藉張旭的狂放之姿,為張若虛寫下「孤篇壓全唐」名詩,留下笑看人生的絕筆。
打開眼界 探索戲曲當代面貌
《春江花月夜》去年上海首演,不只票房熱,在張軍崑曲藝術中心「接地氣」全方位操作下,引發「崑曲最好的樣子」討論話題。對李小平來說,這次兩岸攜手最開心的是,有一股正能量在傳遞,他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從二○一○年為四川省川劇院重導劇作家魏明倫劇作《夕照祁山》,李小平往返兩岸導戲,陸續排出崑曲《牡丹亭》、《煙鎖宮樓》、《春江花月夜》、京劇《金縷曲》、川劇《草民宋士杰》、《柳蔭記》、高甲戲《大稻埕》等作品,在不同劇種間探索戲曲在當代劇場新的可能性。他形容,這些年走南闖北,像是入了寶山,眼睛、耳朵都被打開了,至於什麼才是當代戲曲最好的樣子?李小平還在探索,不急著找答案。「我想做的是,以不焦慮的態度平靜而謙虛地護持傳統,讓戲曲在當代劇場有妥善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