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紅》中,崑劇小生楊汗如著明代服飾飾演侯方域(左),又請歌仔戲小生李佩穎著清裝留辮飾演鏡中人(右),兩種聲腔相互疊加,如鏡像關係相互詰問。(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企畫特輯 Special

借一抹桃紅 問濁世何以存身?

1/2Q劇場《亂紅》與江蘇省崑劇院《桃花扇》 崑劇經典的複調重唱

孔尚任所寫的崑劇經典《桃花扇》,以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結合與分離,帶出南明的興亡、流離乃至覆滅。此次製作將當代兩種改編並置,一是1/2Q劇場的《亂紅》,讓崑劇與歌仔戲同台,兩種聲腔相互疊加,如鏡像關係相互詰問,突顯內心掙扎,點出文人「自我形象的認同」的主題;另一是江蘇省崑劇院《桃花扇》,將侯方域心歸何處當成主軸,寫他面對情愛節操的抉擇。兩種改編,問的都是文人出處進退的自處之道。

孔尚任所寫的崑劇經典《桃花扇》,以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結合與分離,帶出南明的興亡、流離乃至覆滅。此次製作將當代兩種改編並置,一是1/2Q劇場的《亂紅》,讓崑劇與歌仔戲同台,兩種聲腔相互疊加,如鏡像關係相互詰問,突顯內心掙扎,點出文人「自我形象的認同」的主題;另一是江蘇省崑劇院《桃花扇》,將侯方域心歸何處當成主軸,寫他面對情愛節操的抉擇。兩種改編,問的都是文人出處進退的自處之道。

【桃花.亂紅】傳奇文本的經典與當代

《亂紅》

12/10~11  19:30

《桃花扇》

12/12  19:30   12/13  14:30

臺北市社教館城市舞臺

INFO  02-27849730轉585

《桃花扇》為明清傳奇中的名作,孔子的六十四代孫孔尚任,苦心經營十餘年,寫成於一六九九年,時清朝已經掃平所有反清勢力。孔自承是以春秋筆法寫戲,褒貶人物,借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的離合,帶出南明一代興亡、流離乃至覆滅。劇中許多情節為歷史真實存在,如史可法領三千殘兵死守揚州,又如一般被視為權奸的阮大鋮作戲曲《燕子箋》。許是政治題材冷硬,情愛只是襯托,加上結構嚴密,支線歧出,較難抽出單獨的齣目演出,《桃花扇》被改編搬演的次數相對較少。

侯方域為史上極富才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與李香君以扇定情。新婚之夜,香君得知妝奩為阮大鋮所贈,憤而當場扯掉釵環。兩人為奸佞所迫,天涯分隔,香君為侯郎、家國守節,堅拒入宮,不惜血濺扇面。後此扇為楊龍友勾勒,將殘血點染為桃花。

1/2Q劇場《亂紅》  探問文人的內在糾結

1/2Q劇場導演戴君芳獨具慧眼,不與歷史政治事件纏繞,而抓出侯方域改易服色後的「文人精神困境」為核,創作出實驗崑劇《亂紅》。崑劇小生楊汗如著明代服飾飾演侯方域,又請歌仔戲小生李佩穎著清裝留辮飾演鏡中人,兩種聲腔相互疊加,如鏡像關係相互詰問,突顯出內心掙扎,點出文人「自我形象的認同」的主題。又創發優人一角,串演原劇中各色人物,對應表述原劇龐大的結構,由上海崑劇團梅花獎得主吳雙擔綱,於二○一二年首演時,迴響極大。

戴君芳和沈惠如、朱挈儂一起工作出劇本初稿後,邀請劇作家施如芳加入,創寫鏡中人的歌仔戲唱詞並重理結構。戴君芳在邀請的電郵中,特別點出可以從「悔」字切入,侯方域在降清之後,將書齋定名為「壯悔堂」,反省自己年少時的囂張輕狂,今值壯年唯有悔愧追憶。深掘侯方域那種雖後悔但又無法有所作為,「無用又停頓」的狀態。

崑曲是極為文人化的劇種,文人關注的興衰敗亡令施如芳覺得「挺討人厭的」,在巨大的歷史敘事中,「人的價值」總被輕視。「小我才是現代人關注的,」施如芳說,「中國歷史是文人寫出來的,而且常是後代文人為當朝權力需要而寫。沒有人因為擁有歷史盛名,就值得為他寫個劇本。我在意的是生命掙扎時的摺痕,人物的『執念』,在意他晚上睡不著在想些什麼。」

施如芳以「文人書寫,既是寄託身世,卻也是逃避現實。」為重心,以鏡中人的眼光,在桌前提筆,向侯方域與阮大鋮發出疑問與輕嘲,探問「到底有什麼好寫的呢?」侯方域有悔愧欲書,而阮大鋮則引出搬演《燕子箋》的情節,「我必須要給阮大鋮這樣的人物一個自白的空間,文人很可憐,連寫戲都怕後世評,這是很焦慮的。」

李香君彷若此劇中唯一的英雄。借鏡中人之口,引入了夸父追日、最終力竭投杖化為桃花林的典故。李香君與夸父均因執念而亡,生命終點都有桃花映襯,「桃花本是英雄種」。美人情操是一抹麗色,一點兒,就很亮。

劇末,鏡中人如旁觀者般地評點觀看侯方域,將時空引回侯年少時沉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還未涉官場的初心時刻。在亂紅如雨落的迷離意象中,侯方域與鏡中人彷彿雙雙來到了桃林,兩人相顧,不知對面是何人。「中國哲學中,較無超越的價值,將回到初衷,放在終點,或能勉勉強強安慰點什麼。」施如芳說。《亂紅》由侯方域壯年悔愧中起手,結在他尚不知事的年少,最終交代史實,清順治十一年,侯得中副榜三年後,抑鬱而亡。

江蘇省崑《桃花扇》  以侯方域心歸何處當主軸

由南京江蘇省崑劇院製作的《桃花扇》由張弘編劇,放棄了大興亡視角,不批判侯方域降清,而將其心歸何處當成主軸,寫侯方域能言卻無力行動的窘困,將之重編成一齣完整大戲。

一九九一年首演時,侯方域一角最初由石小梅原創,現在交由弟子施夏明擔綱,李香君則由單雯飾演。施夏明具有一種獨特的清癯冷冽氣質,不似某些小生演起愛情戲顯得流氣。單雯年芳廿五歲,生於戲曲世家,從小在崑劇院長大,後拜張繼青為師,扮像嗓音皆極為出眾。

此戲結尾,極有韻味。李香君與侯方域為時代拆散。侯方域見史可法投江,回顧一生,無法面對自己,聽到晚鐘之聲,而決心於棲霞山入道。香君一路尋找侯郎,也來至此,聽見觀中傳出歌聲,直覺是情人,正欲推門而入,又想侯郎「素有抱負,雄心未酬,此時不在嶺南就在閩北,不在粵東就在贛西」必定還在為反清復明的大業奔走。侯方域隔著廟門,聽到香君之言,慚愧至極,無顏相見。香君則繼續追尋她心中理想的侯郎……

張弘曾如此自剖:「侯方域的清醒,在於他看到了南明的滅亡已無可挽回,而這種清醒,導致了他的消極;李香君不可能像侯方域那麼了解大勢的變化,她的盲目,使她像忠於愛情那樣去忠於一個行將逝去的朝代,然而卻把她的精神世界推到了一個崇高的境界。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社會,造就了兩個矛盾的個體。」

孔尚任的《桃花扇》在當代舞台,兩樣呈現,複調重唱。問的終究都是文人出處進退的自處之道。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