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械單音的「小蜜蜂」、「超級瑪利歐」,到今日氣勢磅礡、百人樂團加持的交響樂曲,電玩音樂早已超越你我的想像,跟著電玩玩家人數日益龐大,電玩音樂也成為最夯的音樂會曲目,這一波熱潮,出身古典樂的鋼琴家林奕汎因緣際會趕上,成為波士頓電玩交響樂團VGO的班底。他因此與搖滾結緣,愛上搖滾樂演出時台上台下共振交流的熱烈氛圍。
約莫四十年前,在台灣俗稱「小蜜蜂」的日本街機遊戲「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問世,然後有了任天堂家用電玩紅白機、掌上遊戲機Game Boy,那些名為 8-bit 與 16-bit 的晶片音樂(Chiptune)也隨著遊戲成為經典。無論是如「超級瑪利歐」般的闖關遊戲,或是必須一直練功提昇等級的角色扮演類型,電玩背景音樂就這麼一遍又一遍地成了耳熟能詳的旋律,即使關卡全破,仍在腦中徘徊不去。
二○一五年底,《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電玩音樂如何拯救交響樂〉,句末沒有問號,文中提及費城曼恩藝術中心(Mann Center)以任天堂老字號遊戲「薩爾達傳說」為主題所舉辦的電玩交響音樂演出,總計吸引了約六千五百名觀眾進場,此為該場地平均古典音樂會票房的一倍之多。電玩音樂演奏早已不是用樂器彈彈瑪利歐兄弟主題曲的自娛娛人;電玩音樂當然也早就脫離了單調受限的晶片聲響,講求如電影配樂般的氣氛營造、場景轉換與樂團編制。
電玩搖滾樂團裡的古典鋼琴家
「我們其實都剛好趕上了這一波。」林奕汎說,「當時那些作曲家在寫電玩音樂的時候,他們不會知道這個產業現在會變得如此蓬勃。」好似三○年代才問世的電吉他,不到半個世紀的光景,已成了流行樂界最普遍使用的樂器,電玩音樂的「這一波」其實也才剛開始。成立於波士頓的電玩交響樂團VGO(Video Game Orchestra)就是這風潮的其中之一,創始人仲間將太是柏克利音樂學院的畢業生,也是一名吉他手,雖然以Orchestra為名,其實VGO的編制有點特殊,以舞台前緣的搖滾樂團為主,鍵盤手、貝斯手、鼓手、小提琴手與主唱,正中間是打擊樂手,他們的後方才是交響樂團,有時也搭配合唱團。
「一開始有個柏克利畢業的朋友知道我要去波士頓,就介紹這個案子給我,問我要不要去看看。」林奕汎提起以古典鋼琴演奏家的身分踏入電玩音樂的機緣,「剛好他們也一直在找pianist,不管是幕前的演出或是幕後的合作案,那時候他們碰到的遊戲開發商相當看重鋼琴的部分,於是他們也有這個念頭,希望能找一個有古典音樂的底子、又不會對這樣的音樂有排斥的演奏家。」於是林奕汎開始參與演出,也正因為他的音樂學習背景與團員有些許不同,反而能提供不少獨特意見,也逐漸增加了演出量、成了VGO固定合作班底。
他們不只改編演奏電玩音樂,也實際錄製遊戲配樂,在「太空戰士13」的續作「雷光歸來」(Lightning Returns: Final Fantasy XIII)中,VGO即肩負部分曲目的演出大任,包括女主角雷光的主題曲,「玩過這款遊戲的人,可能都聽過我的演奏。」他說。二月在台北國際電玩展中,官方宣布必將於今年發售的「太空戰士15」,林奕汎與VGO團隊也有參與其中。
即使這幾年做電玩音樂,「其實我是整個團隊唯一沒有玩過『太空戰士』系列的人,到現在都沒有玩,電動當然有碰,但我不是電玩迷,小時候主要還是專注在古典音樂上面。」林奕汎說,當時沒有留在台灣讀大學,選擇到國外念書,「到了德國才慢慢開始接觸一些非古典樂的類型,後來才聽得愈來愈廣。」站上舞台成為非一般鋼琴演奏家,也是二○一一年到美國之後才開始的工作,「要說真正開始跟搖滾樂團合作,到現在也才第四、第五年而已。我當時也很好奇,像VGO這樣的樂團將搖滾和交響樂合在一起,會碰撞出什麼樣貌?才知道音樂原來也可以這樣玩。」
愛上台上台下一起嘶吼的感動
音樂可以熱血沸騰,搖滾有一種在表演者與聽眾之間相互發散、彼此交流、傳遞的熱能。他在德國的家飾店裡聽見了美國金屬樂團「花錢找死」(P.O.D) 的〈Satellite〉,在首爾的唱片行巧遇「三十秒上火星」(Thirty Seconds to Mars)的〈Vox Populi〉,「這兩首歌都是很突然的一聽就覺得很驚豔、很合我的胃口,馬上跑去櫃檯問店員這是什麼歌。電吉他刷下去的感覺,或是開頭的大合唱,那種熱血沸騰,讓我有種想上台表演的衝勁。這可能也跟我的成長背景、身為表演者有關。」
林奕汎小時候當過童星、後來又成了鋼琴演奏家,對於表演的氛圍再清楚不過了,「當然在聽馬友友的演奏或柏林愛樂的時候,那種現場的氣氛與凝聚力很不一樣,這世界上其實很少有樂團、有音樂家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我自己在表演的時候,感覺古典音樂像是在台上散發能量,耗盡體力要將能量傳出去。但我很喜歡的是,舞台上、舞台下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能量可以像搖滾音樂那樣,兩邊都很強。」譬如古典音樂演奏時對觀眾拍手時機的限制,在搖滾樂團演出時不可能發生,「你愛怎麼嘶吼都可以,觀眾的情緒全寫在臉上。」他在做電玩音樂演奏會的時候,終於深刻感受到那種熱情,「那些無形中銘記腦中的遊戲音樂一旦放在台上表演,那種效果對於長久以來的電玩迷來說,是一種非常、非常難忘的經驗。」
觸動思考:如何承先啟後
「我們這個年代,流行音樂盛行、搖滾音樂發達,還有許多新的面貌的音樂都出來了,加上現在網路普及,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也難免教人思考:有什麼樣的東西可以承先啟後。我當然很喜歡古典音樂,也是學這個出身,那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帶著這個繼續音樂走下去。」林奕汎說起這幾年投身電玩音樂、近期接觸影視配樂的想法,「也有很多學古典樂的朋友會問我到底在做什麼,甚至直接說我不務正業,其實有時候也很難說明到底為什麼,但我自己清楚,這些其實沒有偏離我的軌道。」
兩年前,VGO受台灣最大電玩社群網站「巴哈姆特」之邀,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演出,整場座無虛席。仲間將太介紹台上的林奕汎獨奏,並用不太容易第一時間聽懂的英文說:「他來自台灣」,大螢幕上一頭銀白色假髮、戴著大墨鏡的鋼琴家只是沉默地、輕輕對著觀眾點頭致意,隨即彈起「洛克人2」的音樂組曲,搭配大螢幕上播放的遊戲畫面,以及速度愈發加快、左右上下飄移、瘋狂彈奏鍵盤的指尖,全場也跟著屏息直至曲末爆出歡呼與掌聲。他是否來自台灣或許已經不重要了,這樣的歌曲屬於作曲者、演奏家,卻也屬於遊戲,乃至於全體玩家。那真假難辨的神秘舞台形象,正好跨越了三個象限,古典樂的演奏家、電玩遊戲的虛擬角色,以及樂團演出的舞台本事,或許也是一種提問,傳承了這些的我們到底該走向何方。
林奕汎的心動音樂
P.O.D. 的Satellite
P.O.D.為“Payable To Death”的縮寫,中文翻作「花錢找死」樂團,其實是個銀行帳戶專有名詞,可直譯為「亡後受款信託」。美國遺囑法典載明,設立此信託,在你存活期間,你就是該帳戶的受款人,身歿後你指定之人即成為帳戶擁有者,金融機構須對他付款。此名源於樂團成員的基督教信仰,事實上P.O.D.除了被歸類為另類金屬、饒舌搖滾之外,也是個基督教金屬樂團。亡後受款的概念,可連結至《聖經》彼得前書 3:18 所言「因為基督也曾一舉而竟全功的為罪而死,是義的代替不義的,要將你們帶到上帝面前。」相信我們的罪因耶穌之死,能得赦免;相信耶穌代替我們而死,於是信神即得永生,我們就是耶穌身亡後的信託受款人。
Satellite的開頭放出來,林奕汎說:「因為我不是從以前就一直在聽搖滾的人,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很單純的感覺,電吉他是一個很特別的元素,刷下去是非常熱血的,卻也有很多不同層次。」無意間,這首歌就鑽入他的耳朵,也中了他的胃口。Satellite的音樂錄影帶類似電影《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的畫面,從衛星視角鎖定街上的人、事、物。在重拍節奏、主唱嘶吼與電吉他的熱力之中,歌詞卻保有P.O.D.的基督教風格,將全知全能上帝比做涵蓋全球的衛星:「不論我是對或錯/請你看顧我/永遠別將視線移走。」其中有著對生活、對信仰的疑惑,伴隨更堅毅的懇求、禱告與請託。(陳茂康)
Thirty Seconds to Mars的〈Vox Populi〉
「卅秒上火星」是曾以電影《藥命俱樂部》奪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傑瑞德.雷托(Jared Leto)與他的哥哥夏儂共同組成的樂團,專輯以概念取向、樂曲具實驗風格,饒富哲思與感性的歌詞,也不乏流行要素,近年頗受歡迎、獲獎無數也是排行榜常客。〈Vox Populi〉的前奏乍聽之下有皇后合唱團(Queens)〈We Will Rock You〉的錯覺,林奕汎在首爾唱片行裡卻被歌曲開始卅秒後爆出的大合唱吸引,從前面一點一點默默堆疊的電子聲響,隨著逐步成形的節奏,一群人突然開口唱出「拿好武器/召集士兵/這是上戰場的時機」,卻沒有戰場的暴力,更多的是號召響應的鼓勵,「這樣的歌曲,一直到現在都能讓我感覺搖滾音樂的魅力,也因此受到了影響。」他說。
Vox Populi的全句是“Vox populi, vox Dei”民之聲即神之聲。Vox populi可指輿論,或作傳播媒體專有名詞街訪(vox pop)。在此張專輯《全面開戰》This Is War的製作階段,樂團曾面臨與唱片公司的合約糾紛,雷托也有感而發地用影像將當時狀況及唱片產業的現實處境一一記錄下來,而後剪成紀錄片Artifact參映多倫多國際影展,並得到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獎;此專輯發行前,樂團也廣邀樂迷上傳個人頭像作為封面,製作兩千張特別版本,隨機運往世界各地唱片行販售。即使廣受歡迎,卻仍慢工三、四年才出一張專輯;名聲響亮,依然長期巡迴各地演出的卅秒上火星,無論人民的聲音是否真是上帝,或如街訪輿論般三人成虎,他們深知把音樂做好,才是真正魅力所在。(陳茂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