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在柏林五大公立劇院中,馬克思姆・高爾基劇院(Das Maxim Gorki Theater)規模最小,卻教人難以忽略。在現任藝術總監雪敏.朗霍夫(Shermin Langhoff)與彥斯.希列(Jens Hillje)的領導下,小而美的高爾基劇院不僅在前年拿下《劇場今日》雜誌的「年度劇院」榮譽,今年五月甫落幕的「戲劇盛會」,這對雙人總監,也贏得了最大獎「柏林戲劇獎」(Theaterpreise Berlin)。

高爾基劇院以「移民後裔劇場 」(postmigrantisches Theater)自我定位,從舞台上的題材選擇,到劇院的駐院導演、演員,都兼顧了多元民族的移民背景,一改以往由德國白人主導的路線。「移民後裔劇場」代表了柏林多樣包容的城市性格,同時也揭露了柏林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的矛盾事實——歷史是個人的,舞台上的移民故事,則因導演與演員混雜的認同和多樣的族群而有所改變。朗霍夫曾說,高爾基劇院既不為特定族群量身打造藝術,也不會假裝照顧民族敏感性,「我們的劇院反映了城市是如何被書寫出來的。」

眾聲喧嘩、各自表述,是高爾基劇院的舞台上陳述歷史的方法與途徑。朗霍夫認為:「我們並無一成不變的信念:今天正確的,明天可能會是錯的。我們不斷重新討論我們對什麼怎麼看。我們不希望被命名或被歸類。」以即將來台上演的《共同境地》Commen Ground而言,導演雅葉.洛能(Yael Ronen)通過紀錄劇場的手法,以見證者的真實經歷為藍本,劇組中有五名演員是一九九○年代為逃避巴爾幹戰亂而來到德國的難民後代,他們通過敘說真實的戰爭傷痛,找到相互理解的共同基礎。

雅葉.洛能是以色列猶太人,隨朗霍夫上任,獲邀成為高爾基劇院的駐院導演之一,現與夫婿定居柏林。在加入高爾基劇院之前,洛能就經常活躍於德語戲劇區,二○一○年與列寧廣場劇院合作的《第三代》Dritte Generation,讓以色列、巴勒斯坦與德國人同台,傾訴家族身世與歷史創傷,《戲劇今日》評選為當年度最佳劇作,至今巡演超過百場。繼《共同境地》之後,雅葉.洛能今年再度以新作《情況》The Situation入選「戲劇盛會」,顯見她在柏林劇壇的走紅程度。

洛能的作品不全然以紀錄劇場手法創作,她擅長以黑色幽默、自我批判、解嘲的手法,處理政治與歷史的衝突,透過集體創作的方式,呈現不同族裔背景的演員之間,相互激盪、辯證的觀點。對洛能來說,劇場性,經常發生在紀實與虛構、真實與想像的界線消失時,讓人無法分辨眼前看到的是真實或者扮演。洛能不斷挑戰移民禁忌的反骨勇氣,往往引來社會的開放性與多樣性的討論。

高爾基劇院與洛能大受歡迎,住在柏林這座城市的觀眾,大家都想要探個究竟,畢竟,這就是柏林的生活,人們覺得舞台上說的就是他們自己。這也讓人反思台灣社會的現況與處境,值得我們深思借鏡。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