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北市交已經三年的首席指揮吉博.瓦格,此次端出更為自由、天馬行空的曲目,一方面挑戰團員演出者的能力,另一方面當然也考驗他自己與TSO聽眾的情感聯繫。下半年演出以廿世紀曲目居多,多元、台灣少演的曲目,讓聽眾與國際接軌。TSO堅持每年製作歌劇的原則也未因國家戲劇院整修而暫停,將演出奧福的《聰明的女人》,團長陳樹熙表示將結合國內兒童劇團人才,將這部作品打造成大人小孩都願意接觸的演出。
時序入夏,世界各地的交響樂團陸續公開籌劃多時的新一季曲目。不僅是樂團本身,愛樂者打開這些資訊時,總免不了抱著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樂團這端憂心曲目太深會嚇跑群眾、太通俗又激起不了聽眾購票入場聆聽的動力;聽眾這端,則總免不了計算這些國內樂團,在新樂季裡可以邀請多少位知名獨奏家與指揮們共襄盛舉。而更重要的,這些明星的獨奏家所帶來的曲目,是不是大家想聽又好奇的?才能在眾多節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地占領聽眾行事曆的那一格。
新一季的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簡稱TSO),面對最主要競爭者國家交響樂團來勢洶洶的卅年特別企畫,亦顯得有備而來。事實上,自首席指揮吉博.瓦格(G. Varga)於二○一三年上任後,北市交的聽眾明顯回流。最大的原因除瓦格以善於溝通的人格特質轉化為演出素質的提升,其古靈精怪的節目設計,也為略顯疲態的台灣交響樂團曲目注入一劑強心針。例如在二○一五下半年連續兩場銅管主題音樂會,即使曲目冷僻,卻因喚起特定族群愛樂者的支持,換來不俗的票房佳績,在在可見這位樂壇老匠對台灣聽眾的犀利觀察。
名家新曲 相得益彰
經過三年的感情培養,與北市交續約四年的瓦格,此次端出更為自由、天馬行空的曲目,一方面挑戰團員演出者的能力,另一方面當然也考驗他自己與TSO聽眾的情感聯繫。下半年樂團的演出裡以廿世紀曲目居多,其中有新古典取向者包括蕭斯塔可維奇《第十號交響曲》、丹麥作曲家尼爾森的《第三號交響曲》等。此外,尚有國內較少被演出的馬勒《第七號交響曲》與土耳其新一代作曲家賽依(F. Say)的《伊斯坦堡交響曲》。這些作品充分顯示了瓦格在經歷三年的相互了解後,他如何進一步地訴求將更多元的曲目介紹給聽眾,讓聽眾與國際接軌,這份用心值得肯定。
除了瓦格以外,TSO亦將邀請數位名家與北市交合作。史提芬.史托爾泰茲(S. Soltesz)與瓦格同樣具有匈牙利背景,從小在維也納受音樂教育,歷任多所歌劇院的總監,擁有豐富歌劇指揮經驗,並以阿班.貝爾格(Alban Berg)與德國當代作曲家漢策(Hanz Werner Henze)之錄音獲獎肯定,此次與TSO演出馬勒交響曲與華格納藝術歌曲,猶如囊中取物。另一位客席指揮霍華德.葛瑞菲斯(H. Griffiths)雖出身英國,但以其多元的曲目與表演型態,在德國與瑞士奠定聲譽。葛瑞菲斯灌錄的多張唱片裡,以土耳其新銳作曲家的作品最為吸睛,此次由他擔任將《伊斯坦堡交響曲》引介至台灣的重任,亦顯實至名歸。
至於獨奏者,則顯得量小而質精,並延續了北市交這幾年對小提琴曲目的偏愛。開季音樂會以陳銳的《蘇格蘭幻想曲》為主打。當然,陳銳的台灣背景與如日中天的名氣,絕對符合了開季音樂會的規模與亮度;然而細看這套具有交響曲規模的曲目,相對於陳銳以往的炫技取向,似乎亦暗示了他風格的改變,是否朝向了內斂、成熟的路線?值得進一步檢視。另一位小提琴家法蘭克.彼得.齊瑪曼(F. P. Zimmermann),則是名符其實的大師,尤其熱中於推廣當代作曲家創作。大約二○一○年開始,齊瑪曼端出巴爾托克《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並在巡迴演出中備受好評。於二○一六開始,他則陸續安排演出同一作曲家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這部在作曲家死後才被出版的作品,還留有強烈的民俗與田園性格,由齊瑪曼以標誌的濃烈音色娓娓道來,勾勒出巴爾托克少為國內聽眾知悉的浪漫面向,當然也包含了瓦格對這位祖輩作曲家割捨不了的偏愛。至於聲樂部分,TSO請來曾多次訪台的次女高音米夏埃拉.瑟林格(M. Selinger)演唱華格納的《威森東克之歌》。奧地利籍的瑟林格為當今最炙手可熱的褲裝角色演唱者,她在史托爾泰茲擔任德國埃森阿爾托劇院(Aalto-Theater)總監期間曾頻繁合作,建立了寬廣的曲目,此番在台北再度攜手,絕佳的默契讓人萬分期待。
歌劇製作方針 著眼「聰明」小巧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樂季裡,國內兩龍頭樂團紛紛重拾被忽略許久的長笛協奏曲目,並都賦予團裡的長笛家主奏重任。即使新人輩出,TSO的長笛首席游雅慧多年來仍然以華麗的音色與歌唱性,成為高音木管不變的亮點。她在這個樂季將演奏日本作曲家尾高尚忠的長笛協奏曲。出生於一九一一年的尾高尚忠是日本古典音樂發展的關鍵人物,他曾在維也納學習作曲、指揮,返國成為日本的樂壇中堅分子,惜於一九五一年英年早逝,而這部長笛協奏曲正記錄了十九世紀末長笛炫技的時代風華。
提到TSO,不得不提它對國內歌劇發展的貢獻。即使經歷多年人事傾軋與表演環境的起落,該團仍然苦撐著每年推出一部劇場製作的完整歌劇,令人由衷讚佩。回顧過去兩年,瓦格先以理查.史特勞斯《納克索斯島上的雅麗安德妮》與國際接軌;二○一五年的柴科夫斯基《尤金.奧涅金》則創下不俗票房,並成功營造話題。這股熱忱,即使面臨國家戲劇院整修,仍未被打折扣。在二○一六年冬天,北市交將推出奧福(C. Orff)改寫自《格林童話》的《聰明的女人》。不僅著眼較小型的編制,以符合中山堂中山廳的空間大小。此外,國內聽眾對奧福的認知多局限於年年搬演的《布蘭詩歌》,然而這部《聰明的女人》更有助於大家瞭解奧福於當時德國音樂界的多重貢獻。TSO現任團長,在音樂界素有點子王之譽的陳樹熙對這次歌劇製作充滿信心,他表示將結合國內發展相對成熟的兒童劇團人才,將這部罕見作品打造成大人小孩都願意接觸的演出。陳樹熙的做法,亦清楚地顯示經過了這幾年,TSO已然愈來愈清楚己身「文化與教育兼具」的特殊方向。在這個方向裡,TSO的競爭者,與其說是其他樂團,與其說是大環境,不如說是樂團自己。
你不可錯過的TSO強檔
對愛樂者而言,陳銳、齊瑪曼與游雅慧三首協奏曲,自然不容錯過。但此處則特別要指出兩場傑出的曲目安排,以讓讀者更了解節目設計之用心。九月三日演出的「夜之歌」,上半場為華格納的《威森東克之歌》,下半場則為較少被演出的馬勒《第七號交響曲》。華格納的《威森東克之歌》,為作曲家所留下的唯一一套藝術歌曲。這套歌曲集雖然目前多以樂團歌曲的編制演出,但其實在五首歌曲裡,華格納僅完成第五首〈夢〉的配器,其餘只留下鋼琴版本,之後由當代知名的華格納指揮摩特(Felix Mottl)補足。即使如此,因這部作品係《崔斯坦與伊索德》之最早前身,因此在音樂史裡留下不可磨滅的記錄。夜間歌詠的纏綿悱惻,蔓延至下半場別名為「夜之歌」的馬勒第七,除了過渡文意,亦照亮了華格納在各面向對馬勒的影響,可說是充滿歷史厚度的設計。
預計於十一月廿六日演出的「跨境歐亞——交響古今伊斯坦堡」則回應了廿世紀後半開始,歷久不衰的東方主義議題。上半場由雷史畢基代表傳統的西方視野,描繪聖經裡的伊索匹亞女王,如何華麗地展現她對以色列所羅門王的愛慕,當然隱藏不了西方對東方資源的虎視眈眈,與習慣東方對西方臣服納貢的霸權心態;然而時代的巨輪演進、版圖推移,新世紀的東方已形成一股無法忽視的新勢力,不僅是經濟、甚至連西方一向引以為傲的古典音樂,都已漸漸被第三世界國家之音樂家插旗。賽依的《伊斯坦堡交響曲》脫離西方的眼光,由土耳其人的觀點自我發聲,以多樣的音樂:民俗、古典、爵士、流行等等,記錄了兼容並蓄、快速發展的伊斯坦堡樣貌。長久對立的東西方,以樂音在同場音樂會裡辯論、對話,不願被排除在世界潮流之外的島國子民,當然也不可錯過如此難得的機會。(蔡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