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指揮瞿春泉(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6-2017新樂季搶先報/台灣篇 臺北市立國樂團

舞樂多元同慶 豐富跨界齊歡

延續了上一季的方向,北市國在二○一六下半年安排了七場節目,其中開季音樂會豐富多樣,在首席指揮瞿春泉指揮下,笛子首席賴苡鈞、革胡首席邱應欽擔綱要角,並邀上海民族樂團二胡首席段皚皚演出,還有中國舞蹈家黃豆豆演出由趙季平作曲、舞蹈家本人編創的《莊周夢》。此外幾場或邀請台灣名家,或向前輩作曲家致敬,或與世界音樂對話,豐富多元,令人期待。

延續了上一季的方向,北市國在二○一六下半年安排了七場節目,其中開季音樂會豐富多樣,在首席指揮瞿春泉指揮下,笛子首席賴苡鈞、革胡首席邱應欽擔綱要角,並邀上海民族樂團二胡首席段皚皚演出,還有中國舞蹈家黃豆豆演出由趙季平作曲、舞蹈家本人編創的《莊周夢》。此外幾場或邀請台灣名家,或向前輩作曲家致敬,或與世界音樂對話,豐富多元,令人期待。

臺北市立國樂團(簡稱北市國)本季八月至十二月推出七場節目,內容延續樂團前一季所設定的發展方向,除了聚集了各方音樂名家、跨時空經典作品展演之外,每一場音樂會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特色與主題。

歌與樂共譜慶典之聲

二○一六/一七開季音樂會,由首席指揮瞿春泉領軍。開季演出,北市國推出兩位樂團聲部首席與樂迷見面,笛子首席賴苡鈞演出王以聿二○一二年作品《庫依的愛情》、革胡首席邱應欽演出《莊周夢》。此外樂團也特別邀請上海民族樂團二胡首席段皚皚演出由指揮所編曲的《黃河》二胡協奏曲。音樂會中也將演出前團長鍾耀光二○○八年為北市國所作的《動感飛天》及北市國之前以台北十二區為題所創作的《台北地圖》(選段演出王乙聿〈艋岬〉、巨彥博〈松山先生的流轉〉),帶領聽眾共同回味近年北市國的創作腳步。

北市國自二○○一年起進駐中山堂場館,直到二○一○年才搬移至現址,但仍以中山堂為主要展演舞台。適逢中山堂建館八十周年慶,在這場慶典音樂會中,北市國特別邀請前團長暨指揮陳澄雄客席,並邀香港知名胡琴演奏家辛小紅擔任《長城隨想》胡琴協奏,知名男低音劉月明與台北逢友合唱團、TCO合唱團合作,演出陳能濟依杜甫長篇詩作所創樂曲《兵車行》。這場音樂會的選曲,緊扣中山堂八十年慶,企圖在慶祝之外讓人更深入思考這一建築的意義。歷史建築所乘載的,是眾多真實生命的時間故事,不論是前述的兩首作品,或是姜瑩《絲綢之路》、劉長遠《憶》,這些作品從各種面向,透過音樂探討了時代與情感的連結與省思,正是中山堂八十周年慶最深刻的生日禮。

邀請台灣音樂各界名家一同發聲

開季音樂會之後,北市國推出「臺灣音畫——曾宇謙與北市國」及「旅程」兩場演出。台灣小提琴家曾宇謙生於新北市,五歲習琴,六歲即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二○一五年獲得俄國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二名(首獎從缺),從此聲名大噪。曾宇謙不但琴藝超群,也積極為台灣貢獻才華,今年三月他才與「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共同舉辦了偏鄉教育募款音樂會。在「臺灣音畫」音樂會中,他將演出華人音樂經典名作《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而王乙聿為了紀念爺爺——歌仔戲及北管藝師王屘所創作的《北管印象》,及作曲家鮑元愷所作《臺灣音畫》組曲,也將同時在這場音樂會呈現。

作曲家鮑元愷七次訪問台灣,從一九九六年起歷時四年才完成了《臺灣音畫》組曲,這個八樂章作品描述了玉山日出、安平懷古、宜蘭童謠、恆春鄉愁、泰雅情歌、鹿港廟會、龍山晚鐘與山地節日。原作為交響管絃樂團而作,此次由作曲家得意門生孫光軍改編以國樂團演奏,在傳統韻味的表現上勢必會與原作另有不同巧妙之處。「旅程」音樂會特邀鋼琴家胡瀞云與歌仔戲名伶呂雪鳳,除了演出李哲藝《馬祖世紀風情畫》與《旅程——蔣渭水交響詩》,亦將首演委託張宜蓁創作的《衍祖》。張宜蓁擅長現代即興與古典小提琴,同時也深度研究世界音樂,近年來張宜蓁也受到許多國樂團邀約創作新曲,是台灣作曲界的閃亮新星。這場音樂會亦將在台北場次後至宜蘭巡演。

向前輩致敬是永遠的功課

在台灣的國樂孩子,都演過盧亮輝的曲子,他雖為印尼華僑,為了學習中國音樂,他輾轉到過中國、香港,最後落腳台灣,從一九八六年定居至今,卅個年頭的貢獻並非三言兩語可道盡。在「夢中的臺灣」音樂會中,將演出多首耳熟能詳、甚至是許多國樂人都能背出的作品,如《羽調》、《夏》、《祭樂歡舞》、《鬧花燈》、《冬》,此外也特別邀請有「胡琴女聖手」之稱的馬曉輝擔綱演出胡琴協奏名作《貴妃情》。

一九九五年《貴妃情》在馬曉輝的台北獨奏會進行首演,這次由首演者在此向前輩致敬的時機演出意義不凡。合唱與國樂作品《夢中的臺灣》、《海上桃花源》是盧亮輝寫給台灣的作品,前者已完成多年,但卻是首次演出,究竟盧亮輝夢中的台灣是何風貌?就讓我們一起走入音樂廳一探究竟吧!

提到「舞台巨人」,我們立刻想起彭修文,他的作品在國樂的發展上有著極為關鍵的貢獻。此次北市國以「舞台巨人」為題,邀請由彭修文當年親自培育的北京中央廣播民族樂團合作,一同演出多首彭修文先生的編創作品,除了中廣二胡首席張方鳴演奏《二泉映月》(他亦為此版本當年的首演者),也邀請兩團嗩吶演奏家周藝翔、林子由共同演奏《喜豐收》。音樂會安排有台灣聽眾所熟悉的《豐收鑼鼓》、《秦兵馬俑》,也特地選奏了鮮少在台灣演奏的《第一交響樂——金陵》,這個三樂章的作品是彭修文受香港中樂團委託所作,描寫南京這一古都千年來的歷史傷痕與文化乘載,展現出作曲家思古憫人的情懷與他對未來的光明期待。

一起聽見世界的聲音

排笛或稱排簫,是一種古老的樂器,這種樂器形式出現在中國、歐洲、非洲與南美洲,主要以竹子或蘆荻製作。在「排簫師對抗」這場音樂會裡,將展現出排笛這個樂器在不同音樂文化中的審美與表現。擔任東方排笛代言人的是排笛王子張中立,擔任西方排笛代言人的則是德國籍排笛演奏家Ulrich Herkenhoff,兩人將進行東西方兩位排笛大師的對話。此外,本場指揮顧寶文也將帶來多首樂曲呈現文化對話這一題旨:隋利軍《東北風》與江賜良《颱風》,前者運用中國東北方「二人轉」、「皮影戲」音樂題材,後者為展現馬來西亞音樂風格的大馬華樂作品;作曲家藍程寶所作《粵之歌》,樂曲以廣東的四首民歌《落水天》、《百鳥爭春》、《漁歌》、《號子》爲素材創作,充滿了濃郁的廣東南國風情。

另外,歌曲《茉莉花》現已為舉世聞名的中國歌謠代表,這首歌在十八世紀清乾隆時期透過英國使節團傳到歐洲,十九世紀時浦契尼歌劇《杜蘭朵公主》引用之後《茉莉花》聲名大噪,成為後來歐美想像中國「聲音」的依憑。由劉文金依《茉莉花》所改編創作的同名作品,除了可以從中聽見劉文金的創作特色,更賦予了《茉莉花》的旋律豐富的幻想風格,想想《茉莉花》在世界舞台的流轉,更感覺到這場音樂會中此曲的安排,實在意趣十足!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你不可錯過的北市國強檔

開季音樂會除兩位聲部首席王牌之外,中國浙江出生的知名舞蹈家黃豆豆也特別受邀,演出由趙季平作曲、舞蹈家本人編創的《莊周夢》;這個樂舞作品二○一三年於由香港中樂團委託創作並在香港首演,樂與舞相互結合為兼具莊子哲學思維與藝術審美的唯美之作,值得期待。「臺灣音畫——曾宇謙與TCO」這場,曾宇謙即將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不但是他第一次與北市國的合作,也是他與國樂團的初體驗。

作曲家盧亮輝是國樂界人人尊敬的前輩也是一個國樂老頑童,他的作品親切動人兼具優美內涵,伴隨著每個國樂孩子一同成長。「夢中的臺灣」演出曲目皆為盧亮輝的經典之歌,也是國樂老朋友必點。十二月的「排簫師對抗」中,擔任排笛的Herkenhoff十四歲時與羅馬尼亞排笛大師Gheorghe Zamfir相遇,開始了他的排笛生涯。由於排笛為羅馬尼亞的國樂器,他不僅能充分掌握傳統的羅馬尼亞歌謠風格排笛演奏外,也參與當代音樂的演奏。(廖詩昀)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