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蔡永凱

發表文章 19 篇
  • 最後一位於一九二二年去世的閹伶Alessandro Moreschi。
    特別企畫 Feature

    天籟男聲 跨性別的無限魅力

    假聲男高音的崛起,與「閹伶」的曲目有直接關係。原本為教會服務的「閹伶」,在十七世紀初歌劇興起時,一躍成為娛樂產業中的明星,許多歌劇作曲家紛紛為他們打造華麗詠歎調。十八世紀後閹伶風潮退燒,但在十九世紀後半又掀起對巴洛克的好奇,於是「假聲男高音」順勢崛起,成為當今歐洲樂壇在演出巴洛克聲樂作品時的第一選擇。

    文字|蔡永凱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殷巴爾說:「即使我在巡迴演出中,同一部作品指揮了十幾次,每次都會不一樣,總是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迸出來,彷彿是作曲家在跟我說話。」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新任首席指揮

    殷巴爾 請來音樂會,我會給你快樂的理由

    二○一五年與二○一八年,指揮家殷巴爾兩次與北市交合作,聽眾們都還記憶猶新。二○一九年三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正式宣布由他接任首席指揮,並敲定在二○一九年下半年演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二號交響曲與第四號交響曲,粉絲們歡欣鼓舞。雖然樂迷對殷巴爾的錄音,特別是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灌錄的馬勒全集都不陌生。但能夠讓大師長時間至本地耕耘,卻是難能可貴。在演出前,本刊特別與殷巴爾進行訪談,除了讓聽眾更了解這位碩果僅存的指揮大師,對於指揮、對於作品與對於新任務的看法。

    文字|蔡永凱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尤洛夫斯基
    藝號人物 People 倫敦愛樂管絃樂團首席客座指揮

    尤洛夫斯基 充滿對比、又力求平衡的指揮家

    出身音樂世家,自二○○三年接下倫敦愛樂管絃樂團首席客座指揮一職迄今的尤洛夫斯基,演奏風格濃烈卻不失節制、精細中帶有力道,除了莫斯科音樂院的基礎訓練,還有來自指揮父親與其他音樂學派的影響。此次與倫敦愛樂訪台,他安排了布拉姆斯第二與布魯克納第二號交響曲,一方面藉助於兩位作曲家在十九世紀末美學論爭中的重要性,形成音樂史上有趣的對照,另一方面也可說回顧了指揮與樂團的合作點滴。

    文字|蔡永凱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美籍愛沙尼亞裔指揮家帕佛.賈維
    藝號人物 People

    美籍愛沙尼亞裔指揮家

    出身音樂世家,在其父親、指揮大師尼姆.賈維的薰陶下,帕佛.賈維自然而然地走上指揮的道路,也在世界樂壇受到相當的矚目。十月底他將與蘇黎世管弦樂團首度造訪台灣,曾與許多頂尖樂團合作過的他,在訪談中談到他與各樂團合作的方式:「我常常遇到是,在我給出一些畫面後,不同的樂團會被激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特別是在面對頂尖的樂團時,我試圖不說太多技術性的語彙,因為他們自己有能力去製造出一種獨一無二的聲音。」

    文字|蔡永凱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瑞典指揮大師布隆斯泰特
    藝號人物 People 瑞典指揮大師

    布隆斯泰特 我演奏,是因為我喜歡這些音樂

    雖屆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鑠,風塵僕僕於世界各地這就是指揮大師布隆斯泰特,始終不懈,以令人驚嘆的體力與熱力,散播美好的音樂。擁有古典音樂的高深造詣,他更樂於與樂迷分享,他說:「我演奏是因為我自己喜歡這些音樂,所以我會儘可能地讓我的聽眾喜歡這些音樂。」睽違十二年,他將再度率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造訪台灣,為台灣樂迷帶來精湛樂章。

    文字|蔡永凱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首席指揮瓦格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兩款樂音一次享有 多元曲目驚喜不斷

    甫結束世大運開幕式的表演,表現備受讚賞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馬上緊接著展開新樂季的籌備。一如前幾年的多元豐富,首席指揮瓦格端出德奧經典、法國當代、匈牙利民族風的各色佳餚,而在十一月的美國巡演中,則安排了台灣作曲家趙菁文的新作《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還有德弗札克與柴科夫斯基作品,要讓美國觀眾看見台灣的精采與功力!

    文字|蔡永凱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歌劇導演詹姆斯.羅賓森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歌劇《三部曲》導演

    羅賓森 我的更動,是為了讓觀眾更了解這部作品

    NSO本樂季壓軸歌劇浦契尼《三部曲》,即將在七月演出,特邀現任聖路易歌劇院藝術總監的詹姆斯.羅賓森擔任導演,執導他於二○○二年應紐約市立歌劇院之開季演出的版本。羅賓森說:「要執導浦契尼的歌劇,必須要先了解他想說什麼,並讓這些想法自然地舒展出來。」他強調自己:「不特別追求讓觀眾困惑,所以即使我更動了作品的時空背景,都是為了讓觀眾更加了解作品。」

    文字|蔡永凱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奧斯陸愛樂音樂總監佩特連科
    藝號人物 People 奧斯陸愛樂音樂總監

    佩特連科 微妙平衡裡 讓不同的人得到滿足

    是怎樣的能力與魅力,讓甫過四十歲的瓦西里.佩特連科,超越「年輕」的魔咒,讓比自己年長許多的管絃樂團成員心服口服,讓不止一個頂尖樂團爭取留任音樂總監?在本刊這次難得的專訪中,他在提到曲目時,充滿了年輕指揮家的衝勁與熱情;而提到自己與樂團的發展時,卻又相當務實。在競爭激烈的年代裡,他深知與其去爭取受人關注的特別機會,不如自己想辦法讓每個得到的機會都有特別的成果。這樣的人格特質,或許就是他致勝成功的關鍵。

    文字|蔡永凱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薩替與德布西(見圖)是一生的摯友,但其情誼也讓人如霧裡看花。
    特別企畫 Feature

    先驅者的踅聲, 誰說知音難尋?

    薩替音樂裡的靜態與反覆特性,在廿世紀後半結晶成「極簡主義」的潮流;而他與「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視覺藝術家的合作,跨藝術的理念至今歷久不衰。薩替因其尖銳與不妥協的個性,導致生前的人際關係一再更迭;而其最長久的同盟關係,反而是與受到東方哲學薰陶的約翰.凱吉。從薩替的生平與影響來看,先驅者的確孤獨。但回顧德布西、拉威爾與凱吉等人與他對自己的評價,吾人亦很難斷定,薩替自己是否比別人更了解自己。

    文字|蔡永凱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蕭邦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調性到非調性 歷史之必然?!

    在音樂急速發展的十九世紀,「調性」實受到兩面不同的待遇:一方面,音樂理論家嘗試以人類學、生理學等角度,證明大小調的調性係「自然」的、「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作曲家們卻早已蠢蠢欲動,在或大或小的層面上挑戰這個體系。如蕭邦、李斯特、華格納都有挑戰調性的作品,即使被視為新音樂創始者的荀貝格,其「非調性」時期亦是以漸進的方式所開創。可見廿世紀初的調性瓦解,不僅不能簡化為歷史的斷裂,反而更顯其不得不然之趨勢。

    文字|蔡永凱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首席指揮吉博.瓦格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多元曲目精采名家 小巧歌劇老少通吃

    帶領北市交已經三年的首席指揮吉博.瓦格,此次端出更為自由、天馬行空的曲目,一方面挑戰團員演出者的能力,另一方面當然也考驗他自己與TSO聽眾的情感聯繫。下半年演出以廿世紀曲目居多,多元、台灣少演的曲目,讓聽眾與國際接軌。TSO堅持每年製作歌劇的原則也未因國家戲劇院整修而暫停,將演出奧福的《聰明的女人》,團長陳樹熙表示將結合國內兒童劇團人才,將這部作品打造成大人小孩都願意接觸的演出。

    文字|蔡永凱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法國鋼琴家路易沙達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鋼琴家

    路易沙達 我的音樂,跟著感覺走

    將於三月首度訪台的法國鋼琴家路易沙達,以演奏舒曼與蕭邦作品聞名,身為各大音樂節常客,他將演奏曲目安排比喻為精采的一頓大餐,從前菜到甜點,都須精心設計,但他也說:「對於曲目內容我必須非常仔細地計算,但『感受』則是無法被計算的。」他曾把舒伯特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當作安可曲,讓觀眾多享受了一小時的路易沙達,他說:「我只是跟著我的感覺走。我相信音樂必須要直接的、要自發的,而不是太過算計的。」

    文字|蔡永凱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馬利納爵士
    藝號人物 People 指揮台上的九旬活龍

    馬利納 挑戰,讓我覺得活著

    一襲豔彩條紋襯衫、紅撲撲臉頰滿面笑容、談吐間幽默風趣讓人如沐春風這就是來自英國的九旬指揮大師馬利納爵士!雖然已是耄耋之年,卻依然風塵僕僕應邀到世界各地指揮演出,他說:「只要我還能夠有機會發揮專業,我就會去做。」「挑戰讓我覺得我活著。」走過英國管絃樂團的燦爛歲月,他就是一部英國管絃樂團史!

    文字|蔡永凱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英國指揮家馬利納爵士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馬利納爵士與NSO」

    九旬巨擘 精選曲目展現大師風範

    英國的音樂巨擘、高齡九十一歲的指揮家馬利納爵士,將與NSO合作演出。從老大師挑選的曲目,可以看到他旺盛的企圖心:莫札特《哈夫納交響曲》恢弘不失典雅,正是馬利納之所長;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高雅貴氣,早是大師的錄音名曲;最令人好奇的是舒曼《大提琴協奏曲》,這首曾被認為「無法演奏」的曲子,如何在大師手中點石成金?令人期待!

    文字|蔡永凱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年輕的柴科夫斯基
    焦點專題(二) Focus

    櫃裡的交響曲

    不管生前死後,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同性戀傳聞不曾稍歇,而後世學者更熱中於從其作品中去探索描繪他生前如謎的感情世界。其實柴氏也曾有過異性戀情,甚至曾經結婚,但相較於異性愛情帶給他的不安與焦慮,在同性關係中的他,才真正得以散發創作的熱力,寫出知名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序曲》、《小提琴協奏曲》、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等永銘人心的經典。

    文字|蔡永凱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首席指揮吉博.瓦格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揮灑音符 帶著觀眾去旅行

    帶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進入第三個樂季,首席指揮吉博.瓦格在與樂團更加互相熟悉與信任下,對節目的安排愈見揮灑自如。強調自己的「混合」與「多元」,瓦格在新樂季的曲目安排上,「感覺像是要用音樂帶領大家去旅行」。這個樂季他邀請了多位精采的管樂家,還將製作在國內難得一演的柴科夫斯基歌劇《尤金.奧涅金》,期待這齣大眾不熟但音樂優美的歌劇可以吸引更多樂迷踏入音樂廳。

    文字|蔡永凱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費黛里歐》新版於1814年5月23日在維也納凱特納門劇院首演,終於獲得重視。圖為當時的節目單。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經九年三版本 由黑暗到光明的奮鬥過程

    從一八○五年寫成並首演,歷經一八○六年的第二版,到一八一四年的第三版,貝多芬將鍾愛的法國劇作家布依歌劇劇本《雷歐諾拉或結髮之愛》,精雕修潤為自己唯一的傳世歌劇《費黛里歐》,並留下精采的四首序曲。從慘澹下台到成為德語歌劇的經典劇目,《費黛里歐》的創作與演出史,何嘗又不是與作品的精神一樣,體現著由黑暗到光明的奮鬥過程?

    文字|蔡永凱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指揮家赫比希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英雄」音樂會

    老少英雄同台 共創磅礡結局

    在NSO「英雄」音樂會中,該團桂冠指揮赫比希將以深厚的德奧曲目功力,以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來展現NSO在這幾年來所鍛造出的歌唱性特質,而客座演出的小提琴家哈察特揚則將以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揮灑其超卓琴藝。老少英雄同台,一起鋪展精采磅礡的樂章。

    文字|蔡永凱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作曲家陳其鋼(左,藍衣者)、大提琴家卡普頌(中)與指揮呂紹嘉及樂團在演出後一起謝幕。
    演出評論 Review

    寫意聲響之內外

    陳其鋼《逝去的時光》,聽似傳統,實卻充滿精細地堆疊與安排,匯流傳統與現代。演奏過程中,卡普頌凝神靜氣,持弓穩定,並巧妙地以肩背支持,不經意地發出巨大的呼吸聲響,足見他的戰戰兢兢。在創作抒情寫意的內外,在演奏詮釋的理性與感性之間,皆充分展現出細膩的鋪陳與紮實的訓練。

    文字|蔡永凱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