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歌劇》讓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成為最重要的內容,並且衍生出後續更深刻的觀察與探討。(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讓你與機器人互動的「總體藝術」 《機器人歌劇》 重新思索表演是什麼?

《機器人歌劇》融合了音樂、戲劇,運用科技媒體、視覺藝術、燈光設計、戲劇編舞、實驗音樂、程式設計與互動感應技術,因此以華格納「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概念,擷取「歌劇」作為製作名稱。演出中,機器人演員會與觀眾互動,以霓虹、錄像、煙霧、低頻和干擾雜訊等特效,介入觀眾的空間體驗,而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就是《機器人歌劇》最重要的內容。

《機器人歌劇》融合了音樂、戲劇,運用科技媒體、視覺藝術、燈光設計、戲劇編舞、實驗音樂、程式設計與互動感應技術,因此以華格納「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概念,擷取「歌劇」作為製作名稱。演出中,機器人演員會與觀眾互動,以霓虹、錄像、煙霧、低頻和干擾雜訊等特效,介入觀眾的空間體驗,而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就是《機器人歌劇》最重要的內容。

衛武營藝術祭《機器人歌劇》

11/4~5  19:30   11/5~6  14:30

高雄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INFO  07-7638808

「我們將科技『人性化』的程度有多少?它們有多「了解」我們?我們可以多仰賴機器,以及與它們的合作關係有多少?在一個生活愈來愈由演算法和自動機械運行的時代,以上都是重要的問題。《機器人歌劇》以有時幽默、有時令人困惑、有時令人擔憂的方式反應出來。」這些關於人類與科技關係的議題,是身處於現代的我們正面臨的問題,卻也是來自澳洲的藝術家暨策展人Jeff Khan反覆思考的方向。

以整體藝術為製作的概念

《機器人歌劇》為雪梨當代藝術空間暨策展機構Performance Space總監Jeff Khan所監製,由科技藝術家Wade Marynowsky創作,首演於二○一五年澳洲Liveworks藝術節。由於內容融合了音樂、戲劇等元素,運用了科技媒體、視覺藝術、燈光設計、戲劇編舞、實驗音樂、程式設計與互動感應技術,因此他們以華格納「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概念,擷取「歌劇」作為製作的名稱。

但機器人真的會像歌劇演出一樣歌唱嗎?Jeff Khan卻回答:「以『歌劇』為名,指的是作品的規模及聲景的傳達力量。事實上,它跟傳統歌劇一點也不一樣!」若要找出相似點,那麼立基在音樂的動力,也許是重點之一。《機器人歌劇》有一個非常複雜的電子樂譜,由澳洲聲音藝術家Julian Knowles創作。可以透過機器人的內部或外部播放聲音,並且還會向觀眾說出一些簡短的句子,如Human detected(發現人類)的聲音。Jeff Khan說:「我們設計了一些感應裝置和情境,當觀眾進入場域,它們會掃瞄到人們的移動,從而接近、追隨、跟蹤觀眾。」作品以霓虹、錄像、煙霧、低頻和干擾雜訊等特效,介入觀眾的空間體驗,所以當這些無預期的特效一個個出現時,觀眾的反應很多種,如驚喜、尖叫、歡呼,或是驚嚇。有的兒童觀眾會被嚇哭,但有些小孩卻開心地跟機器人玩起來。

互動  是最重要的內容

「看觀眾選擇怎麼樣參與這個作品總是很有趣的。我不知道有多少像這樣的演出——表演者都是機器,與觀眾自由交流——所以觀眾經常需要一點時間來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所以,『發現』機器人與人們的反應,以及在這過程中學習到它們自己的態度與行為,正是《機器人歌劇》真正的樂趣之一。」Jeff Khan讓整個演出去掉文本,也去掉線性,讓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成為《機器人歌劇》最重要的內容,並且衍生出後續更深刻的觀察與探討。

傳統的劇場製作往往是單向傳遞訊息、帶領觀眾體驗表演藝術,在演後留待觀眾或評論來反應與回饋;然而在《機器人歌劇》中,觀眾對於整體製作或科技(機器人)的好奇心,反而可以直接反應給機器人,並且再為後續的行為做出下一步回應。在此,「到底是誰在控制誰」的發問,成了製作團隊考慮的核心,而藉著《機器人歌劇》,我們也得以重新思考什麼是表演,以及表演的可能性。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