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的聖誕節前夕,兩廳院的「獨奏家系列」,邀請到「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製作演出了俄國大師斯特拉溫斯基的《大兵的故事》,而在兩廳院屆滿卅周年的此時,這個製作將復刻再現樂迷眼前。《大兵的故事》特別之處,在於這是斯特拉溫斯基「仿諷」爵士樂的創作;他在讀過爵士樂樂譜後,以俄國的大兵遇上魔鬼的寓言故事,和作家拉穆茲共同創作了這部綜合「朗讀、演奏與舞蹈」,給三名演員、兩名舞者及八名音樂家(指揮與七重奏)的獨特劇場作品。
2017TIFA 兩廳院經典重現《大兵的故事》
2017/3/3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在和好友克拉夫特(Robert Craft)的對話錄《呈示與發展》Expositions and Developments(1962)當中,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如此說道:
《故事》Histoire原始製作的小本經濟,令我僅能使用少量樂器,但這限制不構成局限,因為我的樂思早已指向獨奏樂器風格。樂器的挑選係受到當時在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件所影響:美國爵士樂的發現……《故事》的合奏團就像爵士樂團一般,每個樂器種類——絃樂、木管、銅管、擊樂——均由最高音和最低音的成員作代表。這些樂器本身亦都出自正統爵士樂,除了低音管以外,我用它來代替薩克斯風……擊樂聲部同樣必須被視為我對爵士樂之熱忱的證明。我從洛桑(Lausanne)的一家音樂商店裡買了這些樂器,在創作時也自己學著演奏……我對爵士樂的知識完全來自樂譜,由於我未曾真正聽過任何爵士樂的演奏,我從當中借用的節奏風格不是根據奏出來的,而是根據寫下來的。然而,我可以想像爵士樂的聲響,或者說我喜歡這麼去想。爵士樂在我的音樂中,無論如何意謂著全新的聲響,而《故事》標誌著我和養育我的俄羅斯管絃學派的最後斷絕……如果每部好的音樂作品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響……那麼《故事》的獨特聲響便是小提琴的刮擦聲和鼓類樂器的標點。
且讓我們藉這番話來認識一下《故事》背後的故事。《故事》指的是《大兵的故事》Histoire du soldat,在風雨飄搖的一九一八年,流亡於瑞士的斯特拉溫斯基和作家拉穆茲(Charles-Ferdinand Ramuz)共同創作的一部綜合「朗讀、演奏與舞蹈」(lue, jouée et dansée),給三名演員、兩名舞者及八名音樂家(指揮與七重奏)的獨特劇場作品。
獨特的語彙 比真實還要真實
一九一○年代末,融合散拍(ragtime)與藍調(blues)等音樂風格的迪西蘭爵士樂(Dixieland),才正走出其發源地紐奧良,流傳至美國各地。此時,遠在大西洋對岸的斯特拉溫斯基,因著指揮家好友安塞美(Ernest Ansermet)至美國巡演時帶回來的爵士樂譜,早早「發現」了爵士樂,並且大受啟發,決定以爵士樂常用之樂器,組成《大兵的故事》合奏團。
迪西蘭爵士樂團包含兩組樂器,一為旋律與即興演奏組,包含小號(或短號)、單簧管與長號(有時亦加入薩克斯風或小提琴)等樂器,另一為節奏與和聲組,包含鋼琴(亦常加入班鳩琴或以之取代)、爵士鼓與蘇沙號(或低音號、或低音提琴)。靠著閱讀樂譜認識爵士樂的斯特拉溫斯基,似乎沒有意識到爵士樂團是像這樣分成「兩組」,反而依自己的觀察,認為爵士樂團的「絃樂、木管、銅管、擊樂,均由最高音和最低音的成員作代表」,也因此安排了小提琴、低音提琴、單簧管、低音管、短號、長號和各式擊樂器組成七重奏,譜寫出《大兵的故事》。兩相比較,除了薩克斯風以低音管代替之外,不知無心或有意,斯特拉溫斯基遺漏了在爵士樂團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鋼琴與班鳩琴。
事實上,除了編制,以及其中一段標註為「散拍」的舞蹈音樂之外,在《大兵的故事》與爵士樂之間,我們找不到太多連結。作曲家「想像」的爵士樂聲響,其實主要還是根源於養育他的「俄羅斯管絃學派」,以及他充滿個人風格的獨特音樂語彙,例如:不規律的拍號變化、複調性、複節奏、不斷反覆變化的特定動機與頑固低音的使用等等。這樣的獨特語彙,造就某種以「仿諷」(parody)為本質的藝術,且斯特拉溫斯基總能用他非凡的能力,精準地挑選出受仿諷之對象最核心的風格細節。在《大兵的故事》裡,不論是進行曲、聖詠、華爾茲、探戈或散拍,我們很難找到哪兩個連續的小節,可以被拿來作為其所屬樂曲類型的範本;然而,斯特拉溫斯基的版本,聽來卻總是比「真的」東西還要更真實。
俄國仿諷寓言 埋藏音樂的元素
《大兵的故事》本身的故事,是個同樣深具仿諷意味的俄國寓言。俄國士兵約瑟夫(Joseph)揹著行囊往向故鄉行進(〈大兵進行曲Marche du soldat〉)。他在溪畔休息,並從行囊中翻找出一支便宜的小提琴。他拉起琴來(〈溪畔的曲調Air au bord du ruisseau〉)。假扮成老人的魔鬼從他身後現身,要求約瑟夫將小提琴賣給他。約瑟夫起先拒絕,但在魔鬼拿出一本蘊藏無限財富的魔法書,表示欲以之作為交換後,約瑟夫終於被說服。魔鬼要求約瑟夫和他一起回家,讓他可以教約瑟夫讀魔法書,而約瑟夫教他拉小提琴。在魔鬼向約瑟夫描述未來他將過著多麼奢華的生活後,約瑟夫答應了。三天過後,魔鬼帶約瑟夫回到他的故鄉(〈大兵進行曲〉再現)。
回到故鄉的約瑟夫,發現人們不知怎地紛紛閃避。來到未婚妻的住處,見到的卻是她和她的丈夫與孩子們。原來,與魔鬼相處的短短三天,竟等於故鄉的三年,而故鄉的人們誤以為他是鬼魂(〈田園曲Pastorale〉)。此時,打扮成牛販的魔鬼來到約瑟夫面前,安慰他並提醒他別忘了魔法書的力量。約瑟夫開始做起生意,有了來自魔法書的知識,他快速積累大量財富。很快地,他意識到這些物質財富毫無意義,他想要的是他從前擁有的(〈溪畔的曲調〉再現):窮人們雖然在物質財富方面兩手空空,但論及幸福時,卻擁有一切。他焦躁地想從書中找到答案,卻什麼也找不到。
魔鬼再度現身,這回喬裝成一位賣東西的老婦人。他一一拿出原本在約瑟夫行囊內的東西,想賣給約瑟夫。約瑟夫起先不感興趣,直到魔鬼拿出了那把小提琴。約瑟夫眼睛一亮,試著將琴買下來。魔鬼將小提琴交給約瑟夫,他試了試,卻無法拉出聲音來(〈溪畔的曲調〉再現)。約瑟夫猛力拋開小提琴,並撕毀魔法書。
約瑟夫離開故鄉,四處流浪(〈大兵進行曲〉再現)。他來到另一國度。客棧裡,他聽聞國王的女兒病了,誰要治好她的病,誰就能娶她為妻。約瑟夫來到皇宮大門前,要求晉見(〈皇室進行曲Marche royale〉)。皇宮裡,約瑟夫發現假冒小提琴名家的魔鬼已經在這裡。約瑟夫翻了幾張撲克牌,發現全是紅心,因此信心十足。魔鬼突然現身,將小提琴擺在胸前以嘲笑約瑟夫。說書人提醒約瑟夫,說他之所以受控於魔鬼,是因為仍持有魔鬼的錢,唯有透過牌局將所有錢輸給魔鬼,方能重獲自由。
計畫生效,魔鬼倒下,約瑟夫自由了。他奪回小提琴並且拉起琴來(〈小音樂會Petit concert〉);拉著琴進入公主臥房的約瑟夫,奇蹟似地以音樂治癒了公主,隨後兩人跳起舞來(〈三段舞蹈:探戈、華爾茲、散拍Trois danses: Tango / Valse / Ragtime〉)。約瑟夫與公主相擁。魔鬼到臨,第一次以真面目示人。為保護公主,約瑟夫再度拉起琴來(〈魔鬼之舞Danse du diable〉)。無法抗拒音樂的魔鬼,扭著跳著直至耗竭倒地。大兵和公主擺脫魔鬼,再次相擁(〈小聖詠Petit choral〉)。魔鬼警告他們:約瑟夫若離開這城堡,便將重新落入魔鬼手中(〈魔鬼之歌Couplets du diable〉)。說書人道出故事的寓意(〈大聖詠Grand choral〉):「莫要在現擁有的之外又強求曾擁有的;你無權同享現在的你和過去的你。無人得以全部擁有,那是禁忌。你必須學會選擇。一項快樂事物便是每項快樂事物;兩項,就如同什麼都不存在。」
某日,公主央求約瑟夫帶她回他的故鄉探望他母親。跨越邊境的同時,約瑟夫欲回頭找他的新娘,然而,等著他的卻是魔鬼(〈魔鬼的凱旋進行曲Marche triomphale du di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