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運用錄影、音效形塑出克莉絲汀身處的環境、感官上的變化與情感的流動。(Stephen Cummiskey 攝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攝」入文本的溫柔——凱蒂.米契爾/即將上場

舞台幻覺的融入與解構

凱蒂.米契爾眼中的《茱莉小姐》

對凱蒂.米契爾而言,大部分《茱莉小姐》的舞台詮釋都客觀地鋪展三名角色之間的關係,把焦點放在兩名主角的階級落差之上,而她卻想深入刻劃個人主觀意識,以突顯劇中的親密氛圍。在米契爾的改編版本中,被史特林堡形容成「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的克利絲汀不再是個無關緊要的女配角,反而成為一個瀕臨崩潰邊緣的脆弱主體。她帶領觀眾一步步發現自己未婚夫與女主人之間的情愛糾葛,邀請他們融入衝突的核心,成為愕然無聲的目擊者。

對凱蒂.米契爾而言,大部分《茱莉小姐》的舞台詮釋都客觀地鋪展三名角色之間的關係,把焦點放在兩名主角的階級落差之上,而她卻想深入刻劃個人主觀意識,以突顯劇中的親密氛圍。在米契爾的改編版本中,被史特林堡形容成「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的克利絲汀不再是個無關緊要的女配角,反而成為一個瀕臨崩潰邊緣的脆弱主體。她帶領觀眾一步步發現自己未婚夫與女主人之間的情愛糾葛,邀請他們融入衝突的核心,成為愕然無聲的目擊者。

2017TIFA凱蒂.米契爾x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茱莉小姐》

4/28~29  19:30

4/30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近十年來,凱蒂.米契爾以多媒體劇場風靡歐陸表演藝術界,成為萬眾矚目的當代導演。她創造出一系列深受好評的劇場、歌劇與裝置作品,賦予經典全新的生命。米契爾曾在牛津大學研讀文學,之後又前往東歐向知名導演請益。回到英國後,她不但成立劇團「鞋帶上的經典」(Classics on a Shoestring),更受邀至各大國立劇院擔任客座導演。然而,某些倚重文學性的英國劇評卻不苟同她的舞台實驗,讓她逐漸將事業重心移往德國。

與影像設計里歐.華納(Leo Warner)的合作,使她融合劇場表演與錄像藝術,確立了她獨樹一格的美學風格。米契爾的影像運用並不著重視覺效果,而從文本分析出發,細膩刻劃出劇中時空背景的氛圍、角色的隱含動機與內心深處的情感。對她而言,影像可以使觀眾感受到表演的細節,也可以打破線性時間,鋪展同時進展的敘事內容。她細膩入微的影像運用呈現出角色的主觀意識,讓觀眾察覺外在環境對於個人內在所造成的波動。

以配角觀點出發的全新演繹

首演於二○一○年的《茱莉小姐》是米契爾與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首次合作。選擇史特林堡的經典劇作,米契爾一方面希望用當代手法重新塑造十九世紀自然主義的風格,另一方面她則想藉由女性意識的探索,影射父權社會的崩毀,如她所言:「劇中的兩位女性——茱莉與克莉絲汀——都是被父權社會綁架的人質,這種社會不只壓抑女性,也因自身的盲目而走向衰亡。」(註1)為了推翻原作對於女性的蔑視與詆毀,米契爾的改編聚焦在劇中的廚娘——克莉絲汀——身上。對她而言,大部分《茱莉小姐》的舞台詮釋都客觀地鋪展三名角色之間的關係,把焦點放在兩名主角的階級落差之上。而她卻想深入刻劃個人主觀意識,以突顯劇中的親密氛圍。在米契爾的改編版本中,被史特林堡形容成「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的克利絲汀不再是個無關緊要的女配角,反而成為一個瀕臨崩潰邊緣的脆弱主體。她帶領觀眾一步步發現自己未婚夫與女主人之間的情愛糾葛,邀請他們融入衝突的核心,成為愕然無聲的目擊者。

米契爾的改編以畫面為主,只保留原著三分之一的內容。她從克莉絲汀的視角出發,依照史特林堡的舞台指示勾勒出一系列的分鏡圖。對她來說,「安靜且精準的意象遠比動作本身更令人印象深刻,例如觀眾是透過從門縫中偷看的克莉絲汀,看見約翰把金絲雀的頭切掉。攝影機讓他們成為一種有預知能力的偷窺者。克莉絲汀無法迴避眼前的殘忍景象,觀眾則跟著她一起牽連到這場悲劇之中。」(註2)此外,她還引用了丹麥女作家克莉絲坦森的詩作,用來表達克莉絲汀對於存在感到的憂傷。以女性角度出發,米契爾成功地為克莉絲汀翻案,打造出一個完全對立於強勢大小姐的女性形象。她用極簡的風格、感性的角度重新挖掘出史特林堡劇本中的悲劇性。

層次分明的劇場效果

米契爾與舞台設計 Alex Eales以寫實的風格、層次分明的空間感將《茱莉小姐》的舞台變作一個內景攝影棚:上方的巨大銀幕、被切分為廚房、穿堂、房間的室內場景、前方的長桌、右方的配音室。在昏暗的燈光下,演員們穿梭在具有十九世紀鄉村風格的房屋之中。然而,主要的戲劇場景都被隔離在舞台深處,彷彿變成了一種從遠處傳來的模糊回聲。導演運用錄影、音效形塑出克莉絲汀身處的環境、感官上的變化與情感的流動。舞台上,三名攝影師現場拍攝角色的一舉一動。無論是她的日常動作、手的姿態、臉部表情、眼神流轉、甚至是她的沉默,所有細微的情緒變化都在銀幕上變得格外清晰(註3)。

此外,兩名配音人員和一名大提琴手也配合影像作出即時音效與配樂:廚具碰撞的聲響、流水聲、剁肉時的悶響等。導演對聲音的處理不但營造出克莉絲汀生活上的枯燥與她內心的封閉,也刻劃出女性細膩的感性世界。九名表演者與技術人員的精準執行與彼此的合作無間,成就了《茱莉小姐》精采的場面調度。舞台上的所有人員宛如一個管絃樂團,在相異的舞台空間鋪展敘事內容,創造出一場如舞蹈般的影像流動。

矛盾卻毫無衝突的觀感體驗

米契爾富有電影感的劇場表現手法不僅豐富了舞台意象,更營造出截然不同的劇場體驗。隨著劇情發展,觀眾除了感受到克莉絲汀遭受屈辱而又無法反抗的無奈,也目睹了舞台上所有幻覺被製造的過程。的確,米契爾刻意交融兩種互相衝突的元素,營造它們之間微妙的平衡。對她來說,舞台上的技術與詩意一定得要相互呼應。舞台建構上,她突顯出內外空間的反差,讓意象徘徊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每一位表演者都身兼詮釋角色與技術執行兩項任務,恣意地在劇情中跳進跳出。影像與舞台的同步敘事則造成了一種真實效應,讓觀者覺得既親密又有距離感。徘徊在角色的主觀意識與舞台的客觀現實之間,觀眾一點都不會覺得矛盾。他既像是個潛入他人思緒的偷窺者,又像是個冷眼旁觀的目擊者。這種融入又疏離的感官體驗不僅讓他深刻體會劇中的悲劇性,更使他感受到劇場虛實交錯的奇幻魅力。

註:

  1. Katie Mitchell, « La Subjectivité comme expérience dramatique », entretien avec Marie-Emmanuelle Galfré in La Terrasse n°207, 2 mars 2013.
  2. 同上。
  3. 劇中,克莉絲汀分別由三名女演員輪流扮演:一位負責主要的舞台演出、另一位則是旁白、最後一位擔任她的手部特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