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比是美國廿世紀後半最知名的劇作家,《誰怕吳爾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被搬上舞台無數次,近期發生了波特蘭的一個小劇院想製作此劇卻被阿爾比遺產執行人拒絕,因為該製作想用黑人演員詮釋劇中「尼克」一角,但與原劇設定相違。而去年才辭世的阿爾比也在遺囑中要求銷毀其所有未定稿,到底劇作家的遺願是否絕對不可違?眼下還真是個棘手難題……
劇作家的遺願是不是絕對不可違背的聖旨?如果碰到會影響未來的藝術詮釋和評價的狀況,應該如何取捨?最近兩個有關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的消息,突顯了這個問題的棘手處。
西岸波特蘭的一個小劇院,想要演出阿爾比的《誰怕吳爾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是阿爾比遺產執行人不准,原因是這個製作選了一個黑人演員演其中的角色尼克(Nick)。
阿爾比會反對嗎?
出生於一九二八年的阿爾比是美國廿世紀後半最知名的劇作家,《誰怕吳爾芙?》則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一九六三年首演即獲東尼獎,同年的普立茲獎評委要給他戲劇獎,但給獎單位哥倫比亞大學以其內容「不倫」為由拒絕,讓此戲聲名更盛,至今已有四個百老匯製作,最近的一個並獲二○一二劇季的東尼復排獎,一部由伊麗莎白.泰勒和理察.波頓演的電影,以及不計其數的地區性演出。
《誰怕》只有四個角色,在一個新格蘭的大學城裡,四十多歲的歷史系教授和他的太太(校長女兒),邀請新聘的年輕生物學教授和他的太太,深夜到家裡做客。但客人很快就發現,他們不但是主人脣槍舌劍彼此傷害的觀眾,自己也成了箭靶。
尼克就是生物學教授,阿爾比筆下描寫的他有著一頭金髮,運動員身材,因此讓女主人瑪莎(Martha)注意到他。遺產執行人指出,黑人演員與這個描寫不相符,而且阿爾比生前也提過,在劇情發生的一九五○年代,黑白聯姻還不多見,劇中人不可能不提及。
這是無可辯駁的正當理由,但是二○○二年奧瑞岡莎士比亞節的一個製作裡,就由黑人演員飾演瑪莎一角,當時阿爾比還在世,而他的一貫做法是演員導演都要經他同意,似乎他並不是完全反對非傳統的選角。
時代變遷,劇作家的堅持怎麼辦?
劇作家維護其作品呈現的權利,沒有人會質疑,只是白紙黑字的劇本,還不能算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只有活生生的演出,才能體現其真髓,而這個過程,自然有導演和演員詮釋的空間。不同劇作家對過程參與的深淺度有別,然而只要還在世,多少總有溝通協調的可能,就算說服不了作者,也是心安理得。一旦作者過世,其產權繼承人成了把關者,他們對劇作家意旨的了解與詮釋,會不會愈趨保守以至僵化,就成了問題。劇場界皆知,貝克特產權繼承者延續作者的習慣,對詮釋手法管制甚嚴,時不時引來抱怨。
更甚一層,外在社會的改變,有時會產生劇作家生前未見的問題。像有色演員來演傳統白人的角色,是劇場界這幾年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這涉及有色演員的工作機會,及劇場是否可藉此傳達平權的含義,層面很複雜。去年才辭世的阿爾比,對此不會無所聽聞,只是接下來恐怕會有更多類似的要求,如何保持藝術可信度,又能創造更豐富的詮釋,就要考驗其後人了。
不過在此前,他們馬上要決定的是另一個問題。是否遵行阿爾比的遺囑銷毀其所有未定稿。這個要求不算不尋常,如果創作者本人不願讓未完成的作品曝光,大部分人都同意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當然藝術史上也有遺產執行人未遵行的前例,最著名的就是卡夫卡。雖然也有學者從歷史的角度提出,未完成作品對後人研究創作過程往往提供寶貴的例證。創作者如果不想像海明威或張愛玲那樣,二流遺作一再問世,就得在生前做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