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伊里亞德》的維列特劇院外觀。(羅仕龍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改編希臘史詩《伊里亞德》 法國受刑人演出搬上劇院舞台

巴黎維列特劇院在五月上旬推出一檔很特殊的作品《伊里亞德》,改編自同名荷馬史詩,特殊之處在於,這是由六名受刑人、八名專業演員與一名伊朗籍女歌手演出的製作,幾乎所有參與演出的受刑人都從沒進過劇場看戲,但他們充滿能量的演出卻不比專業演員遜色。導演賈克莫尼表示,該劇演出體現「尊重、榮譽、自豪」的精神,這對受刑人而言是珍貴的價值,不回頭去看每個人的過去,而重新去發現一個人,以及他人性的一面。。

巴黎維列特劇院在五月上旬推出一檔很特殊的作品《伊里亞德》,改編自同名荷馬史詩,特殊之處在於,這是由六名受刑人、八名專業演員與一名伊朗籍女歌手演出的製作,幾乎所有參與演出的受刑人都從沒進過劇場看戲,但他們充滿能量的演出卻不比專業演員遜色。導演賈克莫尼表示,該劇演出體現「尊重、榮譽、自豪」的精神,這對受刑人而言是珍貴的價值,不回頭去看每個人的過去,而重新去發現一個人,以及他人性的一面。。

今年五月上旬,正當全法國沉浸在緊張的總統大選氣氛之中時,巴黎維列特(Paris-Villette)劇院推出一齣極為罕見的售票演出,其中將近一半演員是大巴黎地區莫雄廓南(Maux-Chauconin)監獄的受刑人。

受刑人演出的希臘悲劇

演出內容取自同名荷馬史詩《伊里亞德》Iliade,敘述特洛伊戰爭與希臘城邦之間的衝突,以主角阿葛曼儂的經歷為主軸,由「特拉馬」(Trama,字面上兼有「策劃」tramer與「戲劇」drama兩字含義)劇團的巴里寇(Alessandro Baricco)改編為劇本,賈克莫尼(Luca Giacomoni)導演。全劇分為十個段落,分十天演完,每晚演出一段,長度各約一小時。參與演出的包括六名長期徒刑受刑人、八名專業演員(其中有三位是過去曾於此服刑但現已出獄者),及一名伊朗籍女歌手。幾乎所有參與演出的受刑人都從沒進過劇場看戲,但他們充滿能量的演出卻不比專業演員遜色。演出大獲成功,不但每場演出票券售罄,而且有許多觀眾登記候補名單,只為一睹這次難得的演出。

《伊里亞德》並非一般在監獄內舉行的文化表演活動,而是一齣概念完整的劇場製作,既比照一般戲劇製作編列預算,也有活動贊助與合作夥伴。排練期間長達九個月,每週排練兩次,且每位參與演出的受刑人都可領取演出酬勞。

整齣製作的構想來自穆絲卡莉(Irène Muscari)女士,她是大巴黎塞納馬恩(Seine-et-Marne)地區「安置與緩刑獄政事務局」(SPIP)的文化活動協調人。位於該地區的莫雄廓南監獄目前共收容有九百五十名受刑人。二○一五年底巴黎巴塔克蘭劇院恐襲事件後,穆絲卡莉便有意製作一齣與暴力題材相關的戲劇。接受委託的導演賈克莫尼說,之所以選擇《伊里亞德》,主要是因為它融合人性的各種衝突與激情,並且呈現出世人對戰爭的疑惑:為什麼人人遵守規範,但戰爭仍無可避免爆發?

此外,導演也坦言,《伊里亞德》的演出體現「尊重、榮譽、自豪」的精神,這對受刑人而言是珍貴的價值。維列特劇院總監達森薇爾(Valérie Dassonville)女士認為,史詩《伊里亞德》說的是一個群體的故事,而不僅是個別英雄。她指出,導演希望藉由一群始終活在社會眼光之下、接受社會大眾論斷的受刑人演出,來強調人性之所以為人性的美好。她說,導演與其他演員並不打算知道這些獄中演出夥伴是因為什麼原因而被監禁;受刑人的過去各自不同,而導演與演員們更希望暫時將恐懼與疑慮暫時擱置,重新去發現一個人,以及他人性的一面。

《伊里亞德》旅程持續中……

二○一六年一月,第一版《伊里亞德》在巴黎維列特劇院「面對面」藝術節演出。長度僅有卅分鐘,但賈克莫尼卻見到現場觀眾感動落淚,甚至互相擁抱,使他印象深刻。雖然排練的過程遭遇各種經費、人力等困難,但他終於發展完成現在的完整版本。

法國報刊《廿分鐘》訪問了幾位參與演出的受刑人。其中一位表示,起初他只把參加活動當成打發時間的方式之一,漸漸才發現這不只是背書,而是要把一個故事活生生地演給觀眾看。另外一位受刑人表示,演出讓他有掙脫現狀的感覺,彷彿不再置身獄所之中,而是進入另一個角色的生命。

五月演出過後,有三名受刑人服刑屆滿出獄,迎向人生的新旅程。但《伊里亞德》的旅程還沒結束。九月起,《伊里亞德》將再度搬上舞台重演,甚至可能巡演法國或外國。或許就像穆絲卡莉接受《人道報》訪問時所說的:《伊里亞德》的戲劇演出,正是一段從美學層面美感過渡到倫理層次美感的過程。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