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妮絲(Chris Dunlop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女高音

迪.妮絲 為你我而唱的歌劇女伶

生於澳洲、在美國學習與發展歌唱事業的迪.妮絲,是難以用單一頭銜形容的女高音,她以優異天賦征服歌劇舞台,卻也曾以主持人身分獲得艾美獎最佳兒少系列節目獎項,還參與過電影《人魔》;從小螢幕到大銀幕,從大銀幕再到鏡框舞台,迪.妮絲每一步都帶著這樣的信念:「我深深覺得,音樂家有義務要讓我們所做的一切能夠觸及與感染大眾。」

生於澳洲、在美國學習與發展歌唱事業的迪.妮絲,是難以用單一頭銜形容的女高音,她以優異天賦征服歌劇舞台,卻也曾以主持人身分獲得艾美獎最佳兒少系列節目獎項,還參與過電影《人魔》;從小螢幕到大銀幕,從大銀幕再到鏡框舞台,迪.妮絲每一步都帶著這樣的信念:「我深深覺得,音樂家有義務要讓我們所做的一切能夠觸及與感染大眾。」

2018TIFA 女高音迪.妮絲與琉森節慶絃樂團

「從莫札特到百老匯」

3/13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澳洲十號電視台的當家節目“Studio 10”正介紹著二○一八年初雪梨歌劇院全新製作的《風流寡婦》。女主角迪.妮絲(Danielle de Niese)坐在主持群中央,時而環顧所有人,時而低頭思索回答。這位被《紐約時報雜誌》(《紐時》週日刊物)稱作「歌劇界最酷的女高音」面對鏡頭,不僅神情、肢體大方自然,更可以說對電視節目的節奏極為嫻熟,整段訪談彷彿都由她掌握。

這或許是她的天分,但其實亦為她投注許多心力的結果。九歲那年,她參加澳洲電視台的選秀節目“Young Talent Time”,最後以演唱惠妮.休斯頓的歌曲成為節目史上最年輕的冠軍。從當年的影片中可見,迪.妮絲一手拿著麥克風,一手揮舞著手勢,專注的眼神與亮麗的鮮黃連身裙同在燈光下閃動,其風采讓人完全忘卻這是一個小孩在參加比賽。

正是如此出眾的肢體表現融合著情感豐沛的歌聲,使她一踏入競爭激烈的歌劇舞台,就留下了難以取代的風格。二○○五年,她在葛林德伯恩音樂節(Glyndebourne Opera Festival)演出韓德爾《凱撒大帝》時,導演要求她加入大量的舞蹈,讓克蕾奧佩特拉(Cleopatra)的內在野心透過花腔與動作充分具象化,迪.妮絲當年成功演出了這個角色,不僅讓她很快地成為各報樂評焦點,也成為備受歌劇迷期待的聲樂明星之一。

多重文化交織的靈魂

迪.妮絲的雙親為斯里蘭卡伯格人(Burghers,歐裔斯里蘭卡人),母語皆為英語,在一九六○年代英國軍隊退出斯里蘭卡後,兩人分別來到澳洲,進而相識、成家,生下兩個孩子(迪.妮絲與弟弟)。迪.妮絲這樣形容自己的身世:「斯里蘭卡人的養育方式讓我學會熱愛、看重工作,而澳洲生活給我的是一種『一切都可能達成』的信念,於是我能夠不斷『做夢』,並且相信透過很多努力就能追求到夢想。」

一九九○年,迪.妮絲十一歲時,全家遷居至洛杉磯,迪.妮絲因此得以進入訓練天才兒童著名的「柯爾本音樂院」(Colburn School of Music)就讀。在柯爾本的學習,除了接受最紮實的古典樂訓練,她也修習了許多其他專業,像是爵士、踢踏舞等課程,使得當她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歌劇演唱家時,便有了和其他歌手相當不同的起跑點。

洛杉磯是許多演員的夢想之境,也是迪.妮絲實踐她「什麼都可能達成」的夢想地。迪.妮絲在音樂院上課外,還參加了電視節目“L.A. Kids”的演出,並從最初身為演出嘉賓,到晉身為主持人,最後拿下第四十八屆洛杉磯地區艾美獎最佳兒少系列節目獎項。

十八歲,她來到美國東岸,進入曼尼斯音樂院。大一參加系上的歌劇《費加洛婚禮》徵選,便拿下了蘇珊娜一角。其實,當時並沒有人看好她,甚至她自己也不抱任何期待,因為按照往例,大一新生是不會拿到這樣的角色的,她看到名單後,還特別跑去辦公室確認是否有誤。結果是,如同蘇珊娜在劇中扮演扭轉全局的角色,迪.妮絲打破了大家的想像,以最資淺之姿挑負大樑。

同年,她同時參與了大都會歌劇院由名導強納森.米勒(J. Miller)籌備的全新製作《費加洛的婚禮》之芭芭莉娜(Barbarina)角色徵選與「大都會歌劇院青年藝術家發展計畫」(Lindemann Young Artist Development Program)徵選。前者獲選後將與多位一線聲樂家,如弗萊明、特菲爾等大師合作演出,但對十八歲的迪.妮絲而言,這機會就像遙遠星光,醒目卻難以企及;後者,則恐礙於她年紀不足,無法參與一般要進入「青年計畫」須經過的「大都會歌劇院議會徵選」(至今最低年齡限制仍為廿歲)。試唱會後,迪.妮絲收到了這樣的通知:劇院對她擔任芭芭莉娜一角頗為期待,但還不太確定她是否適合參與青年計畫。不過,迪.妮絲的努力最終讓她兩者都夢想成真,她再一次以最年輕之姿獲得殊榮。

在初次參與了職業製作到二○○五年以克蕾奧佩特拉驚豔樂壇之間,她數度赴歐學習語言,專攻法文與義大利文。意外地是,她還參與了電影《人魔》Hannibal的拍攝。片中一段在歌劇院的場景,安排了多位女高音登台演出,迪.妮絲擔綱劇中戲碼的女主角,並演唱這部電影著名的二重唱〈凝視我心Vide Cor Meum〉。

其實,迪.妮絲決定在繁重的歌劇演唱訓練與演出行程中,帶著音樂專業參與電視、電影演出,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她一直有這樣的體悟:「卅年前我們可能會聽到很多人問:你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但現在已經沒有人這樣問了,因為現在大家什麼音樂都聽。我希望古典音樂能成為那個答案裡很重要的一環,我不希望它被關在一道玻璃門外。」

外顯活力下的深思

從小螢幕到大銀幕,從大銀幕再到鏡框舞台,迪.妮絲每一步都帶著這樣的信念:「我深深覺得,音樂家有義務要讓我們所做的一切能夠觸及與感染大眾。」

二○○五年在葛林德伯恩的演出和大家分享了她獨特的韓德爾後,她於二○○八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時,繼續聚焦韓德爾,「韓德爾大概是我的第一個愛」。相較於巴洛克歌劇或詠歎調在唱片市場上的顧慮,多數女歌手常以十九世紀的美聲詠歎調出發試驗水溫,迪.妮絲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聲音特質,且她著迷於演唱韓德爾時,能自由調整裝飾音的空間,「這樣每次演唱同一角色,都能夠重新詮釋。」如此持續的熱情和計畫,是她相信古樂一定能打動現代聽眾的心意。

隔年第二張個人專輯聚焦莫札特,同樣以自己最擅長的角色去改變普羅大眾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我想很多人會認為莫札特是非常嚴肅,需要慎重以對的作曲家,但他其實有非常好笑的一面,像是《費加洛》中的芭芭莉娜便完全表現了這個特色,我自己在詮釋時,特別喜歡呈現出這個面向。這是莫札特音樂的精髓。」二○○九年,迪.妮絲帶著莫札特重返大都會歌劇院,但這次不是飾演芭芭莉娜,而是費加洛的未婚妻蘇珊娜,以更多發揮篇幅,分享自己的觀點。

隨著她陸續登上世界各大歌劇院殿堂:荷蘭國立歌劇院、倫敦皇家歌劇院、漢堡歌劇院、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圖林歌劇院、雪梨歌劇院,演出劇目從韓德爾延伸至董尼采第(《帕斯夸雷先生》)、拉威爾(《兒童與魔法》)、斯特拉溫斯基(《浪子的一生》)等,頻繁的音樂邀約帶給她的,不是日益更加走入菁英圈子,而是更加走入群眾,蘊含出一種更為真摯、親民的氣質。

BBC電視台第四頻道在二○一○年播映的紀錄片《天后日記》,捕捉了迪.妮絲從準備葛林德伯恩重演《凱薩大帝》,到登上大都會歌劇院演出蘇珊娜期間的心情。其中一幕她在對學生們介紹《費加洛的婚禮》時,不僅直接演唱了一首詠歎調,更分享了自己心愛的偶像與當時準備首演前的生活,最後她與學生於劇院大廳合照,置身於高中生之中,彷彿就像鄰家的姊姊一般。

迪.妮絲在二○一七年再度與BBC合作,開始製作一系列紀錄片,主題為介紹數百年來被音樂史忽略的女性作曲家及其作品,她積極投入推廣的心情,不免令人想起伯恩斯坦在上個世紀所完成的「年輕人的音樂會」系列節目,洋溢著讓古典音樂再次成為人們日常風景的企圖。她目前也與「王子信託基金會」(Prince’s Trust)與多家慈善機構共同關注青少年問題,「我想讓許多年輕女孩知道,無論她們是什麼背景,都有機會成為某個領域最頂尖的人才。」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79年出生於澳洲墨爾本,11歲時全家搬遷至洛杉磯,迪.妮絲進入音樂名校柯爾本音樂院(Colburn School of Music)接受聲樂訓練。

◎ 大學就讀於曼尼斯音樂院,19歲即獲選參與大都會歌劇院《費加洛的婚禮》演出,擔綱芭芭莉娜一角,並同時入選「大都會歌劇院青年藝術家發展計畫」。

◎ 2001年參與電影《人魔》演出,演唱著名電影歌曲〈凝視我心Vide Cor Meum〉。

◎ 2005年以詮釋韓德爾歌劇《凱薩大帝》中克蕾奧佩特拉一角驚豔樂壇,各大歌劇院開始爭相邀演。

◎ 2010年,BBC電視台為其拍攝紀錄片《天后日記》,揭露歌劇女伶的日常,2017年雙方再度合作,開始製作一系列介紹女性音樂家之紀錄片。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