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三輪車」的基爾柏恩地區的社區劇院,歷經整修後重新開幕,並重新更名為「窯劇場」。在藝術總監茵度.茹貝辛翰領軍這六年來,劇院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整修後的劇院除了硬體升級,對茹貝辛翰來說,翻新及更名是一個擴大觀眾群的機會,她希望窯劇場奠定其地位,成為地區上最為熱門的觀戲場所。
位於倫敦西北區倫敦基爾柏恩(Kilburn)的當地社區劇院,在歷經兩年的整修後,於上月重新開幕。不過,煥然一新的不只是硬體設備,原名為「三輪車」(Tricycle Theatre)的劇院,也正式更名為「窯劇場」(Kiln Theatre)。
六年前,甫接下藝術總監一職的茵度.茹貝辛翰(Indhu Rubasingham)才剛上任;某天,她跟著觀眾走進當時的三輪車劇院,卻見走在她前方的一個男人和小孩,踏入觀眾席不久,便隨即調頭離開、一去不返。茹貝辛翰說:「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他們看起來有些害怕。」因此,她許下心願,想要把這個倫敦北部的表演場地變成一個開放、包容、溫馨的空間,不僅服務當地社區民眾,也將製作與呈現世界級的戲劇作品。
說故事的政治劇場 改名擴大吸引觀眾群
尼可拉斯.肯特(Nicolas Kent)是茹貝辛翰接任前的藝術總監,他將三輪車塑造成以政治劇場為主的劇院,製作包括逐字劇場(verbatim)、法庭戲劇(tribunal plays)等根據口頭實證進行調查的作品。茹貝辛翰自己所定義的政治劇場則不太一樣:「我的政治是『故事 』優先,這包含來自沒有展演平台的人物與他們的故事,那些我們可能不小心忽略的故事。我致力於透過不同視角向世界展示這些作品。」過去六年,在茹貝辛翰的帶領下,三輪車劇院製作了三齣轉往西區劇院(West End)的作品,拿下兩個奧立佛獎,獲得一項自由人權獎(Liberty Human Rights award),並策劃了「小心間隔」方案(Mind the Gap programme)協助與指導上百名在倫敦的青少年難民。如今,在兩年七百萬英鎊的改建翻新後,三輪車已不復存在,茹貝辛翰帶著團隊,在北倫敦舊址打造新劇院:窯劇場。
關於劇院更名,茹貝辛翰解釋因為“Kiln” 和地區名“Kilburn”在拼字上具有關聯性,而字義上,窯(Kiln)與世界各地的文化有密切關係:「它是以高溫烹煮食物的器材,我們再延伸聯想到融化/合材料的鍋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茹貝辛翰希望窯劇場奠定其地位,成為地區上最為熱門的觀戲場所,她認為:「愛我們的創作者與觀眾不會因為我們改名了就不來。」對她來說,這次的翻新及更名是一個擴大觀眾群的機會,「窯劇場是要吸引那些以為我們是兒童劇場、開瑜伽課程的休閒運動館,或從來都不確定我們究竟在幹嘛的人們來看戲。」
不再是隱藏的寶石 盼成倫敦北方的高塔
整修後的劇院有更多觀眾席位、具有變化彈性的舞台設置、無障礙空間的規劃等等,然而,這些硬體上的改變並不是引起最多關注的變化——並非每個人都樂見劇院改名的事實。從「三輪車」到「窯劇場」,名稱的更動引起部分當地民眾的反對,他們發起簽名連署,並集結在場外抗議,希望劇院回歸本名。反對的民眾認為此舉拋棄了三輪車寶貴的遺產和歷史,而英國《衛報》知名劇評比林頓(Michael Billington)甚至寫了一篇文章指出,茹貝辛翰新一季的節目企劃並非激進式地突破,何以需要改名製造衝突與混亂?不過,茹貝辛翰對此持樂觀態度:「名稱就只是名稱,重點是我們怎麼維持、甚至為劇院帶來更多觀眾?改名——或是品牌重塑——雖有爭議,但它實際上已經做到這件事了。當人們看到這棟建築時,他們會看到歷史是如何被保留與尊重的。」
雖有反對聲浪,整體來說,觀眾與業界人士對新的窯劇場都抱持正面希望。窯劇場跟著茹貝辛翰的冬季節目企畫在九月第二週開幕,她對這個新開始非常興奮地表示:「人們過去經常將三輪車視為一顆被隱藏的寶石,但我不想要它繼續隱藏了。我要它成為街上的高塔。」想像新的可能性不容易,做出改變更需要勇氣,茹貝辛翰將如何帶領窯劇場成為她心目中戲劇界的領頭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