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友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Sony Music 提供)
藝@CD

與巴赫再度同行 分享跨時空的慰藉

錄製過上百張專輯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今年推出的全新專輯,卻是他第三度錄製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對於從四歲起就浸潤其中的巴赫音樂世界,馬友友有著隨年齡、視野而轉變的理解與詮釋。第三度的錄製,已過耳順之年的他選擇了重返初衷,無論是音色或表現似乎是更優遊自在、更豐富卻更是純粹地表達了自我的人生觀。

錄製過上百張專輯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今年推出的全新專輯,卻是他第三度錄製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對於從四歲起就浸潤其中的巴赫音樂世界,馬友友有著隨年齡、視野而轉變的理解與詮釋。第三度的錄製,已過耳順之年的他選擇了重返初衷,無論是音色或表現似乎是更優遊自在、更豐富卻更是純粹地表達了自我的人生觀。

名聞國際的大提琴家馬友友,發行過百張專輯,也贏得過葛萊美獎高達十九座。林林總總的企畫推出總令人耳目一新,但二○一八年推出全新錄製的作品,竟是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訝異的原因之一,是挑選了這部巴赫傑出的作品;之二,這回則是馬友友的第三度錄製。

音樂的高峰  值得一生鑽研

故事,要從「時間」說起。當年四歲,從父親手把手的親自指導,馬友友認識了巴赫的音樂世界,也抱著提琴、握著弓,從這組作品的第一個音符拉起。自此,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不但成了他生命中,牽繫親情與音樂的重要印記,也是陪伴他演奏生涯形影不離的夥伴。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已被樂界公認為所有弓弦樂器中的聖經,所有大提琴家都將演奏它視為一生音樂生涯最大的挑戰。就像攀越世界高峰那樣艱困、危險,卻又不得不為之著迷。事實上,這部組曲本身也可說是一個謎,因為作曲家的原稿已佚失,所剩的只有他第二任夫人安娜.瑪格達麗娜(Anna Magdalena)的手抄譜。在樂譜上沒有標示任何速度、表情等記號。巴赫所處的巴洛克時代,舞曲是每位演奏家們通曉的默契,但對生長在廿一世紀的我們來說,則是極大的困惑。此外,指法、語法、有疑義的音符已無從考據,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一百多年前十三歲的卡薩爾斯從書店撿到這份破舊的樂譜之後,鑽研了十二年才得以公開向世人介紹這套組曲。直到六十多歲灌錄全集時,已窮極畢生精力,琢磨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時光。

跟著馬友友  品味人生美好

就因為沒有正確答案,因此每位大提琴家必須要對這部作品有自己的解讀和句讀。在沒有任何伴奏樂器,獨自吟誦時,如何在一問一答間表達出抑揚頓挫?如何在錯綜複雜的聲部間抽絲剝繭理出邏輯?如何在音色轉換的同時又關照整體結構……所有的疑問已不停留在技巧,而是像一面鏡子,赤裸裸地反映出音樂家的深度與內涵。從四十二歲第二次錄製、推出《巴赫靈感》Inspired by Bach至今廿一年來,馬友友積極與來自全世界的音樂家們對話,透過他們的視野,他認識更多人類與大自然所累積的偉大文明。相較於一九八三年的第一次錄音、一九九七年的第二次,到今年的第三度錄製,六十三歲的他,選擇了重返初衷,無論是音色或表現似乎是更優遊自在、更豐富卻更是純粹地表達了自我的人生觀。

時間走到這裡,馬友友宣布這是他最後一次錄製這套作品。但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因為未來的數年,他要用演奏會的形式向全世界的觀眾獻演這六首全本的組曲。從學會第一個音開始到如今,馬友友說:「超過六十個年頭了,一直都是我的精神食糧,不管是遇到挫折、感到失落、或是值得慶祝的時候,它們安慰我,也為我慶賀。」巴赫時代距今超過三百年,那音符不受時空、語言、文化、種族桎梏的美好,正是它至今深深感動人心的原因。既然,人生需要細細品味,那麼馬友友的巴赫無伴奏,也值得我們咀嚼再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