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遺忘之後》以默劇、舞蹈及現場音樂,立體地展示患上失智症的狀態。(Danilo Moroni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戲劇 重現劇團《在遺忘之後》

走進腦中的舞台 重建記憶的時時刻刻

英國重現劇團的《在遺忘之後》,藉由默劇、舞蹈及現場音樂,呈現失智者腦中的世界,展示人類在記憶逐漸失去時,腦海究竟剩下什麼、遺忘的本質又是如何。演出中,演員不用語言,在具有標示意義的澎湃樂聲中,單靠身體來表達故事,呈現不同年齡、不同身體和精神狀態,和面對不同處境時內心的真實感受。

英國重現劇團的《在遺忘之後》,藉由默劇、舞蹈及現場音樂,呈現失智者腦中的世界,展示人類在記憶逐漸失去時,腦海究竟剩下什麼、遺忘的本質又是如何。演出中,演員不用語言,在具有標示意義的澎湃樂聲中,單靠身體來表達故事,呈現不同年齡、不同身體和精神狀態,和面對不同處境時內心的真實感受。

重現劇團《在遺忘之後》

4/20  19:30   4/21  14:30

高雄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4/27~28  14:30   4/27  19: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INFO  07-7436633、04-22511777

湯姆五十五歲生日這一天,女兒為他準備好參加派對的衣服。當他準備穿上外套時,卻找不到女兒給他選好了的那一件。在猶豫與尋找之間,觀眾就隨著他一起在遺忘、回憶與現實之間,徘徊往返,不能自已。英國重現劇團(Theatre Re)的《在遺忘之後》The Nature of Forgetting以默劇、舞蹈及現場音樂,立體地展示患上失智症的狀態。

呈現失智者腦內的世界

對認知障礙症或失智症的討論近年不絕於耳,舞台上也開始有不少以此症為題材的作品,然而大多著重以此製造戲劇情節。重現劇團的《在遺忘之後》則是嘗試代入失智者的位置,呈現他們腦內的世界。劇團創辦人,身兼導演及演員身分的紀堯姆.皮傑(Guillaume Pigé)強調,演出並非只在呈現失智症,實際上是展示人類在記憶逐漸失去時,腦海究竟剩下什麼、遺忘的本質又是如何?他曾指出:「 演出不是關於認知障礙症的。 作品是關於生命的脆弱,以及記憶消逝之後我們共有的某樣永恆的『事物』。」

接受默劇及形體訓練的皮傑於二○○九年成立重現劇團,風格結合默劇、戲劇和現場音樂。皮傑對默劇形式推崇備至,認為默劇透過身體、物件和聲音等不同媒體來描繪事物,是相當精采的表演形式。《在遺忘之後》中,演員不用語言,在具有標示意義的澎湃樂聲中,單靠身體來表達故事,呈現不同年齡、不同身體和精神狀態,和面對不同處境時內心的真實感受。

將失智症的知識巧妙滲進演出中

《在遺忘之後》的創作過程長達十六個月,創作靈感來自劇團跟英國阿茲海默氏症協會(Alzheimer’s Society)等相關病症機構的訪談和舉辦工作坊,劇團也邀請倫敦大學學院(UCL)神經科學科教授凱特.傑佛瑞( Kate Jeffery)合作,從科學層面理解記憶與遺忘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而這些科學知識也成了這次演出創作及舞台設計的基石:失智症患者最先受損的大腦區域是海馬體,而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情節記憶」,就像編寫一幅地圖,為記憶、知覺及未來計畫定下框架,彷如在舞台上加上各式的布景及道具,讓觀者對事件有跡可尋。於是,《在遺忘之後》便安排舞台某區域為經歷事件發生的地點, 每一次湯姆像被巨大的吸力拉進回憶,穿越時光隧道,走在舞台這區域時,回憶中的事情細節在那裡逐漸添加,觀眾看到故事慢慢形成。衣服的排序,湯姆的身體動作也有其因由。皮傑跟演員將關於失智症的科學知識巧妙地滲進演出之中。

除了飾演湯姆的演員外,其他演員、甚至樂手均要分飾數角:同學、女兒、妻子、母親、老師,他們透過即興演出,不斷排練,將所得的素材化成舞台上的意象和故事。小小的舞台讓我們與湯姆重溫由孩童時代至五十五歲當天的重要事件。皮傑期待這個關於自我價值、生存意義和愛的演出,除了感動觀眾,還會讓他們離場時感到有一絲暖意和希望。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