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佩玉
-
看戲不忘電影
10年,一個斷裂的劇場世代
若以10年作為一個世代,我覺得近10年的台灣劇場呈現出某種斷裂,大概僅次於解嚴時期的小劇場運動,原因可能是電信4G普及、網路視訊串流、藝穗節等,因篇幅所限無法深入探究。我想描述這樣的現象,就讓我們先回到10年前看看當時狀況。
-
藝號人物 People 偶劇導演
石佩玉 從劇場到人生、從創作到生活的收納法則(上)
明明說好是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專訪,初春午後走進既是排練場又兼行政辦公的公寓空間,我簡直參加了一堂令人怦然心動的收納大師班。 曾在「超親密小戲節」一窺究竟的劇團據點,所在地是寧靜宜人的住宅區,這回終於回歸日常面貌:一側窗、一側鏡,還有布簾遮光,碩大無隔間的「客廳」是原始格局,特異卻恰好符合劇團需求。兩張顯眼桌子,一張開會、一張製作戲偶物件,一旁木櫃的玻璃花紋,正與另側房間的氣窗彼此搭配。「這裡大部分的家具都是人家給的,不然就是撿來的,自己買的很少,像這張開會桌,其實是兵乓球桌鋪上桌巾,改裝桌腳,有需要的話還可以拉長。」石佩玉說。 有了初步空間概念後,收納正課開始。
-
藝號人物 People 偶劇導演
石佩玉 從劇場到人生、從創作到生活的收納法則(下)
收納的意外技術:創作歷程對應人生軌跡 身兼創作者與製作人兩種身分的石佩玉,無疑需要更強大的「收納」能力。 當年從兒童劇團起步,沒有辜負徵選告示上的「刻苦耐勞」4個字,也與同期夥伴培養深厚情感。「在這裡3年,補足許多我非科班出身的養成。」石佩玉說。後來又曾在當代傳奇劇場作藝術行政,直到2004年「女節」演出自己創作後,才為了申請補助而成立劇團。 「飛人」為「非人」諧音,開宗明義要做物件劇場,也在潛意識召喚「帶著行李箱出走」的意念;至於「集社」,則有著「聚集夥伴」的期待。不過近年一旦進入創作節奏,倒是努力強迫自己「收起」製作人與團長的焦慮,相信自己的夥伴,各司其職。
-
回想與回響 Echo
「超親密想像」的落幕、還是播種?
在踏入雲門劇場、欣賞第9屆超親密小戲節那天的上午,我參與了一個以互動式及沉浸式展演為主題的線上講座現場。主講人如數家珍地細數國內近幾年沉浸式展演的佳作和趨勢,彷若這就是國內表演藝術產業的未來式,是劇場藝術在疫情持續衝擊、娛樂型態改變等各方逆境夾擊之下的突圍之道。而令人省思的是,同樣是以高互動、近距離、非典型演出形式為號召的超親密小戲節,今年卻已是最後一屆。 首發於2010年的超親密小戲節,可說是國內非典型劇場和實驗性展演的指標品牌。從最初結合微型劇場與街區導覽的概念,將數個小型的物件、偶戲作品放置在咖啡館、圖書館,甚至是宮廟、巷弄老屋之中;到今年結合線上與線下,劃出「包區」(晴光市場周邊)、「包廂」(雲劇場),以及解構雲門劇場空間,以動態美術館為概念策畫的「包棟」。第9屆超親密小戲節透過不同層次的觀看距離回應被疫情時代打亂的劇場生態,同時維繫多年如一日的關照讓觀演雙方保持著「親密」的距離,在空間與時間皆「小」的篇幅裡,經歷作品的誕生與覆滅。 2014年之後超親密小戲節改以雙年展的形式運作,自認劇場常客的我總是與它擦身而過,直到今年,我才終於趕上第9屆超親密小戲節的「包棟」。沒想到這唯一的一次拜訪,竟已是這場奇幻旅程拉下終幕的時候。 結合各種觀看角度的「動態美術館」 因為節目序與動線規劃的關係,演出時間最短(僅約10分鐘)、位置離驗票入口最近的《繭》(余孟儒作品);和放在相對位置、可不限時間體驗的《肌構》(鄭嘉音作品),很自然成為大多觀眾最先選擇欣賞的展演。 《繭》中,飾演工匠的表演者一邊工作,一邊不自覺地喚醒一個四肢不全、消瘦如枯枝的偶,流轉出人、物之間的幽微情感;《肌構》則引導觀眾把一個個鮮紅地嚇人的血包放上秤盤,恣意擺弄人偶的四肢,營造詭譎又趣味的黑色幽默。 這兩個作品或許最為符合一般觀眾(譬如我)對於親密小戲節的既有期待精巧但完整的篇幅、物件與偶與演員編織的多元視角、和極近距離的觀演關係。他們溫柔地將觀眾的視線收束在戲偶與物件的細節處,讓情節與表演者不再是唯一的焦點。那些文本之外的機關部件、滑輪繩索,被自然地拉抬至與文本之內的事物同樣的觀看高度,讓這些冰冷的造物透過觀眾的
-
藝術節 2022超親密小戲節
度量親密的可能 永遠在意想不到之處綻放
2010年起到今年步入第9屆的「超親密小戲節」,由飛人集社劇團團長石佩玉策展,信仰凝視的力量,穿梭台北大街小巷。點燃「超親密小戲節」的星火,是石佩玉20多年前在荷蘭國際偶戲節所受的啟發。談起那趟旅程,聽者彷彿能跟隨著她的描述,一起穿梭於古老的街道巷弄,大大方方走進別人家看戲,同時也走進這個地區居民的生活氛圍。那麼多大膽的創意,在極致細微處展現,這種讓觀者「有感覺」的悸動,促成了「超親密小戲節」的形成。讓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在一些日常又不日常的空間,完成以物件或偶為中心創作的20分鐘小品。 石佩玉形容這些作品的感覺,像是捕捉到什麼、或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時,「人們發出『啊!』一聲靈光一閃的瞬間」。如今,走了12個年頭,嘗試了人與物件、人與空間,甚至人與萬物之間各種距離的想像,觀察了土地的潮汐、人事的漲落,如今這雙眼睛,要帶我們看向哪裡? 萬變不離其宗 作為凝視的力量 「在看戲之前,你選擇的『觀看方式』就發生作用了。」觀眾是來看一場演出?還是參加一場導覽?或是接觸一個類行為藝術?石佩玉是一個很喜歡把「限制」變成「條件」的人,她語調溫柔,掌握得宜的言談溫度,但不難從她放光的眼神看出來,她不斷在試圖挑戰「觀看」的極限,對觀眾、或說對萬物提問。正因超親密小戲節作品輕薄短小,且與環境緊密連結的特性,迫使觀者進一步去思考他為何而看、看什麼跟怎麼看。 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中曾提到:「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正是這股凝視的力量讓「做好小事、放大親密」的小戲節成為可能。有趣的是,在意每一個小細節的石佩玉認為,作品雖然關鍵,但整體組織運作也很重要。「這個藝術節因為有這些很強大的行政人員,一屆一屆地傳承,而有機會不斷成長。」整個藝術節很像一個活的有機體,不斷跟空間對話,回應空間、回應創作的人,也回應觀眾,然後變化。
-
飛人集社《藏畫》以阿里山為景 點景陳澄波與張捷生平
飛人集社劇團年度大戲《藏畫》將於5月19日至 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演出,故事以台灣畫壇巨匠陳澄波與其妻子張捷、二女兒陳碧女和同在嘉義的山岳攝影師方慶綿為主角,以這4位人物的角度,講述陳澄波與家人的日常互動,呈現他的藝術精神及張捷如何以堅定的意志,藏起1萬8千多件畫作、素描、等文件,讓丈夫的藝術成就,得以避過動亂年代,重見天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展演
深入台北街區 見證土地的潮汐
從二○一○年開始的「超親密小戲節」,十年來帶著觀眾在各個街區看戲、散步,從一年一度改為兩年一度,企畫者更能感受到時空對地方帶來的變遷足跡。今年的小戲節因疫情之故無法呈現國外藝術家作品,九組藝術團隊皆是台灣創作者,還開發了之前沒走過的江子翠;帶著觀眾,企畫者持續在散步中描摹出地方的樣貌,一面凝視,一面回望,再將這份情感,交付每年合作的創作者手中。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在失語的黑暗中,一個沒有「家」的男孩
報紙社會新聞版出現的家庭悲劇,目睹這一切發生的孩子,如何在悲劇過後繼續自己的人生?飛人集社劇團新作《黑色微光》由此出發,以偶劇探討悲劇目睹兒的故事。沉重的故事是創作群的重大挑戰,歷經討論,最後聚焦「目睹兒之後的生活」,並安排一個與現實平行演進的想像世界讓他得以遁逃,偶戲也能藉此成為敘事的一部分。導演石佩玉只求真誠懇切地的呈現故事切片,只求盡力闡明那些無以名狀、難以啟齒但真實存在的生命狀態。
-
戲劇 2018超親密小戲節
邀觀眾五感齊開 走入城區歷史脈動
自前年起改為兩年一度的「超親密小戲節」,今年邀請資深劇場工作者楊淑雯擔綱策展,選擇了具有歷史代表性、也是現今都市發展翻轉點的所在艋舺區、加蚋仔區與林森條通區作為今年的舞台。喜愛參與城市導覽與巷弄街區探索調查的楊淑雯,希望藝術家能更貼近各街區量身打造最適切的演出內容,也針對演出場地特色來邀請藝術家。
-
即將上場 Preview 飛人集社「小孩也可以看」系列新作
《天堂動物園》 動物為引 思索移民議題
飛人集社劇團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繼「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之後,推出全新製作《天堂動物園》,故事以動物為主角,描述一匹外來的野馬如何融入新的動物族群,藉此隱射外來者/本地人的移居議題。在製作上,這次也將有新的面貌,如大型偶與面具表演的加入,將讓觀眾有不同以往看飛人作品的美感體驗。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偶戲的路上,有妳陪伴
一位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團長,一位是飛人集社團長,鄭嘉音與石佩玉這兩位當年一前一後進入九歌兒童劇團的老朋友,如今都是團隊的領頭大家長,一樣忙著做戲、營運劇團,但總是不忘隔空關懷對方、彼此打氣,忙到沒空過聖誕節的兩人,藉採訪機會碰面,開心暢聊,分享工作與生活點滴甘苦,交換祝福與禮物,也交換各自的期許與願望
-
即將上場 Preview 雙年展的第一屆
「超親密小戲節」再出發 準備充分走更遠
距離上次戲劇節兩年,劇團負責人及戲劇節策展人石佩玉休養生息,決定從這屆起將每年一次的「超親密小戲節」改為兩年一次,刻意強調這次是雙年展的第一屆,「改為雙年展,讓我們有時間蒐集資料與檢討前屆發生的各種狀況和缺失。」今年演出包括淡水區、大橋頭區及古亭區,邀請三組國外團隊、六組國內團隊共襄盛舉,每區都找來一位當地資深住民擔任街區導覽引言人,希望能更突出地方特色。石佩玉希望,充足準備時間能讓小戲節走得更遠
-
焦點專題 Focus
分眾經營建立品牌 演「長」未必要演「大」
連續演出至少三週,每週至少四場次,總場次不得少於十二場,座位不得少於三千六百席之售票演出,就是所謂的「長銷劇」,在補助政策鼓勵下,已經成為這一兩年最夯的製作趨勢,看似優秀的票房成績,是否表示表演藝術市場變大了,劇場的觀眾變多了?透過四位資深藝術行政人的觀察,讓我們透析此一潮流中所反映出的現象與實務問題。
-
即將上場 Preview 石佩玉編導飛人集社新作
理性數字精算人生? 《測量》畫出人生藍圖
飛人集社新作《測量》由團長石佩玉編導,試圖以距離代換時間,以理性衡量感性,碰觸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情感等處境。延續以往風格,《測量》結合偶、光影、演員、面具、音樂等多元媒材訴說故事,編導用精準的數字,畫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生藍圖。
-
這樣過日子
石佩玉 劇場就在日常裡
當你走進咖啡店、書局、畫廊、理髮廳這些日常場所,推開店門剎那發現似乎習慣不再成自然。眼前的熟悉場所,有著舞台布景,原先屬於各場所的專業工具變成了道具,找到了不同以往的嶄新定義。劇場就在這裡,演員操弄著各式各樣戲偶,在你面前拉開一幅新世界圖像。 每年十月固定在台北市舉辦的「超親密小戲節」,就是源自生活場景的狂想。藝術節邀請了來自國內外創作者,共同以偶為創作元素,在永康街區、敦南誠品、民生社區等充滿奇趣值得探訪的小區,拆解重組日常的景觀。這一切,都要從飛人集社的團長石佩玉的奇思異想說起。
-
戲劇新訊
《長大的那一天》 一起尋找成長的滋味
長大的那一天是什麼時候?長大又會帶來什麼喜悅和煩惱呢?繼《初生》後,飛人集社「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以「成長」為主題。故事描述有一座魔法森林,只要進到魔法森林裡面,就可以變成任何想要變成的樣子。小男孩和小女孩,意外得到森林藏寶圖,為了尋找「長大的那一天」,走進森林。在一連串的冒險奇遇後,他們見到了魔法森林的統治者: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小孩。森林統治者答應他們變成想成為的樣子,但交換的條件是得永遠留在魔法森林中。故事從辦家家酒般的遊戲出發,展開尋找長大的旅程,形式也緊扣遊戲的概念,讓長大的變幻意象更加自由。舞台上一個個皮箱打開,猶如玩具的驚喜箱,每個皮箱上的窗口都是一個故事的入口。 「一睡一醒之間」是演員周蓉詩在歷經結婚、生子等階段後的生命體驗,從《初生》,《長大的那一天》,到講述離別和消失的第三部曲,帶領孩子認識人生的必經過程。導演石佩玉認為,「長大」並非專屬孩子,隨著時間變化,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人其實一直在長大。《長大的那一天》在法國視覺設計莒絲蓮.額貝哈,及音樂創作者王榆鈞的聯手打造下,結合剪紙、物件、光影、小偶和音樂,在充滿詩意的敘事中,讓長大的每一刻,處處有驚喜。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我們靠很近 一起玩偶飆創意
去年,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策劃了以台北市南區為演出基地的「超親密小戲節」,初次面世就頗受好評。你會在各種生活場域中,與演員和戲偶相遇,就在你身邊,各種奇趣創意鋪展,顛覆你的感官體驗。今年的小戲節已在如火如荼準備中,十一月,九齣戲,九組玩物不喪志的創作者,將帶你再度進入親密小世界!
-
戲劇新訊 三位女性創作者的溫柔觀點
台法越洋組合 聯手打造《初生》
從台北到馬賽,經過數月電子郵件的往返討論與兩地的實驗,旅居法國的劇場演員周蓉詩、住在台北的偶戲工作者石佩玉,法國當地的視覺藝術家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ra),三個女性創作者所組成的台法跨洋創作團隊,終於在今年一月相聚於寒冬低溫的馬賽,進行一整個月的排練,突破文化的隔閡,共同打造一齣親子題材,以偶戲與光影為表演形式,並加入原創音樂的劇場作品《初生》。這也是台北的「飛人集社」和馬賽的「東西社」劇團,首次攜手合作,預計推出兩年四部曲的夢想計畫「一睡一醒之間」的首部曲。 《初生》的故事來自一位溫柔的母親,試著以床邊故事,回答女兒關於出生的問題。內容描述一位小女孩在鯨魚的嘴巴裡撿到一顆蛋,於是他們一起出發,要為蛋找回媽媽,展開一段遇見各式各樣誕生的奇妙旅程,也來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遠嫁法國、身為一個四歲小女孩的媽媽,演員周蓉詩將自己與女兒睡前的對話,寫成劇本,交由石佩玉執導,在小劇場為大人小孩創造一個作夢的空間。去年拿下法國青少年讀物繪本大獎的視覺設計莒絲蓮.額貝哈,將以刮畫的手繪風格作為全劇的美術基調。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進人家去看戲 打開你對「偶」的想像
荷蘭 多德列希特市偶戲節
多德列希特市偶戲節是荷蘭境內最重要的偶戲節之一,除了一般常見的手偶、懸絲偶、光影戲之外,藝術節將「沒有畫上眼睛鼻子嘴巴」的物件與人體的互動,或甚至動畫,也納入節目表中。另一項特色,就是將整個小巧玲瓏的多市,作為藝術節的舞台。每年它有三套利用當地私人住宅演出的系列節目,還有一個運河遊船的節目《小艇絮語》,都與當地居民和環境緊密結合,也是讓外來的偶戲節訪客最感新鮮的地方。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史卓貝揮棒施魔法 萬聖音樂會搞怪上陣
《蝙蝠俠》、《陰間大法師》、《聖誕夜驚魂》、《剪刀手愛德華》、《阿達一族》今年萬聖節派對的曲目特別以鬼怪為主題,從好萊塢經典電影中,精選出膾炙人口的曲目搭配節日氛圍。此外更遠道請來具有改編作曲、以及指揮過多部在默片時期經典電影配樂的大師法蘭克.史卓貝指揮,屆時科學怪人、希區考克、吸血鬼、小精靈都將隨著音符蹦跳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