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演員彼得.烏斯蒂諾夫自編自導自演了喜劇《貝多芬第十》。(取自Wiki Common)
焦點專題 Focus 巨人如太陽 照出未來的光—貝多芬250周年誕辰 貝多芬啟發的影劇創作

傳奇人生重重謎團 舞台銀幕探索巨人靈魂

激昂澎湃的浪漫樂章、曲折跌宕的傳奇人生,其對藝術、對信仰、對愛情的謎團,都讓貝多芬成為後人熱愛探索的人物,後世的戲劇、電影創作者也以他為主題或主角,或重現其人生、或邀他穿越時空促膝對話,如電影《永遠的愛人》、《快樂頌》與劇本《貝多芬第十》等等,藉以「還原」、「再現」這個音樂巨人的偉大靈魂,探討「愛」這個主題。

激昂澎湃的浪漫樂章、曲折跌宕的傳奇人生,其對藝術、對信仰、對愛情的謎團,都讓貝多芬成為後人熱愛探索的人物,後世的戲劇、電影創作者也以他為主題或主角,或重現其人生、或邀他穿越時空促膝對話,如電影《永遠的愛人》、《快樂頌》與劇本《貝多芬第十》等等,藉以「還原」、「再現」這個音樂巨人的偉大靈魂,探討「愛」這個主題。

貝多芬傳奇的一生留下的不只是扣人心弦的旋律,更是一個個對藝術、對信仰、對愛情的謎團,這也誘使後人不斷反覆思量,想透過這些蛛絲馬跡「還原」、「再現」這個音樂巨人的偉大靈魂。

電影《永遠的愛人》   衝突與妥協中尋求摯愛 

不同於巴赫的莊嚴、莫札特的優雅,音樂教室裡,貝多芬的照片總是呈現一雙怒不可抑的眼神和怒髮衝冠的形象。到底誰會愛這樣的人呢?《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1994)的開場是萬人空巷的貝多芬喪禮,據說當年有兩萬多人參加這場喪禮,再以倒敘的方式重新梳理貝多芬一生的愛與追逐,其中貫穿全劇的就是那三封寫給「永遠的愛人」的情書。

「音樂的力量能夠帶領聽眾進入作曲者的精神境界之中,聽者如同被催眠一般,無從選擇。」透過與其好友兼秘書安東.辛德勒的對話,《永遠的愛人》闡明了貝多芬的藝術觀,也透露貝多芬對英雄、對神、對愛情的傾訴與憤怒。最後的《合唱》響起,將音樂表現推至高潮。

電影中弟媳喬安娜最後見貝多芬一面,則是情感的高峰。當貝多芬床臥在床,但仍將姪子的扶養權,轉回給生母喬安娜。顫抖的手,在樂譜上問道:“Muss es sein ?”(有必要嗎?)喬安娜則回:“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導演將這句原本記錄在貝多芬最後一首絃樂四重奏上不斷反覆、自問自答的的動機短語,轉化成對愛的妥協。這其實不是對眼前那人的回答,而是宛如對於貝多芬整個人生的回應。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